前言:古代戰爭主要是冷兵器作戰,在面對刀、槍、劍、長矛等攻擊性武器時很有必要給軍官和士兵們配備一些防護性裝備,諸如鎧甲等,尤其是在沒有騎兵優勢得時候,更是需要給發展重步兵來對抗騎兵,比如宋朝的步人甲,幾乎達到了鎧甲的巔峰狀態,最終的有35公斤左右。
然而軍隊僅僅需要防護,也需要一定的機動性,沒有速度,一旦需要緊急調動或者突防、突襲等作戰行動中就很難保證戰爭目標的實現。很多人從一些歷史小說或者影視劇中常看到軍隊配備百斤的盔甲然後再日行百里,其實這都是假象。
在古代那種生產力較低的情況下,盔甲製造是很難的,一個王朝動輒五六十萬,甚至百萬的軍隊不可能全員配備盔甲。
像要求機動性的輕騎兵,他們就不能夠穿戴很重的盔甲,因為他們需要以速度來發揮自己的兵種作用。
還有輕步兵、遠端兵,這些兵種也不能夠穿重盔甲,遠端兵主要的作戰任務是以弓箭、弩等遠端武器射殺敵人,重盔甲的作用對其而言很是雞肋。輕步兵的主要作戰任務是輔助作戰,或者說一些地形比較複雜的時候,輕步兵的優勢就會很明顯。
古代軍隊在執行奔襲、突擊、衝鋒、撤退、支援等作戰任務時,行軍速度就會顯得格外重要。
可是古代軍隊行軍主要只有兩種模式,一種是騎兵靠戰馬的速度,另外一種是步兵靠雙腿的速度,不說步兵扛著百斤的重物吧,就算是什麼都不抗,一天下來搞個百里也是極難的事情。
《三國志》裡提到有一次夏侯淵奉命率軍從新野到許昌,200多公里的路程,他用了5天的時間,平均每天80里路左右,而且夏侯淵還是以行軍速度為優勢得將軍,他的軍隊中還主要都是騎兵。換做步兵可想而知。
常人一天走個一二十公里都累的不行,古代道路情況比現在差的多,什麼鞋子啊也不像現在這樣舒適,讓他們負重一天百里的速度行軍,就算能做到吧,待到要作戰的時候還能有什麼體力作戰,所以古代不會要求日行百里的,能有個四五十里路就很不錯了。
結語:機動性無敵的蒙古騎兵當年在北方大草原馳騁的時候一天下來也只能有個一百五六十里路,而且他們經常性的都是一人雙馬,同時蒙古騎兵的鎧甲重量都不大重,主要還是皮甲,故而從我個人的理解角度來說,穿戴百斤鎧甲,然後日行軍百里只是臆測而已。
參考文獻:《中國通史》、《武經總要》
前言:古代戰爭主要是冷兵器作戰,在面對刀、槍、劍、長矛等攻擊性武器時很有必要給軍官和士兵們配備一些防護性裝備,諸如鎧甲等,尤其是在沒有騎兵優勢得時候,更是需要給發展重步兵來對抗騎兵,比如宋朝的步人甲,幾乎達到了鎧甲的巔峰狀態,最終的有35公斤左右。
然而軍隊僅僅需要防護,也需要一定的機動性,沒有速度,一旦需要緊急調動或者突防、突襲等作戰行動中就很難保證戰爭目標的實現。很多人從一些歷史小說或者影視劇中常看到軍隊配備百斤的盔甲然後再日行百里,其實這都是假象。
一、古代盔甲和兵種的關係在古代那種生產力較低的情況下,盔甲製造是很難的,一個王朝動輒五六十萬,甚至百萬的軍隊不可能全員配備盔甲。
像要求機動性的輕騎兵,他們就不能夠穿戴很重的盔甲,因為他們需要以速度來發揮自己的兵種作用。
還有輕步兵、遠端兵,這些兵種也不能夠穿重盔甲,遠端兵主要的作戰任務是以弓箭、弩等遠端武器射殺敵人,重盔甲的作用對其而言很是雞肋。輕步兵的主要作戰任務是輔助作戰,或者說一些地形比較複雜的時候,輕步兵的優勢就會很明顯。
二、古代軍隊的行軍速度古代軍隊在執行奔襲、突擊、衝鋒、撤退、支援等作戰任務時,行軍速度就會顯得格外重要。
可是古代軍隊行軍主要只有兩種模式,一種是騎兵靠戰馬的速度,另外一種是步兵靠雙腿的速度,不說步兵扛著百斤的重物吧,就算是什麼都不抗,一天下來搞個百里也是極難的事情。
《三國志》裡提到有一次夏侯淵奉命率軍從新野到許昌,200多公里的路程,他用了5天的時間,平均每天80里路左右,而且夏侯淵還是以行軍速度為優勢得將軍,他的軍隊中還主要都是騎兵。換做步兵可想而知。
常人一天走個一二十公里都累的不行,古代道路情況比現在差的多,什麼鞋子啊也不像現在這樣舒適,讓他們負重一天百里的速度行軍,就算能做到吧,待到要作戰的時候還能有什麼體力作戰,所以古代不會要求日行百里的,能有個四五十里路就很不錯了。
結語:機動性無敵的蒙古騎兵當年在北方大草原馳騁的時候一天下來也只能有個一百五六十里路,而且他們經常性的都是一人雙馬,同時蒙古騎兵的鎧甲重量都不大重,主要還是皮甲,故而從我個人的理解角度來說,穿戴百斤鎧甲,然後日行軍百里只是臆測而已。
參考文獻:《中國通史》、《武經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