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明朝皇帝姓“朱”,為什麼賜國姓為“鄭”(如鄭和、鄭成功)?什麼樣的人可被賜國姓,除了鄭和、鄭成功,還有誰被賜國姓?

62
回覆列表
  • 1 # 小宋史趣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我們來說說鄭和,鄭和在《明史》中有著重敘述,其傳記位居《宦官列傳》之首。 鄭和這個名字是明成祖朱棣給他的賜名。鄭和的原名叫馬和,小名“三保”,後世也尊稱其為“三寶太監”。

    鄭和在14歲的時候就被擄送進皇宮,當了太監,原先是跟隨朱元璋在朱元璋左右侍奉的。後來朱元璋在賞賜朱棣的時候,鄭和作為被賞賜的眾多太監中的一員,成為了朱棣府的一員太監。 從此,鄭和的才能開始顯露,逐漸受到朱棣的重用,並隨朱棣一起南下參與了靖難之役,期間屢立大功。待到朱棣繼位大統,鄭和被提拔為“內官監大監”,並賜姓“鄭”。從此,鄭和的名頭替換了馬和這一叫法。

    雖然沒有受眷於朱姓,但畢竟是皇帝賜姓,所以後來人也有稱呼其為國姓爺的。

    其次,再來說說鄭成功,鄭成功原名鄭森。公元1645年,清軍已經佔領明朝的大半河山的情況下,明朝的殘餘勢力成立南明政權,繼續抗清。

    然而後世為何稱其為鄭成功呢?鄭姓是鄭成功的家姓,而成功是皇帝賜的名,將家姓和賜名結合的叫法在那時候是不合禮法的,所以在當時鄭成功的叫法是站不住腳的。

  • 2 # 歷史真香

    品讀歷史,感悟真香,真香君來談一下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在明朝確實出了兩個姓鄭的牛人,一個是七次下西洋的三寶太監,另外一個則是被百姓稱之為國姓爺的鄭成功,但要說到朱家王朝為什麼會賜“鄭”為國姓,這裡面還真是有著很大的誤會,請容真香君細細說來。

    雖被賜姓,但鄭和被賜的姓並非國姓

    其實,賜姓這件事對於鄭和而言有些不公平,論功績的話,不計生死七下南洋為大明朝開闢萬里海域的馬三保完全可以被賜國姓,這也應該是對這位大功臣的最好的褒獎,可惜的是因為三保太監在很小的時候就被淨身了,而賜姓發生在靖難之役以後,這個時候的鄭和只是在靖難之役中立過戰功,他最巔峰的時期還沒來到。朱棣叛亂成功後,回憶起當年馬三保在鄭村壩(今北京東壩鄉)的英勇頑強,表現十分突出,便親筆書寫了一個斗大的“鄭”字賜給馬三保為姓,鄭和則選擇“和”為名。朱棣封鄭和為內官監太監(四品大員)。

    因此,雖然沒有被賜給國姓,但是皇帝能夠親自為一個太監賜姓,對於鄭和已經是莫大的榮譽了,所以鄭和為了報答朱棣的知遇之恩,也是披肝瀝膽全力以赴的將航海事業發揚光大,完全對得起成祖為他起的這個名字。

    鄭成功其實應為“朱成功”,但因為三個原因沒有流傳開來

    皇帝賜國姓,對於臣子而言是最為榮耀的事,而對於民族英雄鄭成功來說,他在百姓中更是得到了國姓爺的尊稱,但是國姓爺流傳甚廣,“朱成功”這個名字卻很少被提及,主要是因為以下三個原因:

    一、鄭氏在當地很有影響力,鄭氏為入閩八姓之一(其餘七姓為林、黃、陳、詹、邱、何、胡),在閩臺地區深有影響力(在閩南及臺灣,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的俗語)。家族勢力盤根錯節極為深厚,而整個鄭氏家族只有鄭森一人被賜為國姓,在家族宗法之中依然會稱之為鄭成功,以顯示鄭成功所取得的千秋功績源自於鄭家。

    二、在國力強盛之時,能夠被賜為國姓,對臣子而言確實是莫大的榮耀,能夠得到國家的恩寵和庇護。但是在國力衰弱的時候被賜為國姓,這個意思就發生了360度的轉折,說明國家大廈將傾,需要良臣猛將來力挽狂瀾。此時的賜姓主客順序已經發生易位,鄭成功被賜國姓正是南明朝廷岌岌可危的時刻,國姓已經不再是榮譽,而是變成了燙手的山芋,尤其後來南明覆滅,鄭成功政權也被清朝瓦解之後,鄭氏戰戰兢兢,為與明朝撇清關係,也不會再稱其先祖為朱成功。

    三、清朝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對於朱姓皇族進行徹底剷除,“國姓爺”成為鄭成功抗清的一塊金字招牌,屢屢令統治者頭痛不已。所以,在鄭成功政權被剿滅之後,清政府害怕有殘餘勢力繼續利用“國姓”這個金字招牌來“反清復明”,所以在宣傳口徑等方面始終使用的是“鄭成功”而非“朱成功”,因此“朱成功”沒有流傳開來。

    總結,機緣巧合之下,兩個被賜姓的大明功臣最後都姓了“鄭”,但前者是因為身體方面的原因無法被賜國姓,後者則是被賜姓,卻因為客觀原因無法宣揚。

  • 3 # 多爾袞愛新覺羅

    皇帝姓朱,國姓當然就是朱姓了。鄭和原名是馬三寶,後來明成祖朱棣賜“鄭”姓,這並非賜國姓。而鄭成功原名叫鄭森,南明隆武皇帝賜他“朱”姓,也就是國姓,併為其改名叫成功。

    第一,賜姓乃是彰顯皇恩浩蕩

    賜就是恩賜,皇帝賜姓,就是彰顯皇恩浩蕩。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就多次賜姓給一些親信,比如名將沐英,朱元璋最早賜其國姓,稱為“朱英”,後來又賜“沐”姓,意為永沐皇恩。朱元璋收入不少義子,都賜“朱”姓,但是後來都取消了。畢竟朱氏是皇家,要是賜那麼多國姓,難保不會出亂子。

    因此,明成祖朱棣給馬三寶賜姓時,也沒有賜“朱”姓,而是賜“鄭”姓。為什麼賜“鄭”姓呢?據說是因為馬三寶在鄭村壩之戰中表現英勇,遂以“鄭”為姓,後來便以鄭和之名聞名天下。

    第二,鄭成功賜國姓始末

    鄭成功一生有很多稱謂,他使用過許多名字,小時候在日本叫“福鬆”,回國後改名為“鄭森”,在南京求學時,老師錢謙益給他起名“大木”。可是最廣為人知的名字還是“鄭成功”,這是南明隆武皇帝為他起的名字,同時還把皇室的“朱”姓賜給他,故而他又以“國姓爺”這個稱呼聞名天下。

    隆武皇帝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所立。鄭成功第一次晉見隆武帝,隆武帝問道:“江山危矣,你何從我乎?”鄭成功回答說:“文不貪財,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這個回答讓隆武帝十分感動,於是撫鄭成功之背道:“只恨朕沒有女兒可許配給卿家,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於是皇帝賜他“朱”姓,並改名為“成功”,鄭成功的名字便是由此而來。

    第三,有沒有“朱成功”的稱呼呢?

    按理說,隆武皇帝賜國姓外,應該稱為“朱成功”,為什麼我們很少聽到這樣的叫法呢?現在大家說到鄭成功都曉得,你要說朱成功,恐怕所有人都沒聽過。

    其實,朱成功這個叫法是存在的。大家看下面一張圖,這是鄭成功發行的漳州軍餉銅幣,幣面花押是由“朱成功”三個字組成的。在鄭成功死後,1700年,康熙皇帝下了一道詔書,裡面有這麼一句:“朱成功系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這裡康熙用的就是“朱成功”的叫法。

    不過,在絕大多數史料裡,很少有“朱成功”的稱呼,這又是為什麼呢?

    第四,明代賜國姓,僅賜給個人,後代是不能繼承這個國姓的

    明代皇帝的賜國姓,基本上都只是恩及個人,屬於一個榮譽,是不能傳給後代的。

    比如說,鄭成功是可以稱為“朱成功”,但他的兒子鄭經,就不能稱為“朱經”。“朱”是國姓,只賜給鄭成功一人,不及子孫的。因此,賜國姓並不是真的把皇家姓氏賜給你這個家族,受賜人死後,國姓就不能再用了。因此,我們只能把賜國姓當作一種榮譽稱號。我們知道,姓氏在中國是很重要,中中國人講傳宗接代,講光宗耀祖,所以鄭成功自己的姓氏是不能丟的,他兒子、孫子都得姓“鄭”,不能姓“朱”的。

    第五,鄭成功以“國姓”代替“朱”字

    鄭成功有時也會稱為“朱成功”,但是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但這並不代表他不用國姓,相反,他很巧妙地用“國姓”代替“朱”字。

    也就是說,不叫“朱成功”,而是叫“國姓成功”。清代幾本關於鄭成功的重要史料,如《海紀輯要》、《鄭成功傳》、《臺灣外記》等都寫:“自是中外稱國姓雲。”我們再結合荷蘭人的史料,可以看到,荷蘭人的記錄裡,也把鄭成功稱為“國姓爺”,而不是稱他“鄭成功”或“朱成功”。在清朝官員的奏稿中,往往稱呼鄭成功為“國姓”、“鄭國姓”或“偽國姓”。在明末清初的史料裡,不僅“朱成功”的叫法少,“鄭成功”的叫法也是比較少的。

    我們來看看夏琳的《海紀輯要》裡寫的:“明延平王招討大將軍晉潮王國姓成功殂於東都。”大家看到沒有,當時不是稱他“鄭成功”或“朱成功”,正確的叫法是“國姓成功”。

  • 4 # 金哥歷史

    明朝的國姓就是朱。鄭和不是賜國姓,只是賜姓鄭;鄭成功確實是賜國姓,所以他應該叫朱成功,只是後世更熟悉鄭成功這個名字而已。

    鄭成功他爹叫鄭芝龍。鄭成功子承父姓,當然也姓鄭。

    鄭芝龍年輕的時候富有冒險精神,在海上闖蕩。1621年,鄭芝龍18歲時,到澳門跟隨舅父學習經商,並且澳門接受天主教洗禮,成了天主教徒。但是我感覺他並不虔誠,可能只是為了利用天主教的勢力。

    之後往來東南亞各地,後到日本九州,並追隨於日本平戶島的大海盜商人李旦,初時擔任翻譯,逐漸成為李旦的得力助手。1624年初,鄭芝龍,前往澎湖擔任荷蘭人的翻譯及通事。慢慢建立自己的勢力。

    1624年7月14日鄭芝龍妻子於平戶島千里濱產下兒子鄭成功。不久,鄭芝龍帶著老婆孩子回到中國。

    到了1627年,鄭芝龍已有船700艘。橫行中國沿海。儼然海上王國。

  • 5 # 農民工歪說歷史

    賜國姓這種事古來有之,並不是老朱家一家幹過。唐武德年間,唐高祖李淵就曾經給唐王朝的開國功臣徐世勣賜李姓,即後來力挺武則天當皇后的那位英國公李勣。其實,原本他被賜國姓之後叫李世勣,後來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諱才改為了李勣。

    可問題來了,雖然自古避帝后之諱沒有避姓的,“靖難功臣”朱能並非宗室,但依舊姓朱就足以說明問題了。但讓一個即將被自己重用的宦官與自己標榜的生母同姓,對於皇帝而言顯然是跌份的!重用馬姓宦官,傳出去也實在不好聽……倒不如趁著“賞功”,給鄭和改個姓。於是,鄭和的馬姓就這樣變成了鄭姓!這也是後來為何鄭和的過繼嗣子馬恩來仍然可以叫鄭恩來的原因所在,因為鄭姓不同於國姓朱,鄭和的鄭姓雖然也是皇帝賜姓,說白了實際上就是讓鄭和由馬姓改成鄭姓,他的“兒子”自然也得跟著改!否則就失去了改姓的意義了。但私下裡鄭恩來的後人一直還是認為自己姓馬,這才有了南京的“馬府”以及現在的馬府街。試想,如果這是類似賜國姓一般的東西,鄭和的“後人”們應該認為無限榮光才對,又為何要堅持自己原本的馬姓呢?這也從另一個側面應證了鄭和被賜鄭姓更多地還是明成祖為了讓他改掉馬姓,而不僅僅是“賞功”的榮耀。

  • 6 # 不務齋

    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朱元璋,姓“朱”,所以明朝的國姓也是“朱”,而非“鄭”。和劉漢、李唐、趙宋一樣,在封建社會,皇帝的姓才是真正的國姓,所以朱明才是真正的國姓。

    那麼,為什麼人們會對明朝的國姓產生誤解呢?

    自然而然和鄭和、鄭成功有關係。

    一、三寶太監鄭和

    鄭和原名姓馬,世人稱為馬和。年輕的時候跟隨在燕王朱棣的身邊,有智謀、懂兵法,慢慢的就比較突出了,後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政權,對有功之臣論功行賞,馬和因為作戰突出,殺敵勇猛,升任內官監太監。嘉獎會上,朱棣想起馬和曾經在鄭村壩作戰勇猛,便親筆寫了一個斗大的“鄭”字賜給他,馬和得永樂皇帝賜姓,可謂是天大榮耀,於是改名鄭和。後來朱棣為了彰顯國力,也是為了尋找建文,派遣鄭和六下西洋,贏得世人的尊重和紀念。

    鄭和賜姓為“鄭”,並不能說明“鄭”是國姓。

    二、民族英雄鄭成功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是他驅逐了荷蘭侵略者,收復了臺灣。鄭成功的父親叫鄭芝龍,曾經是一名海盜,後來被朝廷招安,立下了不少功勞。鄭成功得到當時南明皇帝隆武帝賜封的明朝國姓“朱”,稱呼為朱成功,世人也稱為國姓爺。但是後來清朝入關,不承認南明的統治,很多相關的歷史被修改,鄭成功的朱姓也被褫奪,在後面的史書中依然記載為鄭成功。

    三、明朝的其他賜姓

    沐英,朱元璋義子。朱元璋稱帝后,很多義子都復歸原姓,但是沐英是流浪兒,不知原姓。朱元璋賜姓沐表示深沐皇恩,後來沐家世代駐守雲南,為大明江山守西南邊境。

    李文忠,本來是朱元璋的外甥,後來朱元璋收為養子,取名朱文忠。朱文忠轉戰沙場,建功立業,朱元璋令其可恢復原姓,叫做李文忠。

    鄭和、鄭成功賜姓的歷史讓大多數人以為明朝的國姓為“鄭”,但皇權至高無上,國姓也不得修改。

  • 7 # 李厚何

    很顯然是您自己弄錯了,錯得七葷八素。

    首先,鄭和只是被賜姓,並沒有被賜“國姓”。他原本姓馬,名三保,父祖系元代鎮守雲南的樑王部將,他是在明軍征討雲南過程中被掠入宮中當太監的,後來分撥給燕王朱棣,“靖難之役”中立有軍功,因此得到信用。

    鄭成功之所以被賜姓鄭,有兩個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為了表彰鄭和在鄭州(河北鄭州,即今天的任丘)或鄭村壩(今天北京市海淀區東壩村)立下大功,因此賜姓為鄭(《鄭氏家譜序》和《明史.成祖本紀》都這樣說),另一種是80年代南京太平公園(今改名鄭和公園)專項研討會上鄭氏後裔(鄭和過繼兄子為嗣)貢獻的一條傳承下來的口碑,說鄭和受命監軍時過於急躁,曾擅殺了一名不聽招呼的宿將,朱棣為提醒他“今後行事要鄭重”,因此賜姓為鄭。

    賜姓不一定是國姓,比如南涼王族禿髮破羌亡國後投奔北魏,北魏皇帝賜姓名源賀——禿髮氏和北魏皇族拓跋氏其實是同源,但後者也仍然吝於賜國姓,而是用“源”來體現兩者間的親屬關係;像漢成帝的婕妤李平,就賜姓衛,唐武宗的生母廉氏,就賜姓韋,基本上都是用世家大族的姓氏取代原本來歷不明的雜姓,並動用皇帝權威逼迫相關世家大族連宗。

    明代朱元璋懲於歷代宦官、外戚之禍,曾設臥碑嚴禁重用宦官,雖然靖難之役宦官立功,此後禁令名存實亡,但宦官僅能作威作福,在諸如封爵賜姓這類“精神鼓勵”方面祖制還是控制得比較嚴格的,宦官可以得到賜姓已經不錯,賜國姓是想也不要想的。

    而鄭成功的情況則完全不同。

    鄭成功本來是姓鄭,名森,字大木,他是在唐王朱聿鍵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稱帝后,因為父子擁立之功被“賜國姓”的,並從此改姓名朱成功。簡單說,鄭成功的“國姓”是朱,不是鄭,他本來就姓鄭,而不像鄭和是賜姓鄭,本姓馬。

    鄭成功建立並傳承三代的延平郡王政權,為了用南明旗號相標榜,一直是用“國姓”的,也就是說,我們熟悉的鄭經、鄭克塽,在其沒被清朝消滅前,其實是自稱朱經、朱克塽的。

    但鄭成功的“國姓”並非得自被清朝承認為“勝朝皇帝”的崇禎或崇禎以前明朝帝王,而是被清朝“一筆勾銷”帝號的朱聿鍵,如果不把這個“國姓”取消,一切都不太方便,因此即便在延平郡王政權存在期間,清朝也仍然稱之為“鄭氏”,一如曹魏從來不把劉備、劉禪的政權稱作“漢”,而必須稱作“蜀”同樣的道理。

    施琅攻臺後為安撫人心拜謁鄭成功廟,只敢稱其“賜姓”而不敢稱“國姓”,就是怕觸及清廷避諱,此後清廷將鄭氏君臣墳墓都強制遷回大陸原籍,意圖從所有層面清除原本延平郡王政權境內的明朝痕跡,已經被弄去大陸作三等海澄公的鄭克塽,當然也只能乖乖姓鄭,不能再去姓朱的。

    簡單說,明朝的國姓就是朱,鄭森被賜姓名後就叫朱成功,“鄭成功”是鄭克塽投降後被強制性改回去的姓名(其實只改回了姓,因為名反正也不重要),他本來就姓鄭,無需“賜”,而鄭和本來姓馬,姓鄭是因為特殊原因被朱棣改的,但鄭只是賜姓而不是賜國姓。

  • 8 # 二點十一分

    明朝皇帝姓朱沒錯,賜國姓也是賜姓朱。也有說鄭和原本姓馬,賜姓鄭可能是因為鄭和立功的地方有個鄭字,並不是賜國姓。鄭成功本就姓鄭,鄭成功的父親叫鄭芝龍,但賜國姓的只有鄭成功,如果賜國姓是賜姓鄭的話,他父親就不能叫鄭芝龍了,因為賜國姓的話只有被賜予的人才能用。

  • 9 # 澳古說歷史

    糾正兩點錯誤。其一朱棣雖是賜姓於鄭和(原姓馬)姓氏,但史書從未說是賜國姓。其二鄭成功的“鄭”姓就是他的本姓(鄭成功原名“鄭森”),隆武帝賜給他就是國姓“朱”,嚴格來說鄭成功被賜國姓後,他的名字應該叫“朱成功”,而非鄭成功。

    至於為何鄭成功明明被賜國姓,而且“成功”也是隆武帝賜的,他為何只用“成功”的名,卻不用“朱”這個姓,這個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清朝有意為之。其實在當時自隆武帝賜姓後,鄭成功就一直稱自己為朱成功,而不是鄭成功。

    只是後來清朝當政後,為了削弱明朝的影響,及淡化鄭成功是明朝遺臣的身份。因此,清朝在編修明史時,有關於所有有關鄭成功的事件中,他們皆稱他為鄭成功,而不是朱成功。再之後,隨著我們所學得歷史書中也皆稱朱成功為鄭成功,由此,也就讓現在很多人都誤認為當時隆武帝賜給鄭成功的是“鄭”姓而非“朱”姓。但實際上,鄭成功被賜的姓就是“朱”這個國姓。

    那為何鄭和會賜姓“鄭”,而不是“朱”呢?

    這原因其實很簡單。

    鄭和之所以不被賜予國姓,主要的原因有兩點,其一他的功勞不足以讓他被賜以國姓,明朝對於賜國姓這件事是很慎重的,明初朱元璋為了一統天下,曾收了數十個義子,並賜予他們“朱”姓,由此讓他們去幫助自己打天下,而後明朝一統天下時,這些義子皆被命令改回原來的姓,比如沐英,他原本就是朱元璋的義子,後來明統一天下後,他就被命令改回“沐”姓。如此,可以看出,明皇對於賜國姓的謹慎。而在當時,鄭和雖有功,但還沒有到那種可以賜予國姓的功勞。

    其二鄭和的身份就註定他無論有多大功勞,他都得不到國姓,因為鄭和是太監,是明朝最低賤的一個階級,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曾說:“太監不過是司晨昏、給使令、供灑掃的粗使下人”。因此,試想如果讓一個太監得到國姓,你說朱姓皇族臉面何在?這不是讓世人所恥笑嗎?如此,鄭和太監的身份就已然註定他得不到國姓的待遇,朱棣賜他姓就已經是天大的恩寵,他完全就沒必要還賜他國姓。

    至於鄭和為何被賜“鄭”,而不是其他的姓呢?對於這個問題目前暫無準確的答案。

    有人認為鄭和會被賜姓“鄭”,主要是與1399年的鄭村壩之戰中有關,鄭村壩之戰對於朱棣一方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戰,因這場戰爭的獲勝使朱棣軍擺脫了完全被動挨打的處境,而這次戰爭朱棣之所以能贏,就是因鄭和等這些忠心耿耿的將士的拼命,才有了朱棣的勝利。當時,鄭和是“出入戰陣,多建奇功”,因此為了獎勵鄭和在鄭村壩之戰的功績,朱棣雖賜他“鄭”姓,以示恩寵。

    當然,也有認為鄭和會被賜姓“鄭”,是因為在此前有個回回曆官鄭阿黑被賜“鄭”為漢姓,而鄭和也是回族人,於是也被賜“鄭”。不過也有人認為鄭和賜姓“鄭”與鄭村壩戰役無關,亦無特別的含義,其實朱棣突然想到要賜他鄭姓,僅此而已。

  • 10 # 紅雨說歷史

    說“鄭”是國姓在明朝怕不是要被問斬治罪,老朱家的江山,一起南征北戰的功臣都不放過何況一個妄議的平民。明朝國姓是朱,至於鄭和和鄭成功兩個人他們的“鄭”並不是國姓,鄭和的“鄭”是御賜的,鄭成功的“鄭”是本來就姓“鄭”,後來御賜國姓“朱”,所以在很多明朝遺民的書中鄭成功都寫作“朱成功”,最典型的書就是為鄭成功立傳的黃宗羲《賜姓始末》一書,專門的記載了這件事。

    至於朱棣為什麼賜姓“鄭”,這個有很多說法,

    1,一種是根據《明史》記載鄭和在鄭村壩戰役立下汗馬功勞,沒有明確記載了什麼功績,後人說朱棣回憶鄭和戰場表現的時,熱血澎湃,寫下大大“鄭”字。

    2,還有說當時徵召的元朝的司天官員是回回天官,他改漢姓是“鄭”,鄭和也是回族人,所以朱棣用了“鄭”姓。

    3,有的說“鄭”其實沒什麼含義,就是佔一個御賜。

    4,還有人主觀意會“鄭和”就是“朕和”,朱棣要一和天下。

    鄭成功誓死護明,深受南明皇室信任,多次北伐欲消滅清廷,恢復明朝統治,可惜最後在內外交困下,一病而亡。他收復臺灣時候,寫信給荷蘭殖民者

    臺灣者,早為中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今予既來索,則地當歸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支援馬斯克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