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竹風10818790

    諸葛亮以聰明和智慧著稱,是文化中智者的代表人物,有甚者至今被民間奉若神靈。然而,這樣一位“神人”,一生追隨劉備轉戰四方,為何沒能統一天下呢?

    諸葛亮自幼顛沛流離,在紅塵歷練與隱居南陽中習得一身才學,並以耕讀伺機實現宏偉抱負。那時候劉備東奔西走,居無定所,輾轉四方。不過,所幸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茅廬請出臥龍,致使大器晚成。當時諸葛亮侃侃而談,精細地向劉備分析了統一大業,隨其就赤壁大敗曹操,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此後攻佔漢中,大步向前逐漸地朝巔峰攀升,到關羽威震華夏時,蜀漢達到最頂峰時刻。然而關羽身死,蜀漢一夜之間跌入神壇,直至諸葛亮北伐失利,從此便失去統一全國的機緣。對此,毛主席就指出了諸葛亮三大失誤。

    其一,將帥選擇不當。儘管關羽使得蜀漢達到巔峰,但關羽自傲與輕敵而失去的荊州,所導致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卻是讓蜀漢極度衰弱、凋零,可謂是成也關羽敗也關羽。再者,馬謖失街亭也證明了這點。其二,不懂得主帥應該在關鍵時刻親臨排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國的兵力空虛,這無疑是一個天賜良機。可是諸葛亮偏偏走錯關鍵一步,這關乎蜀漢命運之戰,卻將此重任交給了紙上談兵的馬謖,導致造成不可扭轉的局面。如若能親率大軍挺進,結果就不會那樣了。

    其三,戰略的問題。相信很多人對諸葛亮的《隆中對》津津樂道,但毛主席卻獨樹一幟地指出《隆中對》戰略錯誤問題,那就是兵力的分散。對此,毛主席寫道精彩批語:“《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雖說,諸葛亮沒能完成統一大業,的確是此大憾事。但他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次次失敗而向上的精神,值得我們去敬佩與學習。

  • 2 # 中國龍507

    第一,蜀漢政權是當時三分天下里最弱的一個。

    第二,蜀漢政權後期國力不濟乏人、乏將。

    第三,蜀道難,糧道不暢、軍糧不濟。

    第四,後主身邊多佞臣宦官丶禍亂朝綱。

    第五,蜀漢後期兵力衰微。

  • 3 # 明太宗

    諸葛亮若生在其他時期,定有一幫大作為,畢竟謀略擺在那。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諸葛亮不能興復漢室,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當時的對手太強

    劉備帳下有諸葛亮和五虎上將;曹操則有五子良將和司馬懿,賈詡;孫權則有四大都督。三人帳下的將領和謀士都是當時頂尖的存在,任何一個人放在任何一個朝代都能成為那個朝代最耀眼的那顆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遇到的對手不是一般的變態,而是特別變態。三國中可以媲美諸葛亮的,有曹魏的司馬懿,東吳的周瑜,這兩位都是當時的老狐狸,諸葛亮都在這兩位手下吃過虧。在一個人才濟濟的亂世,想要興復逝去漢室談何容易。

    地理位置不佳

    曹操佔領著適合農耕的北方,孫權佔領著魚米之鄉,再看看劉備所佔領的蜀國。李白曾寫過一首詩,詩中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所謂的蜀道就是劉備所佔領的四川,而且四川佔領著蜀國一大片土地。當時的四川可不是現在的四川,當時的四川可以說是荒蕪之地,走路都特別困難,能開墾種田的地區少之又少。中國古代是一個農耕社會,沒糧食談何發展?自從三國鼎立的局面出現,曹魏的兵力一直都是蜀國的幾倍之多,東吳也絲毫不遜色於蜀國,可以說當時最弱的國家即是蜀國。由於糧食生產問題,兵力一直少於其他兩國,沒有兵力如何打仗,不打仗,如何興復漢室。

    在對手和自己謀略不相上下的情況下想要興復漢室,簡直是難上加難,而且兵力也比不上人家,想要興復漢室痴人說夢。

  • 4 # 奇木可藏木器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實際是被神化了的,現實中的諸葛亮雖然也是很傑出的軍事家,但最出色的能力應為治國。在那個戰爭決定一切的時代,諸葛亮並未發揮到他的特長,這是未能復興漢室的原因之一。

    其二,東漢末年,雖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劉備確是最弱的,不管從軍事,經濟,政治方面講,都不及其他兩國,要復興其實很難。

    其三,劉備及其團隊的人都不是四川人,也對四川不熟,他們在成都稱帝,有點殖民者的意思,導致資源不能物盡其用,人心也不向,總之就是不利的。

    其四,曹操團隊聚集了很多的能人異士,曹操的魄力也不是劉備能比的,目的性很強,執行力很強,曹操才是集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所以註定他是勝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夢境中來到某個地方做著某件事,而不久的將來,我真的來到這地方做著同件事,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