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6563782464

    和秦始皇統一六國不同,劉邦在整個戰爭中基本都是以弱勝強,屢戰屢敗而最終得勝。這歸根到底是雙方對於決定戰爭的因素認識不同,導致對戰爭的指導思想、領導藝術不同,進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主要表現為以下四點:

    第一,項羽忽視政治對戰爭的影響,劉邦則截然相反。

    項羽未入關就先坑殺二十萬秦兵,如何能在關中立足呢? 而劉邦進關之後與百姓“約法三章”,實行了很多仁厚愛民的措施,博得了秦地百姓的熱烈擁護,到了“(百姓)唯恐沛公不為秦王”的地步。關中後來成了劉邦的根據地,劉邦多次被打垮,蕭何能源源不斷地“興關中卒,輒補缺”。這是在後方政治建設的差距。

    其次,劉邦一直是以“長者”之名,擁“仁義之兵”,而項羽則是背棄盟約、立楚懷王又殺之。劉邦曾在陣前條陳項羽的“十條罪狀”,說得項羽氣急敗壞讓弓弩手放箭。

    第二,項羽忽視外交對戰爭的作用。

    劉邦把爭取盟友當成打敗項羽的根本條件之一,並且透過多種戰場、多種手段、多種力量的配合取得了全域性的勝利。這可以說是戰爭史上的空前壯舉。

    第三,項羽不善用人,而劉邦極為重視人才。

    劉邦自己也總結過自己的勝利經驗: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史記·高祖本紀》

    韓信、陳平原來都是項羽的部下,後來都投奔劉邦。

    韓信說項羽是“婦人之仁”:

    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史記·淮陰侯列傳》白話:假使遇到有人有功應當封爵的情況,(項羽)印信的稜角都磨平了,還不忍心給,這就是人們說的“婦人之仁”。

    韓信被劉邦任用為大將,陳平為護軍中尉,而項羽有一范增還不能用。兩相對比,高下立判。

    第四、項羽有勇無謀,忽視軍事地理對戰爭的影響

    楚漢之爭中劉邦一方使用的計謀不計其數,而項羽從頭到尾除了奇襲之外再沒有其他戰術。項羽一直到最後也沒有醒悟,太史公雖然欣賞項羽的英雄氣概,也不得不在《項羽本紀》的最後嘆到:

    “(項羽)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老人被詐騙組織迷住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