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拾荒堂主
-
2 # 叮噹爸李
1866年是清代清穆宗同治五年,為清王朝後葉,處於被後世稱為“同治中興”時代。此時清王朝剛剛同英法媾和,撲滅了太平天國,洋務運動逐步推開。
-
3 # 西府趙王爺
1866年即清穆宗同治五年,那時候的中國正經歷著一場巨大的社會變革。
在此之前不久,中國於1860年經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皇帝被英法聯軍趕出了紫禁城。英吉利與法蘭西這兩個強盜洗劫了北京城,還火燒了圓明園。而且清政府先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加快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步伐。
而同樣是在這段時間,太平天國運動席捲了大半個中國,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場浩劫慘劇,清帝國的國體也因此而殘破不堪。
不過,內外交困的清政府,也是於這段時間正式開啟了洋務運動,福州船政局在馬尾動工興建!
總的來說,同治在位期間(1862-1874年)為維護滿清統治的一個慣性恢復階段。適逢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合作,及太平天國崩潰(1864年),政治上出現了一個平靜時期,封建守舊中國在喪權辱國的強烈刺激下,開始尋求變革,這算是中國近代百年黑暗歷史中,較為光明的一段時間。
對於清朝的評價,主觀的我就不講了,畢竟有著喪權辱國的黑歷史,怎麼洗都洗不掉,民族罪人、恥辱等等帽子,都可以扣上去。
我就站在一個非民族的客觀角度來看看清朝,
中國自秦朝建立以來,2000多年都是封建王朝交換統治,雖然時間跨度這麼大,但歷朝歷代無論是統治模式還是社會結構,本質上是沒有什麼變化的,就是“封建專制+農耕文明”。
縱觀清朝近三百年曆史,作為一個封建王朝,在其前中期做的並不差。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清朝統治者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並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政策。最終確定了中國近代的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
但是當工業文明瘋狂衝擊過來時,政治僵化,文化專制,閉關鎖國,思想禁錮、科技停滯等一系列弊端就顯現出來了,緊接著便是後面發生的一系列屈辱歷史。
實際上以中國傳統農業文明去對付西方的工業文明那是無法完成的事。無論放在哪個朝代,如果遭遇到這種事,失敗都是唯一的結果。
與其說這是清朝的失敗,不如說是先進淘汰落後的結果,落後你就得捱打。一昧的苛求一個封建王朝,以自上而下且平穩的方式進入工業文明的資本主義社會,那無異於緣木求魚。而現代有些人把中國落後於西方的責任一味推給清朝,甚至推給少數民族,來給中國農業文明的落後來背鍋,這無疑是很不理智的想法。
多多吸取教訓,總結經驗,讓歷史不再重演,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小子愚鈍,各位還請高抬貴口!
-
4 # 閒聊紫水晶
公元1866年是清穆宗同治五年,丙寅年。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1856年一1875年)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為清文宗咸豐帝長子,生母為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慈禧)。
同治皇帝即位是清朝帝王中最順利的一個,咸豐皇帝共有兩子,同治是長子,次子出生之後過早夭折。同治是皇位的唯一繼承人。同治六歲即位,由八位顧命大臣鋪政,生母慈禧太后不滿八位大臣專權,聯合東宮慈安皇太后和恭親五奕訢合謀發動辛西政變。將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其它五人革職或遣戍,實行了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自己掌握實權,廢除擬定年號“祺祥”,改年號為“同治”表示兩宮太后臨朝與眾大臣共同理政之意。
同治三年六月,清軍攻陷太平天國首都天京,同治四年,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為捻軍所殺,同治六年七年先後平定東捻軍和西捻軍,同治十三年同治駕崩,享年十九歲。
同治年間的清朝已病入膏肓,太平天國曆時十四的運動至同治三年結束,陝西回民起義,常年征討戰亂造成國庫空虛,更是民不聊生,對清政府徹底失望,從而導致了25年後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城時,大批華人幫助拉車運貨,沒有阻止和敵對,眾人觀望看熱鬧的景象。清朝已現王國之兆!
回覆列表
1866年是清同治四年。這時,因陝甘戰事進展緩慢、阿古柏在英國支援下入侵新疆、沙俄也從北面覬覦新疆,朝廷有些焦頭爛額之際。關於評價清朝問題,題目太大,清朝近三百年曆史,暫先不做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