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船長肆叔

    大機率上講,跟社會制度無關,而跟社會狀態有關。

    一個大一統的國家需要一個大一統的思想做支撐。

    而先秦恰恰是這些思想生根發芽的時期。屬於大一統思想前夜。

    因為諸侯都需要統治國家的思想,所以各個有點想法的人都創立學說,而創立學說說偉大點是為了濟世,救天下的病,說實用一點就是賣給帝王,賣個好價錢,讓自己以及自己的徒子徒孫有飯吃。

    而戰亂時期恰恰是對思想統一管制最松的時候。所以大家紛紛加入先秦自媒體創作的大軍之中,才有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歷代統治者,對思想都是又愛又怕,愛的是可以用來統治天下,恨是一旦這些思想被亂臣賊子加以利用很容易就變成推翻自己的武器。

    而後來成為天下一統思想的儒家那個時候卻並不得志,反而是法家這種有效武器成為秦統一天下的利器。

    漢初的時候,治國思想還是黃老“無為而治”那一套。

    直到武帝時,董仲舒在武帝的支援下搞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才成為近2000年的正統思想,而這個儒家思想也非原生而是經過董仲舒改造過的。更適合統治者對天下的統御。

    這儒術成為華夏兩千年思想文明不斷絕的一個核心原因,但也成為中國兩千年思想不再開花的根源。這一大統,就一直到了民國。

  • 2 # 上古小胖

    嚴格來講是有一定關係的。

    其實,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現象與當時的社會制度同屬於上層建築,二者相互影響作用。

    具體聊聊,百家爭鳴的文化現象出現在春秋時期,隨著堯舜禹時代的奴隸制時代的發展,經濟基礎有了長足發展,刀耕火種加狩獵的生活方式逐漸被取代,繼之的是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分工開始出現,隨之而來的就是以文明的發展。

    分封隨著中央政權的控制減弱,各地分封地區逐漸發展成獨立國家,為了維護當地的統治,結合當地的文化傳統與經濟發展條件各個文化派系踴躍出現。

    總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文化現象與統治階級的制度同屬上層現象,二者相互影響。

    個人漏見,多多指教!

  • 3 # 筱原123

    春秋戰國時期,有個重大的變化叫‘’廢井田而開阡陌‘’。當時天下大亂,大大小小的諸侯國相互攻擊,導致人口銳減,出現了很多無主荒地。於是,很多諸侯國,如魯國就規定,只要百姓願意,他們可自由耕種那些土地。然後給政府交部分稅即可。到了商鞅變法時期,秦國就把這一措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這樣一來,直接動搖了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從經濟上推動人類社會進入了封建社會。經濟有了極大發展,使得有些人成為有閒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這一時期,當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文化下移","私學勃興",於是,社會上出現了很多知識分子,他們評析時事,抨擊朝局,並提出了各種觀點,從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社會變革期間,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鬥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鬆的學術氛圍。 

  • 4 # 聽榮兒說

    其一,政治因素。當時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鬥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鬆的學術氛圍。

    其二,經濟因素。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這使得有某些人成為有閒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其三,科技因素。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達到較高水平。這些科技成果標誌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當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其結果是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於民間(這種歷史現象被稱為"文化下移"),致使"私學勃興"。

    其五,學術自由因素。各學術團體於政治權勢是相對於獨立的。他們雖從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闡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們並非政治附庸,依附於某個政治權勢集團,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

    此外,各個學派之間、同一學派的不同流派之間,既相互鬥爭又相互學習和借鑑。這也是促成百家爭鳴的另一重要因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後宮妃子起床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