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述物人生

    秦朝中央是三公九卿制,地方是郡縣制。

    秦之三公:

    (1)丞相,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負責對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最高軍政長官,負責管理全國軍事事務。

    (3)御史大夫,執掌全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秦之九卿:

    (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4)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8)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穀和財政收支;

    (9)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

    全國分36郡,郡的長官叫守,執掌軍事長官叫郡尉。 郡下萬戶以上縣長官叫令。

  • 2 # 一貳一橙

    盛世重文,亂世重武,即便是存在僅十五年的秦朝,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地位最高的依舊是文官。

    秦朝統一後,秦始皇設立了三公九卿制度,三公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中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是協助皇帝處理日常事務,統領文武百官的職位,而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手,除了供皇家差遣之外,又有監察百官的權力,是最高監察長官。

    而太尉則是最高軍事長官,但不同於丞相和御史大夫,秦朝十五年中,沒有記載過任何一個人有擔任過太尉這一職位。所以一般認為,秦始皇所設立的太尉職位只是一個虛銜,最高軍事權是掌握在皇帝本人手中,以虎符為憑證調動各方軍隊的。至於九卿為:奉常,掌管宗廟禮儀;郎中令,掌管宮廷門戶;廷尉,掌管刑獄案件;典客,掌管部族事務;宗正,管理皇家事務;衛尉,掌管宮門衛屯兵;太僕,掌管皇家車馬和全國馬政事務;少府,掌管皇家用度,俗稱“皇帝小金庫”;治粟內史,管理全國穀物糧食事務。

    從三公九卿來看,三公中有兩公為文官,九卿中有八卿為文官,所以在秦朝,文官的地位要比武官高。(宋代以前是文武不分家的,比如秦二世時期的少府章邯,就能率領二十萬驪山囚徒護衛長安,三國時期,曹操則以丞相之職統領全國北方軍隊,不過按照各部職位來看,文官的比重始終是高於武官的)至於民間百姓的等級,在郡縣之下的鄉一級別,設有三老、有秩、嗇夫、遊徼,以這些人來管理老百姓:三老管一鄉之教化,有秩設立於大鄉、嗇夫設立於鄉,負責賦稅和訴訟,遊徼負責鄉里的治安。鄉之下再設裡典,這就是最基礎的行政單位了。

    所以秦朝百姓的等級就是:普通百姓——裡典——有秩或嗇夫——三老。不過秦朝是以軍功來升級的,所以又有普通百姓——伍長(五人)——什長(十人)——屯長(五十人)——百將(一百人)——五百主(五百人)——二五百主(一千人)這樣的等級劃分。

  • 3 # 浮沉的歷史

    首先,我們來看看秦朝統一後百姓的等級劃分,不過這個時候大秦帝國的百姓已經改了個名字叫做“黔首”。為什麼改稱為了黔首呢?主要是因為秦帝國國尚黑,百姓用黑布包頭,所以就統一改為“黔首”了,另外這一稱呼還有利於維護秦帝國的統一。

    秦帝國與之前在秦國執行的爵位制度此時沒有改變,百姓之間的等級劃分還是以舊秦爵為標準,從低到高排序為:公士;上造;簪嫋;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一共二十級。

    自商鞅變法規定:秦國計程車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獲得一級爵位(公士)、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老百姓要想升到更高階的爵位就需要殺更多的敵人,不過一般的老百姓只能獲得在大夫以下的爵位,因為超過大夫就已經不老百姓而是官了。

    秦王朝文官的地位是在武官之上的,一般來說地位越高待遇也越好。在大秦帝國統一天下後,從之前以對外戰爭為主改為進行內政建設,於是武官的政治地位大大降低。但武官的爵位得到大大提升,例如名將王賁和其子皆為最高階的徹侯。

    從皇帝以下設三個最高官職分別是丞相(分為左右兩位),太尉和御史大夫。在最高權力分配中主管軍事的武官僅有一名,其餘都是文官,其中為丞相者均受封為侯爵。另外還有的九卿都是文官,可見在秦帝國的官制中,文官比例大,政治權勢遠重與武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漢騰X7S 2.0T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