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瘋癲史鑑

    曹操實行的屯田制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給曹魏統一天下建立了物資基礎。

    建安元年,曹操第一次採納部下棗祇等人的建議,利用攻破黃巾所繳獲的物資,在許下募民屯田,當年即大見成效,得谷百萬斛。當時東漢政權腐敗,天災不斷社會生產被嚴重破壞,黃巾起義就是因為農民吃不飽飯才大規模起義的,得谷百萬斛這在當時已經是很驚人的成就。

    吃到甜頭的曹操,趕緊大規模的推廣。命令在各州郡設定田官,興辦屯田。後來曹操說:“後遂因此大田,豐足國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當然糧食能夠恢復生產,不僅僅是因為曹操實行吞併制,扶植自耕農經濟。針對當時人口流失,田地荒蕪的情況,曹操先後採取招懷流民、遷徙人口、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檢括戶籍等辦法,充實編戶。

    最關鍵的是曹操續頒佈法令,恢復正常租調製度,防止豪強兼併小農,徹底解決了農民的後顧之憂,建安五年,曹操頒佈新的徵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確:“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得到了一致的擁護。

    古代打仗靠的是軍隊,糧草不夠士兵別說殺敵了,直接譁變造反都有可能,曹操就曾經因為糧草不夠設計用管糧官的人頭去安撫士兵,孫堅也曾因為糧草的問題被人打敗。也正是因為曹魏實行屯田制度不缺吃不缺喝,三國末期司馬懿才能憋著不出門,跟諸葛亮打持久戰把蜀國耗死。手裡有糧心裡不慌,不管哪個時代都是這樣。

  • 2 # 季我努學社

    東漢末年以來連年的封建戰爭,給當時的社會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曹操在《蒿里行》中寫道“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便是最好的見證,描繪了當時社會凋敝的淒涼景象。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形象

    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後,面對這種情況,展開了一系列恢復社會生產的措施,而屯田制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措施。屯田制“是國家採取半強制性的手段使土地和勞動力相結合,其形式有民屯、軍屯”。[1]這種並非曹魏政權首創,早在秦漢時期就有類似的大規模屯田的行為,漢武帝曾在邊境地區大規模推行屯田制度,一方面是為了加強邊境地區的軍事防守力量,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解決流民嚴重的社會問題。

    漢武帝像

    曹魏政權推行的屯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借鑑了漢朝的經驗,分為軍屯和民屯兩種形式。民屯始於建安元年,將流民集中在一起生產,此後不久,便將這種制度推廣到黃河中下游和全國水利條件優良的地區。其管理形式借鑑了軍事管理的經驗,五十人為一小屯,小屯置司馬,司馬之上還有都尉、典農中郎、大司馬,品秩非常清楚。

    軍屯的成員基本由士兵組成,正式建立於建安二十三年左右。其設定地點與漢武帝的邊境地區不同,曹魏政權的軍屯地點往往設定在“士家”聚集、長江沿岸、吳蜀接壤之地。“士家”指的是士兵的家屬,可以提供額外的勞動力,而長江沿岸、吳蜀接壤之地,往往是軍事衝突頻發之地,所以通常比其他地區的軍屯規模更大。

    漢武帝像

    屯田制之於曹魏政權意義非凡。雖然在推行過程中遇到不合作、勞動積極性不高等問題,但是其所帶來的耦合效益遠遠大於其弊端。首先,東漢末年連年征戰,數以百萬計的流民流散於社會,對社會穩定構成了潛在的巨大威脅,屯田制的推行,將絕大部分的社會流民吸收消化,從事生產,起到了安穩社會的巨大作用。其次,大規模屯田帶來的經濟效益非常可觀,政府在組織生產的同時,也對其徵收賦稅,其比例在百分之五十到六十不等,如此高額的佃租,保障了政府財源的充足,而最後曹魏政權能夠一統三國,與雄厚的物資基礎息息相關。最後,從側面起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效果,因為屯田均由中央政府控制管理,所以儘可能的減少了流民依附世家大族的可能,也就降低了平衡中央和地方權力的難度,實質上變相的加強了中央的實力。總而言之,屯田制對曹魏政權意義非凡。

    參考書籍:

    1. 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上冊》,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2.趙幼文:《屯田制度述論》,《歷史研究》,1958年第4期。

    3. 鄭佩鑫:《曹魏屯田制度的意義》,《史學月刊》,1957年第11期。

    [1] 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上冊》,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09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所有植物的果實特徵相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