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辰十七說
-
2 # 中孚鑑
趙匡胤是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登基為帝后,為了結束五代十國朝代更替頻繁的黑暗和混亂的局面,所以就推行以文治國、重文抑武的策略,透過“杯酒釋兵權”收回武人的權利,提高文人的地位。
而趙匡胤做皇帝,是因為一次軍士譁變,當時趙匡胤為後周官員,他帶兵抵禦契丹等聯軍,在軍隊到達陳橋驛時,趙匡胤手下軍士發生譁變,對趙匡胤黃袍加身,尊為皇帝,趙匡胤回到京城後,周恭帝被迫讓位於趙匡胤。趙匡胤登基建立大宋。
趙匡胤能一朝變天,僅僅是運氣好嗎?
趙匡胤肯定並不只是運氣好,趙匡胤能一朝變天,他之前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很重要的。
趙匡胤不僅要付出,對後周付出,得到郭威、柴榮的信任和重用,這樣才能在後周有立足和有以後得機會。而這付出並不是“付出”兩個字就可以概括的。他要多次對朝廷有功,解朝廷之難。
經過趙匡胤的努力和付出,讓柴榮看到趙匡胤的忠心和能力,因此器重趙匡胤,封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
而趙匡胤不僅要對君上表以忠心和立有功勞,還要對他的手下有恩惠和信任,這樣才能讓他的手下覺得跟著他由前途,他的屬下才會對趙匡胤忠心耿耿。
而要把這些做好,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後來雖然趙匡胤一朝變天,黃袍加身,但並不單單是運氣好而已。
周恭帝柴宗訓在趙匡胤黃袍加身後,被迫讓位於趙匡胤,後周滅亡,之後趙匡胤降封柴宗遜為鄭王,優待鄭王母子,保證柴氏的富貴,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而趙匡胤登基後,提高文人地位、收回武將的權利,也結果啊五代十國以來武人擁兵自重的局面。
趙匡胤,宋朝的建立者,宋太祖。趙匡胤於960年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不過這其中有個主要問題,趙匡胤僅僅是因為運氣好才當上皇帝的嗎?
首先我們要了解後周的禁軍構成,後周的禁軍分為兩大系統:殿前司、侍衛司。殿前司又分為鐵騎軍(騎兵)和控鶴軍(步兵)。侍衛司又分為龍捷軍(騎兵)和虎捷軍(步兵)。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是殿前司的統帥,同時侍衛司的龍捷軍與虎捷軍的統帥都和我們是兄弟,那麼這支禁軍就會被我掌握在手中,禁軍在我手機那我想當皇帝不就是易如反掌。
因此趙匡胤也是按照這個思路來的。
趙匡胤後周太祖郭威開始擔任低階軍官,在後周世宗時開始嶄露頭角做到禁軍大將,公元951年後周世宗柴榮剛剛即位北漢聯合契丹舉兵南侵,柴榮為了能夠快速掌握權力,帶領禁軍親征,趙匡胤隨軍出征任皇帝宿衛。
後周禁軍與北漢契丹聯軍於澤州北高平(即今天山西晉城北)遭遇開展,兩軍開展一開始便陷入白熱化,北漢第一猛將張元徽率兵攻破周軍右翼,周軍大軍岌岌可危,為了挽回敗局,周世宗柴榮親自向前督戰,此時趙匡胤振臂高呼:“主上面臨險境,我等當拼死一戰!”。最後後周贏得了戰事的勝利,因為趙匡胤在最危難的振臂高呼在周世宗柴榮的心裡留下了忠勇之臣的印象,同時高平之戰結束後,柴榮斬殺了禁軍裡一大批貪生怕死的將領,將高平之戰中表現優秀的將士升職,趙匡胤戰後被封為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也就相當於今天王牌軍的副軍長,嚴州刺史是虛職。
從此趙匡胤隨著戰事一路升官,最終在陳橋兵變時已經擔任上了殿前都檢點,即禁軍最高的位置。
同時掌握整個禁軍十幾萬人,一個趙匡胤的僅僅不夠的,當趙匡胤在後周太祖郭威時期擔任低階將領的時候,便在身邊籠絡了一群軍官,成立了“義社十兄弟”,義社十兄弟中起初是李繼勳的官職最高,然後隨著趙匡胤的升遷,這些人便以趙匡胤馬首是瞻,趙匡胤在升職的過程中,將石守信等人安排在他的手下,來提高自己的對軍隊的掌控力。
同時在升遷的過程中也結交了高懷德,張令鐸等一大批侍衛司的高階將領,這些人在陳橋兵變時,出力頗多。
因此對於一個從上到下掌握著當時中國最強力軍隊的趙匡胤,禁軍的王者來說發動兵變當上皇帝是最正常不過的問題了。
在五代一個天子兵強馬壯者居之的時代,趙匡胤當上皇帝也是眾望所趨,一個成年,有戰爭經驗,雄才大略的人才能擔當起統一中國的重任,然而對宋朝最為詬病的是,趙匡胤對自己的弟弟趙匡義,太過寬容與疼愛,最終“燭影斧聲”被弟弟篡得大位,而宋朝"重文輕武"開始“送”東西也開始於趙匡義。
參考資料:《宋史·太宗本紀》、《宋史·太祖紀一》、《宋史·兵志》、《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四》、《新五代史·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