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虎他爹

    先回答問題:從目前所有的文獻看,這種可能性很大。

    由於歷史久遠,相關文獻記錄不詳,所以對西施此人是否存在、西施的大概情況如何、西施的下落等,爭議已千年,短時期內恐怕是無法定論的。

    東漢之前典籍雖記錄了西施,但無人言及她參與了吳越戰爭

    一般認為,西施確有其人,因《左傳》《管子》《墨子》《慎子》《屍子》《戰國策》《韓非子》《神女賦》《莊子》中都提到了西施。

    《管子》《墨子》《慎子》《屍子》《莊子》均有竄亂,《戰國策》非同代,但如此多的書都提到西施,竄亂者不大可能都圍繞她做文章,所以西施應確有其人。

    但直到東漢《吳越春秋》與《絕越書》之前,人們提到西施只言其美,並沒說她參與了吳越戰爭,也沒談她曾被越王送給夫差。

    圖片說明:不同時代人們對西施有不同想象,1949年後,西施成了勞動人民,所以浣紗的細節被特別強調,身材也日漸健美。

    《吳越春秋》《絕越書》基本是小說,三位作者(袁康、吳平、趙曄)都是會稽(今紹興)人,兩書內容有互見處,不知是誰抄的誰。

    兩書許多細節不見於史冊:

    1、越王將西施送給吳王。

    2、西施與范蠡戀愛。

    3、范蠡與西施一起逃走。

    圖片說明:春秋後期諸侯國的大概局面。

    兩書的這段記錄非常經不起推敲,比如《絕越書》說,范蠡與西施之所以定情,是在范蠡送西施去吳國的路上,居然走了3年,期間還生了一個孩子。固然為范蠡爭取到首夜權,但這個漏洞未免太大,不合邏輯。

    所以,比較合理的推斷是:西施此人確實存在,是位美女,但和吳越戰爭沒關聯。

    出土文物卻為西施參與吳越戰爭提供了一點線索

    然而,青銅器吳王夫差盉的發現,使此前推斷有所動搖。

    吳王夫差盉上銘文是:“敔王夫差吳金鑄女子之器吉。”

    圖片說明:吳王夫差盉,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意思是,這個盉是送給一個女子的,但這個女子居然沒有留下名姓,可見並非貴族,堂堂吳王為一個普通女子鑄青銅器,這是完全不符合禮儀的,在出土青銅器中,這種情況極罕見。合理推斷是:這個女子很可能就是西施。

    墨子的記載可信度較高

    在先秦典籍中,記錄西施資訊最準確的應是《墨子》。

    一方面,墨子活動時間在前468年至前376年,而越國滅吳在公元前473年,非常接近。墨子曾經到過越國,越國國軍託人帶話,說如果墨子來拜見他,可以得到“故吳之地方五百里”,可見,此時越國已滅吳國,所以墨子的記錄應該較準確。

    圖片說明:傳說西施與范蠡泛舟江湖,范蠡還因經商發了大財,後人更相信這一結果,可能與人們的內心期待有關。

    在《墨子·親士》中,他寫道:“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

    比干、孟賁、吳起都是具體的歷史人物,所以西施應該也不是傳說人物。至於為什麼“西施之沉”,墨子沒有解釋,但從上下文意看,另三人都死於政治鬥爭,則西施應不例外。

    那麼,比較合理的推斷是:西施的利用價值已盡,越王勾踐希望把滅吳的功勞獨歸於己,或為滅口,所以便將西施沉江,至於西施和范蠡的愛情,應該是後人想象的產物。

    “沉江說”與“隨范蠡逃走說”曾長期並存,比如李商隱就認同前者,而杜牧認同後者。但唐宋以後,後說成為主流說法,人們反而忘掉了“沉江說”。

    “沉江說”也有漏洞,畢竟越王沒有殺掉西施的必要,後人設想出種種原因,都有牽強之感。

  • 2 # 華屁1

    西施的結局至少有三種:一,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後,憑句賤這廝這相肯定是借西施紅顏禍害為由,不利國運之理由。置西施於江湖而溺以清後患。二,解鈴還需繫鈴人。當初物識西施的范蠡出於愛憐想法隱藏西施。然後告退越國,離開句賤雙雙浮游五湖。開始浪漫(跡)人生。三:越王句踐功雪恥復國後於偷偷喜悅之時垂涎西施美色,弄進後宮當妃作嬪自己亨用了。有詩云:會稽山上雲,化作越溪人。未破吳王國,徒為西子身。江邊浣紗伴,黃金扼雙腕。倏忽不相期,恩傾趙飛燕。妾家基業薄,空有如花面。嫁盡綠窗人,猶自盤金線。又云:西施越溪女,出自苧羅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閒。皓齒信難開,沉吟碧雲間。句踐徵豔豔,揚蛾入吳關。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十歲大齡單身女青年多次換工作都因未婚而被淘汰,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