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有所怡
-
2 # 冒尖70600797
現在最容易淘汰,和最少有人願做的可能就是當農民,以後說不定真的沒有農民這個名稱了。
中國以後只有農業,不會有農民。從事農業的工人肯定會有,但可能不會有現在意義的農民了。
那時代的農業工人也能按點上班,按時發錢,老了也能有退休保障…
這才是中國農業的進步,也是廣大農民兄弟的嚮往!
現在最容易淘汰,和最少有人願做的可能就是當農民,以後說不定真的沒有農民這個名稱了。
中國以後只有農業,不會有農民。從事農業的工人肯定會有,但可能不會有現在意義的農民了。
那時代的農業工人也能按點上班,按時發錢,老了也能有退休保障…
這才是中國農業的進步,也是廣大農民兄弟的嚮往!
根據牛津大學、麥肯錫、普華永道、創新工場等世界知名的高校、諮詢領域、科技研究等機構,透過大資料分析以及未來人工智慧科技走向,綜合目前人類社會已經存在的365種崗位,整理出了一份未來十年內,工作崗位的淘汰機率的榜單。
人工智慧的取代邊界在哪裡?
很多人單純的認為,被人工智慧淘汰的崗位就是“低技能”或者“純體力勞動”的崗位,我們不能夠簡單的從這單一維度來看待未來人工智慧對就業的影響。
人工智慧在未來既會帶來機會,也會帶來不利,這個就像當年汽車取代馬車一樣,很好理解。
人工智慧在某些方面,比如資料處理,遠勝於人類,但依然也有一些領域永遠無法替代人類,比如情感和藝術天賦。
關於上述的理論,我們可以從兩張圖來仔細理解:
從上面的圖示中,我們首先可以看到的是,並非“體力勞動”相關的職業就一定會遭遇淘汰的危險,這主要取決於工作的具體內容。
在安全區工作,大多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有較強的人際溝通和交流的屬性,這也是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的標誌之一,情感的交流,顯然機器人是無法具備情感的,即便未來的機器人也許會出現情感的屬性,我想那也是非常遙遠的事情。
慢變區的崗位,可以看出一個共性則是,這些職業並不依賴於人類的情感、社交等屬性,而是與創造性的動手能力相關,很明顯目前甚至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這部分職業所需的能力依然是人工智慧所欠缺的,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這些職業所需能力,人工智慧大機率將會掌握。
兩種失業:直接取代和客觀取代
人工智慧直接取代某些崗位的人工配置,早就開始出現在職場了,這個我想很多人都能已經見怪不怪了,比如工廠裡的搬運工,電話銷售員等
但是還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崗位取代,是很多人無法意識到的,這種趨勢並非直接取代我們的在崗工人,而是透過自身的發展對已存在的人力形態形成挑戰,最終導致人力形態徹底退出人類社會,由機器完全掌控。
比如,已經開始投入市場的無人商店。
無人商店相對於傳統人工僱傭的商店來說,其實算是一個全新的行業了,並不是傳統商店直接解僱員工,配備無人零售系統來完成的。隨著無人商店的大規模發展,傳統的僱員商店肯定會遭受到挑戰,最後逐漸退出市場,全面導向無人商店的管理模式。
針對每個人的個體危機
上述理論中已經說明了,人工智慧未來不僅會引發失業,還會造成社會財富分配不均。
人工智慧將會徹底改造製造業,使得傳統的製造業向高尖端的智慧自動化升級,很顯然,這樣造成的影響,即是大量的手工操作工人喪失工作,大量低成本的勞動密集型的工廠在產業升級中陷於破產。
曾經,大量的廉價老動力是中國走向全球的發動機和驅動力,而在人工智慧促使社會向更高層級的社會形態發展的過程中,大批的廉價勞動力反而會成為社會的負累,到底如何安置剩餘的勞動力,預計未來會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
失業潮的來臨,伴隨的還有讓人絕望的個人危機
何為個人危機?就是拋開收入,拋開物質方面的,精神生活,價值理念的認同。很多人不以為然,認為這些都是無關緊要的東西,沒什麼值得探討的,那是因為你未曾經歷過嚴重的個人危機。
個人危機的表現,比如抑鬱症,比如自卑,自閉等,都是由於現實中所遭遇的各種挫折所引發的精神負面狀態,我想這一點大部分人都經歷過,只是您未曾留意。
當我們擁有一份工作的時候,我們就與這個社會發生了聯絡,工作帶給我們一種個人的社會生態,讓我們能夠體會到自我的感知。
當有一天,這一切突然消失,這些社會聯絡突然被切斷,我們就像從一個車水馬龍的繁華鬧市頃刻間跌入一個萬籟俱寂的深淵,這種天翻地覆的轉變並非每個人都能輕鬆面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