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藝與人生

    我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就要了解一下什麼叫做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言的,“文言文”裡的第一個“文”字包含有“美好的”含義在裡面。而“言”就是記載、表達、抒發。 最後一個“文”字表示文章的意思,是一種文體。“文言文”合起來就是指用美好的語言記載事件、表達觀點、抒發感情等的文章,是一種書面載體,也稱語體文。其特徵是講究格律、注重典故、對仗工整等,從文體上看,大致包括古文類、韻文類、駢文類、韻散夾雜類、戲曲和小說六個大類。古文類、韻文類、駢文類是古時的正統文章,後面幾類在古代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話文”,顧名思義,就是指使用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書面語言就屬於白話文。

    下面我們再來了解下文言文的大概發展歷程。

    一般認為,先秦時期,人們日常生活中用於交流的語言和當時的官話是基本一致的,同時,在竹簡、絲綢等物品上也出現了用於記事的文字,這便是最初的“文言文。隨著朝代的更迭變換,文言文在不同時期均得到了不斷髮展。到了唐代以後,“紙”開始大規模使用,官方來往公文對“文言文”的使用習慣也已定型,“文言文”開始成為讀書識字的象徵。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八大主張:一曰需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需講求文法;四曰不做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爛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很快得到陳獨秀的支援。錢玄同也發出打倒"桐城謬種"、"選學妖孽"的口號,最先把反對文言文同反對 "獨夫民賊"、反對弄壞白話文章的"文妖"聯絡起來。1918年 1月,《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話文發表。5月,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中國第一部白話文文章《狂人日記》,標誌著白話文運動在文藝方面首先突破。年底,李大釗、陳獨秀創辦白話週刊 《每週評論》。不久,魯迅指出,白話文應該是"四萬萬華人嘴裡發出來的聲音"。1919年5月4日,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批判傳統純正的中國文化,並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而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援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同日,“五四”運動爆發,北京學生髮起遊行示威,抗議巴黎和會承認日本接管德國侵佔中國山東的各種特權的無理決定,隨後運動很快擴大到全國。白話文運動從中得到突飛猛進發展,一年之內,白話報至少出了400種;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命令,小學教科書改用白話文。白話文成為學生、知識分子發動廣大群眾的利器。

    "五四"白話文運動,在文藝語言上宣告了文言文時代的結束、白話文時代的開始。由此可見,從這個時候開始,文言文逐漸走向了衰亡。

  • 2 # 語之助

    何謂文言?何謂白話?資深語言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江藍生先生為之下了一個定義:“正句中帶有‘之、乎、者、也、矣、焉、哉’的書面語是文言,而那些跟人們口頭上講的話大體一致的書面語是白話。”根據這個標準,甲骨文中已出現了少量文言虛詞,但大規模出現是在春秋戰國,也就是孔子、左傳的時代,並且在以後很長時間保持著書面語的一統江山。但漢代以後,白話文漸漸興起,至唐宋已形成文白並立的局面,明清尤其顯著。至於衰亡,則是在上世紀初白話運動興起後。

  • 3 # 綺閣書生

    文言文,顧名思義,即文雅、高階、優美的文字,它是相對口語而言的。文言文是兩千多年來逐漸形成並定型的一種古代漢語,它的特點是句子中帶有“之、乎、者、也、矣、焉、哉”等語氣助詞,用以增強文章的文雅氣息。中國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六言文的出現,只是很簡單而已。到了商周時期,使用文言文已蔚然成風。如《四書》《五經》等都是用文言記錄的。當然,白話文(即口語)也一直存在,如孟子語:“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等。

    兩漢之後,文言文得到了飛速發展,出現了文賦,駢賦,律賦,宋元時期又有話本,曲藝,小說等文體湧現,把中國文言文的發展程序推向了高潮。

    從明朝實行八股文之後,文言文就走進了一條狹窄的小衚衕,亦由此走向了窮途末路,再也看不到百家爭鳴的場面,再也沒有出過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式的大師了。

    中國近代,由於外國列強的入侵,加上民主革命的興起,文言文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了。以陳獨秀,魯迅,胡適,李大釗等文學青年,以白話文為武器,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新文化運動,即“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現代史的序幕。文言文至此劃上了句號,跟宣統皇帝一樣退居幕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詩《山村》的作者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