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那年那月那些事

    1.其弟子子貢支援,子貢家裡世代經商,已經也經商,所以有錢資助孔子。

    2.魯國國君支援,當時孔子在魯國是上大夫,也已成名,各國都知道他是個賢人,後來孔子要去周遊列國,國君以遊學的名義資助。

    3.各國國君相贈,因為孔子大賢名聲在外,無論到哪個國家都以禮相待,臨別時贈送錢財也在情理之中。

    4.孔子傳道可能是收學費的,在《論語·述而》裡面孔子有這樣一句話:“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矣。”束脩就是乾肉,當時處理新鮮肉的由來,意思就是凡是交了10 條幹肉做學費的人,我沒有不教的。由此看來傳道授業解惑也不是免費的。

  • 2 # 公子霜塵

    背景:公元前499年,孔子以魯國司寇(司法部長)的身份,協助季桓子處理國事,三年得到大治。

    《史記 孔子世家》記載: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於塗;塗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

    意思是治理國政三個月,做生意的奉公守法;男女行路分道;路不拾遺;客人不必向政府請求,全都給予接待,如同回家。齊國聽聞很是擔心魯國的強大,便送美女迷惑季桓子、魯國國君。陰謀得逞,季桓子三天不上朝,祭祀的時候也不將祭肉分給孔子。於是,孔子便開始了長達14年的周遊列國。

    1、主持禮制方面的收入

    孔子先祖弗父本有機會做宋國的國君,但讓位於自己的弟弟,這一讓到了孔子父親叔梁紇,江河日下,是一位縣長。可知雖是沒落貴族,孔子家族文化傳承上仍有遺存。司馬遷說“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是說孔子小時候將盛裝牲品的俎豆擺放整齊,模擬行禮的樣子,當做遊戲。可見,對於祭祀天地的典禮是很感興趣。 在其34歲之時,魯國國君贊助孔子,一輛車、兩匹馬還有一個書童,前往周朝都城洛邑,向老子詢問學習周禮,很快成為了周禮專家。之後邾國大夫代邾隱公向孔子請教冠禮,相信即便邾國是小國,邾國大夫也不會空手上門請教,這樣傳出去不好,影響國際聲譽。此外,孔子還擔任承辦喪事的角色,所以有人才罵儒家是吃冷豬肉的。孔子是看重祭祀這件事,不是說為了那口豬肉。再者,古人事死如事生,主持喪禮應該需要一筆費用。

    2、從政方面的收入以及各國國君的饋贈

    因母親是妾,父親死後受到排斥。出身單親家庭的孔子,故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先後擔任過委吏(倉庫管理員)和乘田(放牧)。直到51歲正是從政,出任中都宰(縣長),轉年升為小司空(工程部門副長官),之後升任司寇(司法部長)。

    孔子周遊列國第一站是衛國。衛靈公問孔子:“居魯得祿幾何?”對曰:“奉粟六萬。”衛人亦致粟六萬。

    漢代最大的官是俸祿兩千石谷,而孔子在魯國的俸祿是6萬。撇除地域差異導致糧食的不同,數量級別相差的有點大(可能存在度量衡的差異)。但孔子的收入還是相當可觀的。與此同時,作為聞名於世的學者,各國國君也透過不菲的賞賜,給自己國家打廣告,博得禮賢下士的美名,衛靈公便是一例。

    3、子貢的贊助

    清末有一副對聯:經營不讓陶朱富,貨殖不妨子貢賢。陶朱指的是范蠡,幫助越王勾踐復國後,急流勇退,定居宋國陶丘(山東菏澤市)經商,人稱陶朱公。子貢是孔子的弟子,位列言語科第二,年輕時家境貧窮。 原本做生意需要政府特許,到了春秋末期,天下開始亂了,也無人管理。子貢看準機會,開始做生意。

    《論語 先進篇》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說的是孔子有點感慨顏淵修養極高,但窮的叮噹響。但子貢做生意很有天賦,猜漲跌很有把握。曾經經商於、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是孔子弟子中首富。如此,“貨殖”便成為做生意的代名詞,被司馬遷載入《史記》。孔子周遊列國,少不了子貢的一份“孝敬”。

    後記:

    孔子逝世後,弟子為其守孝三年,古人的守孝三年是25個月。因孔子是因材施教,相同問題,答案不同,“啟發式”教學,私人訂製。同門師兄弟在此期間,相互回憶與孔子相處的點滴,記錄下來便成了後來的《論語》。需要特別指出的,子貢與孔子感情深厚,守孝三年之期過後,再為孔子守孝三年,今曲阜孔林孔子墓西,立有“子貢廬墓處”的石碑,見證了這段感人的師生之情。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覺現在一些女人脾氣比男人都火爆,個性也很強,有人可以評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