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山東老朱1

    感受到年味啦,單位組織活動,分發了獎品,院子裡車少了,家遠點的同事已經請假回老家了。

    物質匱乏的年代,盼著過年有新衣服穿,有許多平常吃不到的東西吃,現在還保留著和過去一樣的是貼春聯,貼福字,給小朋友準備紅包。現在挺好,國家強大了,人民富裕了,感謝改革開放40年發展給咱們帶來福利,感謝小平同志!

  • 2 # zhouwj53

    如今,20元也好,500元也好,已經完全沒有吸引力了。

    但我還是囉嗦兩句。

    如今年味兒是一年比一年寡淡,所謂“年味兒”,大概是很多媒體在忽悠罷了。

    和半個世紀前比,那個貧窮的年代,年味兒卻是最濃厚的,雖然那個時候沒有人提什麼“年味兒”這幾個字。

    為什麼?

    那個時候,所有的人都窮啊——所有的人!按今天的標準,那個時候,大家都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人人終年勞累,衣則僅可裹身,食則僅可果腹,屋則僅可居住,而過年則可以不節制地大吃大喝、可以穿上簇新的衣裳、可以痛痛快快地玩,瘋,傻樂,希望都寄託在過年那幾天,過年和不過年,感覺是一天一地,這個對比,是何等的強烈!

    半個世紀之後的今天,僅從物質上看,人們不管過年不過年,所獲得的幸福感基本拉平,已經沒有時間差了。敢問,今天大傢什麼時候不是衣著光鮮?什麼時候不在縱口腹之慾?什麼時候不是居者有高樓?

    當然,我說的肯定不是全部,如果是全部,那西方早就要仰望我們了。

    如上所說,這樣的狀態已經是今天人們生活的常態。當下人們追求的,更多的是虛擬的精神追求,是更高階的智慧享受,更舒適的健身,更愜意的旅遊體驗,等等,所以說,今天的年,和半個世紀前的年,人們的過法,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拋開物質生活的匱乏和充裕這個對比點,時代的發展,社會模式的變遷,也導致此年與彼年,不可同日而語。

    過去的那個歲月,政治體制決定了當時的社會結構相對穩定,父母兒女,鄰里街坊,鄉里鄉親,同事朋友,很少流動,因為那時沒有私企、外企和合資,服務業也極不發達,人們的生活基本都是一企定終身,甚至三代同一廠,人們“雞犬相聞間,老死俱往來”。在這樣的社會模式下,過年就不僅僅是物質的狂歡,也是家庭間、鄰里間、單位間和行業間的大串門,大聯歡,大家沒有貧富的差距,沒有階層的高下,沒有官民的鴻溝,人人其樂融融,單純而歡快。

    而今天,持續幾十年的改革開放,整個中國各個方面都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層次的改變。人們的就業眼光早就不再侷限一地,背井離鄉追求更好的前途,成了大多數一代代年輕人的不二選擇,“農民工”、“北漂”和隨之而來的“老漂”等各種“漂”早就不是新詞。越來越大的人口流動,導致越來越多的小縣城,老城區裡的老社群,老裡坊隨著人們的相繼離開而日漸荒涼,甚至成為廢墟。

    一次我返回離開幾十年的小縣城,走在窄小的彎彎曲曲的街道,看見小時候我同學居住的“八鄰岡”、“十鄰岡”等當年熱鬧親切的小街坊平房住宅區,如今早已是人去房空,坊門破舊,蛛網縱橫,一片破舊淒涼景象,彷彿隔了一個世紀,不由得唏噓不已。

    然而,更多的地方,是年邁的父母祖父母留居故鄉老宅,巍巍地守望著故去的歲月。

    於是乎,一年一度的春節,就成了遊走在外,或紮根他鄉的遊子們返家的節日,他們早早地從網上購齊了節日禮物,直接發往老家,然後爽爽地乘機或坐高鐵和家人團聚,所以,今天的年味兒,相聚、團聚的成分,是遠遠大於過去其他的內容的,客觀的說,精神上的盛宴,是遠甚於過去感官味覺的盛宴的。應該說,此年彼年,年還是那個年,但年味兒,卻完全不同了。

    我在想,將來改革開放的步伐進入更深層次,新的社會形態相對穩定固化,當故鄉的老一輩仙逝後,春節親人相聚的洪流可能會減少,到那時,年味兒又會有所變化的。

    變化,永遠是社會的主旋律,而一成不變則只會導致死水微瀾,所以,感傷歸感傷,傷春歸傷春,逐潮而動,放開心胸,笑迎未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星大氣稀薄,會不會與木星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