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抬頭望月手摘星

    過年是中國傳統的最隆重的一個節日,每個人過年還是很享受那種家人團聚的氣氛。只不過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期盼著能吃好的喝好的那種生活方式,再者現在生活壓力越來越大,追求的方向和原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家人圍著大鍋臺能吃飽飯就知足的方式,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之前的其樂融融變成了現在的睜眼我還有貸款要還。祝壓力山大的人們新年快樂!

  • 2 # 小蟲慢悠悠

    過年啊,小時候最盼望的事!

    從小年開始,就莫名的興奮,每天都是好心情。和家人一起除塵,備置年貨,吃殺豬飯……到了除夕那天,不管平時多晚起來,那天都會早早醒來,和父親一起貼春聯,幫忙碌的母親灶下添柴,剝蒜搗蒜泥,拿碟子端碗——像個勤勞的小螞蟻。準備就緒,坐在桌前,看著一桌子平時吃不到的好飯菜心癢難耐,好不容易等到父母上桌,拿起筷子,父母此時也沒有了平時的嚴肅,然後就開始大快朵頤,總是吃到撐才下桌,手裡還要抓一把炒的噴香的瓜子……

    除夕夜,和家人一起包餃子,跟在父親和哥哥後邊放鞭炮,迎神,媽媽煮餃子炒菜,升騰起的熱氣,爭先恐後地從廚房門擁擠而出,人在裡面要彎腰低頭才能視物。煮好的餃子,要先撈出幾個,分放在小碟子裡,放在供桌和窗臺上,敬神敬祖宗,然後,姐姐哥哥和我,給父母磕頭拜年之後,除夕宴正式開動……飯後,是全家人守夜,父母是熬不住的,就搬個枕頭和衣而臥,哥姐找同齡的大孩子四處亂竄玩耍,我太小,他們不願帶我,就說小孩子三十晚上出去不好,容易招病,現在想來應該是糊弄我的託辭。我就只好一個人坐在炕上,無事可做,就擺撲克牌扒瓜子仁,只扒不吃,這些瓜子仁通常都進了父親或哥哥的肚子……

    初一早上,非常鄭重地穿好新襪子新衣服,媽媽會給我梳好頭髮,綁上惦記了許久的頭菱,瞬間覺得心裡美得冒泡。早飯要很早,放鞭煮餃子(不吃剩的),然後快速收拾利索,因為農村拜年的人都搶早,經常是這邊飯桌還未撤下,那邊來拜年的已經進屋了。

    拜年是個很鄭重的儀式。每到一家,男子要給長輩磕頭問候,當然,家有供祖先的,要先給祖先牌位磕頭,女孩子鞠躬就可以了,之後坐在炕頭,嗑瓜子吃糖塊嘮閒嗑……這時候最期待的,就是紅包——五毛,一塊,兩塊,五塊,十塊……覺得自己一下子變得好富有,巴不得一天查幾次,雖然這些後來都充了公……

    美味的飯菜,讓一年到頭肚子裡沒有油水的農民感到滿足;炸響的鞭炮,讓活潑的孩子歡呼雀躍,時不時地會看見有孩子在地上通紅的鞭炮殘屑中搜尋漏網之魚,找到了,就攥在手裡,揣在兜裡,臉上都是笑意,然後,零星的鞭炮聲會漸次響起,成了鄉村年味序曲中最響亮的音符。藏起的紅包,女孩子的花衣服紅頭綾,大秧歌鏗鏘的鼓點響亮的嗩吶,泡在盆裡的黑亮的凍梨,咬一口甜酸的糖葫蘆,偷偷伸向糕點盒子的小手……這些都是回憶中鮮明的年味!

    是什麼時候,這味道開始變得疏淡的呢?十六歲,或者是十七歲?因為正是從那時開始,我感受到了時間流逝的倉促,真正明白了紅包為什麼要充公,開始琢磨自己未來要怎樣的生活,開始明白很多東西是求而不得,孩子的遊戲已經失去了它往日的吸引力,好多東西一下子變得切近而又茫遠。當然,物質條件的改善也是讓年味變淡的一個重要因素。以往要到過年才能吃到看到買到的東西,現在已經是隨時可得,物以稀為貴,年味亦是如此,和小時候比,我覺得現在是隻要想就是天天在過年——天天過年,容易得到的東西,還有誰會在意?過年,現在彷彿只是個形式,對有些人來說,甚至成了負擔……

    回憶是美好的,因為它不可複製。清貧的歲月,年有溫度有味道有顏色有聲音,閒下來時,回味回味挺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慶餘年》裡,為何前文明時代留下來的核輻射會變成可以修煉的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