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歧流人的書和酒
-
2 # 石河子那些事
中國最早的書籍出現在商朝。
它們是由竹子和木頭製成的。竹子和木頭是常見的和容易接近的東西。在造紙和印刷術發明之前,人們把竹子和木頭切成小塊,用刷子在上面寫字,但沒有合適的書寫材料。竹片叫“竹簡”,木片叫“木簡”。它們統稱為“簡”。
一般來說,只有一行字是寫的,如果是錯的,就用刀刮寫。因此,在古代,“刪削”這個詞已經使用了很長時間。書大而小,古時簡單而短,最長的三英尺,最短的只有五英寸。寫一本書需要很多的簡單,把這些簡單化聯絡在一起就成了一本書。
在編目中,經常使用麻繩,也使用絲繩(稱為“絲編”)或皮條(稱為“韋編”)。古書中提到“韋編三絕”,意思是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因為他經常讀《易經》,把簡化的管子擦掉三次。
根據一本書的長度,決定它應該用幾段來編纂,通常是兩段或三段,以及四段或五段以上。表示書籍數量的“書”這個詞是象形文字,就像一根繩子連線著一系列簡化的書籍。
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普遍用竹木簡做書籍。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過寫在絲織上的書--“帛書”,帛書比竹木簡書輕便,而且易於書寫,不過絲織品價格昂貴 ,所以帛書的數量遠比竹木簡書為少。
-
3 # 藍天白雲77597639
書籍是人從感性認知飛躍到知性認知以至理性認知的產物。動物的認知是不可能產生書籍的。
感性認知是最原始的認知,動物也是有的。這種認知來源於細胞對於外界刺激的反應,比如用針去刺一個細胞,它立刻就會產生自我保護的反應,而你去砸石頭,或者別的無機物,它們是不會產生自我保護的反應的。你砍一棵樹,樹的細胞也會產生保護反應,你的手被撞到了感到痛,也是你對自己的保護。所以人的感覺,來自於細胞自我保護的本能。社會的一切文化現象千變萬化景象萬千,其本質都是簡單的。所以我們應該相信先驗理性的道理。
知性認知就是去確定觀念和概念。在感性認知上對自在之物的分辨,或者說確定為甲為甲,乙為乙。這種確定是無法和自在之物螎和的,也就是說知性認知是無法完全瞭解自在之物的。正如細胞無法知道刺它的是鐵的還是銅的樣。
而人總是想更多地瞭解自在之物,以便達到自己的目地。這就產生了觀念和理性邏輯,也就是理性認知。理性認知開始是人腦的自在自為,是不可能達到自在之物本身的。就象神話、易經河圖洛書等。我們需要這種理性認知,是希望它能讓我們達到目地,拜觀音菩薩能讓她為揮拂楊柳枝,保護你平安富貴。當人們發現這種觀念的臆想並不能幫助你達到目地,或者說純粹的觀念的理性邏輯是無用的時,他們就轉向了經驗實證的知性認知。
所以專家教授的惶惶大論最終要走向知識認知,甚至要走向感性認知,不然都可以在他們自己理性邏輯的悖論中走向和放屁差不多。前些天看清華崔國文講易經不就是在放屁嗎?
現在的書籍大部分從哲學意義上都是無意義的。因為裡面參雜了大多的利益,很多都彖法庭上的辯決書樣,是對利益的狡辯。崔國文放那些屁不就是為名為利嗎?對於讀者來說是設有任何益處的。
西方思想家那些觀念的細節處的爭論也是無意義的。
說了這麼多是跑題了。書籍的產生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人實現了認知的飛躍,沒有這種認知的飛躍就不可能產生書籍。動物不可能產生書籍,因為它們無法實現這種飛躍。
至於產生書籍的物質條件,是細節原因。沒有書籍,自然會有別的東西來滿足人的表達、理性和儲存知識的需要。
回覆列表
個人認為人類書籍的形成一開始應該是起源於結繩記事和石壁刻畫,是為了記載而存在的。
因為書籍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記載事件,不管是小說也好、工具書也罷,或者一些詩歌幻想之類的感悟,都是在把自己經歷的想到的記載下來,這就是書籍存在的原因。
而一開始結繩記事和石壁刻畫,在文字還沒產生的時候,不僅充當計數繪畫的職能,它們更多的作用就是把經歷者經歷的東西記錄下來,好便於經歷者以後回想起來。
直到文字產生,書籍有了文字作為載體,才開始慢慢衝結繩記事和石壁刻畫裡獨立出來,自成一個體系。
再然後,又產生了布匹、簡牘和紙張,文字從刻在石頭上逐漸轉移到這些越來越方便攜帶的物體上,也更容易裝訂成冊,慢慢的就發展成為我們現在這種紙質書籍。
所以,如果在嚴格意義上來說,文字誕生後書籍才產生,但是追根溯源的話,書籍並不受文字的束縛,在人類擁有想記載的念頭開始,書籍就已經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