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豬肺疫的病原、流行病學、臨床症狀、病理變化和防治措施進行了總結。關鍵詞:豬肺疫;發生病原豬肺疫的病原體為多殺性巴氏桿菌,屬於巴氏桿菌科巴氏桿菌屬。多殺性巴氏桿菌是兩端鈍圓,中央微凸的短桿菌,大小為(0.25~0.4)μm×(0.5~2.5)μm,單個存在,沒有鞭毛,沒有芽孢,沒有運動性,產毒株有明顯的莢膜。多殺性巴氏桿菌為需氧或者兼性厭氧,最適宜的ph值為7.2~7.4,最適宜生長溫度為37℃。多殺性巴氏桿菌的抵抗力不強,在自然界中生長的時間不長,淺層的土壤中可存活7~8d,糞便中可存活14d。普通消毒藥在幾分鐘內即可把多殺性巴氏桿菌殺死。2、流行病學多殺性巴氏桿菌對多種動物和人都有致病性。病畜禽和帶菌畜禽是主要傳染源。由病畜禽排洩物、分泌物不斷排出有毒力的病菌,汙染飼料、飲水、用具和外界環境,經消化道傳染給健康畜禽。或者由咳嗽、噴嚏排出的病原,透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染。吸血昆蟲和損傷面板、黏膜也能傳染。當畜禽飼養管理不良,氣候惡劣,使動物抵抗力降低時,可能發生內源性傳染。豬肺疫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沒有明顯季節性,冷熱交替、氣候劇變、悶熱、潮溼、多雨時期發生較多。多數為散發,有時呈地方性流行。3、臨床症狀豬肺疫潛伏期1~5d,分為:3.1 最急性型 發病急、喉頭水腫、呈敗血症症狀、迅速死亡,俗稱“鎖喉風”。常常晚間食慾正常,第2天清晨死在欄內,來不及看到症狀。病程稍長的豬,體溫升高到41~42℃,食慾廢絕,全身衰弱,臥地不起,呼吸高度困難,很快窒息死亡。病程1~2d,病死率100%。3.2 急性型 最為常見,發病初期體溫升高達40~41℃,發生短而乾的痙攣性咳嗽,呼吸困難,有黏稠性鼻汁。病情加重後,呼吸極度困難,呈犬坐姿勢,可視黏膜發紺,面板有紫斑或者小出血點。心跳加快,心臟衰弱。肌體消瘦無力,臥地不起,最後大多數窒息死亡,病程5~8d。3.3 慢性型 多見於流行後期,病豬精神沉鬱,食慾減退,持續性咳嗽與呼吸困難,鼻流少許黏膿性分泌物。進行性營養不良,極度消瘦,常有瀉痢現象。有時出現痂樣溼疹,關節腫脹,治療不良的,經2周以上衰竭而死,病死率60%~70%。4、病理變化4.1 最急性型 病程短,死亡急,主要病變為全身黏膜、漿膜和皮下組織有大量出血點,尤其以咽喉部及其周圍組織的出血性漿液性浸潤。咽喉頭黏膜呈高度的炎性充血和水腫,致使呼吸嚴重困難,最後發生急性窒息死亡。全身淋巴結出血,切面紅色,尤以下頜、咽部及頸部淋巴結的變化最明顯,顯著的充血和水腫,切面潮紅多汁,嚴重者發生淋巴組織壞死。肺臟呈急性水腫和充血變化。胃腸道黏膜有出血性炎性變化,面板有原發性紅斑。4.2 急性型 以纖維素性壞死性肺炎、漿液纖維素性胸膜炎和心包炎為特徵。肺炎灶發生於肺尖葉、中間葉、心葉和膈葉的前下緣。肺有不同程度的肝變區,病變部位周圍常常伴隨有水腫和氣腫,病程長的在肝變區內還形成壞死灶,肺小葉間有漿液浸潤,切面呈現大理石樣外觀。嚴重者肺胸膜被覆有纖維素膜,呈淡黃色。胸腔淋巴結腫大,切面發紅多汁。氣管、支氣管內有大量泡沫狀黏液,黏膜有炎症變化。4.3 慢性型 由於病程的延長,身體極度消瘦、貧血。肺肝變區擴大,並帶有黃色或灰色的壞死灶,外面為結締組織包囊,內含有乾酪樣物質,有的形成空洞,與支氣管相通。心包液和胸水增多,胸膜有纖維素沉著,肋膜肥厚,沉著的纖維素呈淡黃色。肺門淋巴結高度腫脹和出血,並且常發生壞死。5、防治措施5.1 加強管理 多殺性巴氏桿菌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條件性致病菌,嚴格的飼養管理非常重要,作好合理搭配日糧、保證營養平衡,注意通風、乾燥、保暖,減少應激,增強豬的抵抗力。豬場應當實行封閉式生產,堅持自繁自養。防止引入隱性感染豬,必須引入種豬或者商品豬時,也得是來自非疫區、具有檢疫證明和豬肺疫免疫標識的豬,或者是經過血清學檢測為陰性的健康豬。引進豬入圈前圈舍進行徹底消毒,引進豬隔離觀察1個月後,健康才可以合群飼養。5.2 建立健全規模化養豬場的各項防疫、免疫檔案和生物製品管理等制度實行全進全出,定期對豬群進行監測,及時淘汰感染豬。由於多殺性巴氏桿菌血清型很多,必須選擇與當地常見血清型相同的菌株或者由當地分離菌株製成的疫苗進行免疫。5.3 藥物治療 對病豬及時隔離,發病初期用青黴素、鏈黴素、慶大黴素、四環素族抗生素治療,一般連用3~4d。抗生素與高免血清共用效果更佳。對病豬圈舍、用具用百毒殺消毒,每天2次,連續消毒7d。病死豬必須進行深埋處理
將豬肺疫的病原、流行病學、臨床症狀、病理變化和防治措施進行了總結。關鍵詞:豬肺疫;發生病原豬肺疫的病原體為多殺性巴氏桿菌,屬於巴氏桿菌科巴氏桿菌屬。多殺性巴氏桿菌是兩端鈍圓,中央微凸的短桿菌,大小為(0.25~0.4)μm×(0.5~2.5)μm,單個存在,沒有鞭毛,沒有芽孢,沒有運動性,產毒株有明顯的莢膜。多殺性巴氏桿菌為需氧或者兼性厭氧,最適宜的ph值為7.2~7.4,最適宜生長溫度為37℃。多殺性巴氏桿菌的抵抗力不強,在自然界中生長的時間不長,淺層的土壤中可存活7~8d,糞便中可存活14d。普通消毒藥在幾分鐘內即可把多殺性巴氏桿菌殺死。2、流行病學多殺性巴氏桿菌對多種動物和人都有致病性。病畜禽和帶菌畜禽是主要傳染源。由病畜禽排洩物、分泌物不斷排出有毒力的病菌,汙染飼料、飲水、用具和外界環境,經消化道傳染給健康畜禽。或者由咳嗽、噴嚏排出的病原,透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染。吸血昆蟲和損傷面板、黏膜也能傳染。當畜禽飼養管理不良,氣候惡劣,使動物抵抗力降低時,可能發生內源性傳染。豬肺疫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沒有明顯季節性,冷熱交替、氣候劇變、悶熱、潮溼、多雨時期發生較多。多數為散發,有時呈地方性流行。3、臨床症狀豬肺疫潛伏期1~5d,分為:3.1 最急性型 發病急、喉頭水腫、呈敗血症症狀、迅速死亡,俗稱“鎖喉風”。常常晚間食慾正常,第2天清晨死在欄內,來不及看到症狀。病程稍長的豬,體溫升高到41~42℃,食慾廢絕,全身衰弱,臥地不起,呼吸高度困難,很快窒息死亡。病程1~2d,病死率100%。3.2 急性型 最為常見,發病初期體溫升高達40~41℃,發生短而乾的痙攣性咳嗽,呼吸困難,有黏稠性鼻汁。病情加重後,呼吸極度困難,呈犬坐姿勢,可視黏膜發紺,面板有紫斑或者小出血點。心跳加快,心臟衰弱。肌體消瘦無力,臥地不起,最後大多數窒息死亡,病程5~8d。3.3 慢性型 多見於流行後期,病豬精神沉鬱,食慾減退,持續性咳嗽與呼吸困難,鼻流少許黏膿性分泌物。進行性營養不良,極度消瘦,常有瀉痢現象。有時出現痂樣溼疹,關節腫脹,治療不良的,經2周以上衰竭而死,病死率60%~70%。4、病理變化4.1 最急性型 病程短,死亡急,主要病變為全身黏膜、漿膜和皮下組織有大量出血點,尤其以咽喉部及其周圍組織的出血性漿液性浸潤。咽喉頭黏膜呈高度的炎性充血和水腫,致使呼吸嚴重困難,最後發生急性窒息死亡。全身淋巴結出血,切面紅色,尤以下頜、咽部及頸部淋巴結的變化最明顯,顯著的充血和水腫,切面潮紅多汁,嚴重者發生淋巴組織壞死。肺臟呈急性水腫和充血變化。胃腸道黏膜有出血性炎性變化,面板有原發性紅斑。4.2 急性型 以纖維素性壞死性肺炎、漿液纖維素性胸膜炎和心包炎為特徵。肺炎灶發生於肺尖葉、中間葉、心葉和膈葉的前下緣。肺有不同程度的肝變區,病變部位周圍常常伴隨有水腫和氣腫,病程長的在肝變區內還形成壞死灶,肺小葉間有漿液浸潤,切面呈現大理石樣外觀。嚴重者肺胸膜被覆有纖維素膜,呈淡黃色。胸腔淋巴結腫大,切面發紅多汁。氣管、支氣管內有大量泡沫狀黏液,黏膜有炎症變化。4.3 慢性型 由於病程的延長,身體極度消瘦、貧血。肺肝變區擴大,並帶有黃色或灰色的壞死灶,外面為結締組織包囊,內含有乾酪樣物質,有的形成空洞,與支氣管相通。心包液和胸水增多,胸膜有纖維素沉著,肋膜肥厚,沉著的纖維素呈淡黃色。肺門淋巴結高度腫脹和出血,並且常發生壞死。5、防治措施5.1 加強管理 多殺性巴氏桿菌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條件性致病菌,嚴格的飼養管理非常重要,作好合理搭配日糧、保證營養平衡,注意通風、乾燥、保暖,減少應激,增強豬的抵抗力。豬場應當實行封閉式生產,堅持自繁自養。防止引入隱性感染豬,必須引入種豬或者商品豬時,也得是來自非疫區、具有檢疫證明和豬肺疫免疫標識的豬,或者是經過血清學檢測為陰性的健康豬。引進豬入圈前圈舍進行徹底消毒,引進豬隔離觀察1個月後,健康才可以合群飼養。5.2 建立健全規模化養豬場的各項防疫、免疫檔案和生物製品管理等制度實行全進全出,定期對豬群進行監測,及時淘汰感染豬。由於多殺性巴氏桿菌血清型很多,必須選擇與當地常見血清型相同的菌株或者由當地分離菌株製成的疫苗進行免疫。5.3 藥物治療 對病豬及時隔離,發病初期用青黴素、鏈黴素、慶大黴素、四環素族抗生素治療,一般連用3~4d。抗生素與高免血清共用效果更佳。對病豬圈舍、用具用百毒殺消毒,每天2次,連續消毒7d。病死豬必須進行深埋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