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露晴啊

    親人往往是你最熟悉和他們最熟悉你的人,而你已經習慣於他們對你如何好。你會覺得他們對你的好是你應得的。而“別人”往往只是你的朋友,你的老師,你生命中的過客。你與他們沒有血緣關係,或許只是萍水相逢,如果他們給予你幫助,你會覺得他們為什麼要對你那麼好,而這種好比親人給予你的好更容易讓你自己記住並回予報答。

    其實這兩件事物的對立本質上是你如何看待這兩種關係。例如說:親人是一輩子的親人,但也有一些半道上才知道和認識的親人,那麼這些半道上才知道的親人也亦可指問題中的“別人”。以我為例,我離開了我的父母和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幾年的親人,我一個人在外求學,在外地求學的過程中,我也是才認識了其實在我的記憶裡並不熟悉的半道上的親人(其實是真的有1/6的血緣關係吧)。他們給予了我幫助,在我無助的時候給我雪中送炭,在我在外求學的路上給予了我家人的溫暖,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伸出手,這種暖我會記一輩子是因為我覺得為什麼其實我們的關係不是很親,而你卻無私的支援我幫助我?從另外一點來說,我卻忽略了我真正的親人的幫助和支援。我的爸爸媽媽家裡人每天都打電話給我,我卻覺得嘮叨;其實我的學費生活費來源於他們,可我會覺得這是我應得的,因為他們是我的父母。我已經習慣於他們對我的好,覺得那些理所應當,而我並不習慣於那些“別人”對我的好,我會覺得別人對我的好是一種來自困難中難得有的光明,這樣一種反差的心理態度,才促使了我對兩種關係發展及後續的不同。我會對家人的關懷不耐煩,而我會對別人給的建議悉心聽取;我會對家人的恩情表示理所應當,而我會對別人給的小恩小惠回予報答和感恩……

    一種生活中已經熟悉的親人關係,而另一種是你有1/6血緣關係的熟悉者或者過客的關係;一種想當然的態度,而另一種是小心翼翼回予報答的態度。

    第一次回答問題,如有任何錯誤請諒解

  • 2 # 你好我是劉先生

    一般在我們到了父母的年齡前這麼想的為大多數。因為親人從小就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他們的好壞我們都清楚,因為我們的年齡小,不懂他們的苦心,大多隻記得他們‘壞’,所以會對親人的壞處更加敏感對他們產生一定的心理叛逆。而對陌生人我們並不是很熟悉,對他們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幫助了我’,因為這樣的第一印象而對他們產生莫名的好感,所以才會對陌生人的小恩小惠感到感激不盡。有時候適當的與親人拉開距離也是一種好的方法。

  • 3 # 北巷煙雨

    親人的付出感覺都是應該的,其他人對自己的幫助就是人家分外的事,能伸出援手,肯定記憶深刻。這是人的通病,對自己人冷漠,對外人熱情。

    這一點放在對父母的態度上尤為明顯。老人無論付出過多少汗水,作為兒女的都感覺他們必須這樣做,不然就不配做父母。其實這種想法很自私,也很傷人,父母完全可以選擇不那麼做,享受誰不願意,幹嘛又苦又累的,因為他們肩上有責任。

    記得發小當時沒活幹,開了兩年計程車,那時候每次有違章,被拖走,都是他母親親自跑到交警隊找熟人,好說歹說才給要過來。其實他母親是個挺內向的女人,很少去主動巴結人,平時話都很少,你想想讓這樣一個人去討好別人,還得低三下四的,叫誰也不樂意,但即便這樣,發小也沒有很好的體諒老人,還是依舊經常違規。在他心裡,我出了事,母親自然就會出面,這很正常。

    然而對於別人的小幫助,很多人都會感激不盡。尤其是託人辦事的時候,就算人家沒幫上忙,也會再三道謝。因為心裡感覺對方使勁了,對於一個外人人家也上心了,總得感謝一番才行。

    前不久朋友因為房子的事,託人找關係,找來找去隔了好幾層關係才找到一位,又是請吃飯,又是送禮,結果人家只是幫了一點忙,但朋友依然感激不盡,連著請了好幾個人。

    這中間他父母沒少出力,不過對於老人的付出,朋友只是覺得理所應當。

    任何人對自己提供幫助的時候我們都應該感恩,因為沒有人甘心情願為你付出,父母也包括在內。懂得感恩才能讓別人欣賞,在親近的人總是在付出,而看不到回報,終有一天也會厭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人到了冬天就覺得自己變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