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行若沈亮

    這是一個很寬泛的提問,流俗的回答早就在網路上說爛了,無非是定位、社交、設計、故事等手段。最終攻佔使用者心智,心動然後行動.

    我只想說:這些陳詞濫調都是Bullshit。

    依靠品牌打動使用者是上個世紀的事,最遲也僅僅是10年前的事。或許有個別品牌還能打(qi)動(pian)使用者。但在今天,個人認為:很難!只有極個別的品牌可以做到。其他的,尤其是小品牌們,洗洗睡吧。

    首先我們要知道品牌營銷打動客戶,其實就是“品牌打動客戶”,品牌為什麼能打動客戶呢?因為他認同你,並且這種認同是堅定和富於聯想的。比如當年“索尼大法好”,因為相信索尼這個品牌代表高質,因此可信賴他推出的每一款產品,於是粉絲就會購買。今天這樣的局面發生在蘋果身上。但蘋果真的可以一覽眾山小了麼?沒有,蘋果有的產品也有失敗的市場結局。

    可見,品牌本身不能完全打動使用者,尤其互聯時代,這種可能更小。

    打動客戶的不是品牌本身,而是加持下的產品體驗。

    因為李佳琦的一句"OMG",很可能接下來引發1萬支唇膏銷售出去,而這支唇膏之前默默無聞,品牌?不存在的。

    購買者沒有體驗過這款唇膏,但透過網紅代為體驗,於是激發銷售行為。

    今天網際網路造成的結果就是:品牌效應可能被前置,被替代,被分解。

    不變的只有一個,甚至被提上更重要的地位:產品力。

    所以,品牌打動不了使用者,產品可以。

    依附產品周圍的口碑效應、利益視覺化,體驗顯效化,才是使用者心動的重要元素。

  • 2 # 天財商龍

    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甚至說小型餐廳,都開始有了品牌的概念,做品牌最奢侈的就是讓顧客給品牌貼認知標籤。關於餐飲品牌的標籤,我總結了兩句話:

    1、沒有標籤的品牌是失敗的;

    2、模糊不清晰的品牌標籤是無效的。

    可能在品牌傳播中,我們需要一個品牌基礎,先要“告訴”顧客你的品牌是什麼,也就是構成品牌原力的要素~

    1、一個好名字。一些餐飲老闆認為自己的品牌名字很好,但其實在品牌中包含的生僻字是影響顧客記憶的。存在顧客認知當中已有的事情,比如“木屋燒烤”,“木屋”就是存在於顧客認知當中的。

    2、品牌能代表一個品牌。像西貝能代表莜麵,巴奴能代表毛肚,楊國福能代表麻辣燙。

    3、一個能口口相傳的口號。很多時候,餐飲企業的口號是創始人喜歡的,並非是顧客喜歡的。我們衡量一個口號是否優秀的標準就是顧客是否願意傳播,或者顧客在傳播的時候像不像跟第三人在對話。

    比如巴奴早期的口號,就像是一個朋友在對另一個人說:“服務不是他家的特色,毛肚和菌湯才是”。顧客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已經把巴奴的特色說出去了,同時還能讓大家產生聯想,再對標海底撈,這就是一句好的口號。

    4、一個好故事。當然,不強求每個餐飲品牌都有故事,因為有的品牌成立的時間很短。這時就可以挖掘產品層面、創始人層面的故事。典型的比如品牌時間較長的星巴克,父親與兒子之間愛的表達的故事。

    5、塑造一個符號,可以把LOGO塑造成大家耳熟能詳的圖形,像西貝的超級符號“I LOVE 莜”,海底撈的“一起Hi”等等。如果塑造不了,也不必強求,可以透過其他層面來提高品牌原力。

    6、佔領一種顏色,像“老么雞”一夜之間更改了門頭的顏色,變成了綠色;巴奴變成了黃色。

    7、如果符號和顏色都沒有,還可以做IP形象。比如“真功夫”的李小龍的形象、“肯德基”老爺爺的形象,這些是透過人物去塑造的。還有一些是透過動物,比如“三種松鼠”、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各個分公司也都以動物形象做代表。我們可以根據自己品牌的調性和故事延展自己的IP形象。

    8、就是我們常說的設計裡面的輔助圖形,也叫作“花邊”。比如“莆田”餐廳的水波紋,也屬於佔領客戶的認證記憶點的一種方法。

    —————————————————————

    其實能打動的顧客的品牌元素有很多,切合自己企業的定位才最為關鍵,如果品牌基礎沒有打好,做再多的營銷也無濟於事,只能讓自己的品牌在顧客心中變得三無“無標籤”“無定義”“無感”,關於品牌營銷的案例在以往也分享過很多,感興趣的餐飲朋友可以關注一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發現孩子的語言表達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