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主要原因都是因為如今AMD顯示卡不再強勢,想當年HD4800和HD5800強勢時期,許多使用者都喜歡組裝3A平臺,也就是AMD處理器+AMD主機板+AMD顯示卡,雖說這樣搭配本身沒有多少神秘加成,但是穩定性一般是毋庸置疑的。
不過這隻因為AMD當年的K10架構CPU還可以用價格戰和英特爾酷睿一戰,進入到推土機架構後,AMD的處理器就徹底淪落了,效能和功耗完全落敗,即使價格戰也不奏效,這樣就無法和酷睿2000系列以上的CPU競爭,市場上選擇AMD處理器的使用者越來越少,甚至導致AMD評測自家旗艦顯示卡時還不得不使用英特爾的CPU,頗具諷刺。
所以那幾年的時間裡,儘管AMD顯示卡仍然具有競爭力,但是使用者大都以搭配英特爾平臺為主,直到2017年AMD推出了銳龍處理器以後才終於在CPU領域扳回一城,市場佔有率節節提升,儘管遊戲效能仍然稍遜,但是足以發揮出旗艦顯示卡的效能,功耗發熱控制也很不錯,良好的價效比使大量玩家開始使用銳龍處理器搭配高階顯示卡。
可惜的是,AMD這幾年顯示卡部門的研發經費和人員非常緊張,大量的資源都投入到了CPU業務,導致AMD顯示卡的GCN架構多年沒有革新,RX系列顯卡面對NVIDIA的GTX10系顯示卡能效比完全落後,只能靠更大規模的核心和HBM視訊記憶體才能勉強一戰,獨顯市場份額一度掉到了不足30%,業務非常難看。
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類似酷睿8700K和銳龍2700X大都是搭配GTX系列顯示卡,搭配A卡的越來越少,關鍵原因其實就是AMD目前的高階顯示卡效能不足,主流顯示卡能效較差,而且整體價格也沒有很明顯的優勢,如果AMD不盡快革新架構,那麼獨顯市場的情況可能會更為慘淡。
這裡的主要原因都是因為如今AMD顯示卡不再強勢,想當年HD4800和HD5800強勢時期,許多使用者都喜歡組裝3A平臺,也就是AMD處理器+AMD主機板+AMD顯示卡,雖說這樣搭配本身沒有多少神秘加成,但是穩定性一般是毋庸置疑的。
不過這隻因為AMD當年的K10架構CPU還可以用價格戰和英特爾酷睿一戰,進入到推土機架構後,AMD的處理器就徹底淪落了,效能和功耗完全落敗,即使價格戰也不奏效,這樣就無法和酷睿2000系列以上的CPU競爭,市場上選擇AMD處理器的使用者越來越少,甚至導致AMD評測自家旗艦顯示卡時還不得不使用英特爾的CPU,頗具諷刺。
所以那幾年的時間裡,儘管AMD顯示卡仍然具有競爭力,但是使用者大都以搭配英特爾平臺為主,直到2017年AMD推出了銳龍處理器以後才終於在CPU領域扳回一城,市場佔有率節節提升,儘管遊戲效能仍然稍遜,但是足以發揮出旗艦顯示卡的效能,功耗發熱控制也很不錯,良好的價效比使大量玩家開始使用銳龍處理器搭配高階顯示卡。
可惜的是,AMD這幾年顯示卡部門的研發經費和人員非常緊張,大量的資源都投入到了CPU業務,導致AMD顯示卡的GCN架構多年沒有革新,RX系列顯卡面對NVIDIA的GTX10系顯示卡能效比完全落後,只能靠更大規模的核心和HBM視訊記憶體才能勉強一戰,獨顯市場份額一度掉到了不足30%,業務非常難看。
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類似酷睿8700K和銳龍2700X大都是搭配GTX系列顯示卡,搭配A卡的越來越少,關鍵原因其實就是AMD目前的高階顯示卡效能不足,主流顯示卡能效較差,而且整體價格也沒有很明顯的優勢,如果AMD不盡快革新架構,那麼獨顯市場的情況可能會更為慘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