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格瑪的化學
-
2 # 萌哈科技
首先說明一點,華為上不了市,光股權就是個非常大的阻礙。如果上市,我們按20的市盈率計算華為市值約為9500億人民幣約為1480億美元(華為2017年的淨利潤為475億元人民幣,美國股市的平均市盈率為14),1480億美元在國內也是僅次於騰訊和阿里的存在,高於百度。
下面具體分析下華為的業務,華為有很多的業務,但是最主要的是3大塊業務:運營商業務、消費者終端業務和企業業務,在業務範圍趨於來說美洲這個大市場主要集中在南美的一些業務,北美因為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進不去,有很大的貿易壁壘。
先說運營商業務,運營商業務主要是電信裝置,最佳的類比物件為愛立信和諾基亞而不是思科。
根據研究公司IHS Markit日前釋出的最新的2017年的報告,華為擊敗了愛立信,成為全球最大的電信裝置製造商,諾基亞緊隨其後。愛立信目前的市值為227.9億美元,諾基亞市值為358億美元,華為的狀況要好於這兩家,考慮到5G以及部分思科的業務我們給華為的運營商業務估值800億美元好了。
接著說消費者業務好了,消費者業務中最主要的是手機業務,根據IDC的報告,目前華為已經坐穩了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的第三把交椅,這個估值就很麻煩,單說手機沒有合適的類比物件,蘋果的利潤非常的高,而且系統生態獨此一家,三星手機只是三星電子的一部分,還有儲存等其它核心部門,按小米當前的一個估值算600-700億美元好了。
華為的企業業務與運營商業務以及終端業務相比要小太多,我們就按愛立信的市值227億美元算好了,
這樣華為加起來的市值也就是800+700+227=1727億沒有,與20倍的市盈率差不了太多,如果考慮到美國因素,這個市值在美國上市很可能還達不到。
-
3 # 恆信貴金屬
華為早期走的是內部融資的道路,所以股權特別分散,早期員工幾乎是全員持股,股東太多,老爺子任正非自己持股只有很小很小的股份。股權太分散是不允許IPO的,否則資本還怎麼玩?
華為成立時任正非就有先明,日後不能上市,公司話語權還是任正非說了算,所以公司給你就有,不給你也沒有辦法。華為是非常好的企業,有錢大家賺的理念,成就了公司也成就了自己。
1、華為的市值多少?
分析不是用市盈率計算,而是要用替代並分解法!通訊技術業務市值另外計算,最後和手機業務市值相加,手機業務市值等於蘋果市值的60%加三星手機業務市值的40%,這兩個加起來是6400億美元,也就是4.35萬億元人民幣市值,再加通訊技術業務市值,這是以蘋果的泡沫估值係數算的結果,超過5萬億元,這個數字不符合實際情況。
2、5萬億的泡沫市值佔整個a股市值的9%。為啥這麼大?
因為會幹掉水果手機,和三星競爭,全球手機市場變成雙寡頭競爭:華為對戰三星!市盈率對於華為這類公司不適用的。水果手機的市值是有大量泡沫的,因為蘋果公司不值得7000億美元,除掉它的噱頭營銷價值,蘋果公司市值最多1750億美元,因為6000元的水果手機也就值1500塊,所以它的市值也要進行二五折計算,蘋果市值也就1750億美元,三星手機實際市值大於蘋果,所以三星手機業務市值最少1750億美元,三星的市值其實是被低估的,按照真實價值算,華為手機業務市值將會大於1750億美元,加上通訊業務市值,就是華為的真實內在價值了。
3、通訊業務市值是多少?
這個就需要資料,去檢視華為報表後來估算通訊業務市值。通訊業務收入大約3500億,估計這部份業務目前算來,也得最少1萬億元市值,那麼華為市值就是10000億元人民幣加1750億美元,大約是2.2萬億元人民幣的市值。
但華為是不可能上市的,大家還是YY一下就好。
-
4 # 鄰章
假設華為能夠在美國上市,個人認為其市值可能只能在2000億美元左右。
很多人覺得華為不僅在通訊業務上成為了世界第一,在智慧手機業務上也發展迅猛,但是對於一家上市公司來說,影響其市值的因素可能有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是產業屬性,第二是業務支撐及發展潛力,第三是盈利能力,而綜合這幾個方面來看,我個人認為華為假設能夠在美國市場上市,其市值可能只能在2000億美元左右。
而華為假設在美國上市,其市盈率可能也只能在這個區間。
第二說業務支撐,華為目前的支撐業務其實可以說就是通訊業務和智慧手機業務這兩塊,而通訊業務雖然目前5G時代即將到來,但是這個行業有著投入週期長的特徵,而智慧手機業務,我們看到雖然華為的增長率是不錯的,但是在在這個市場還沒有建立起絕對的領先優勢,在出貨量上遠遠落後於三星,在生態上遠遠落後於蘋果,並且從華為這兩年智慧手機業務的增長率來說,其實增長速度同比已經開始放緩。
所以這兩個層面其實同樣不能對華為的市值產生特別大的助力作用,因為潛力已經在這裡了,即使資本市場在看怎麼看中發展潛力,但對於整個趨勢還是要遵從的。
第三則是盈利能力,目前華為的一個現實是營收基數大,但是盈利能力卻處於相對不足的現實,對比蘋果、三星,在盈利能力不是差了一心半點,而資本市場都是逐利的,對於製造業他們不會長期忍受盈利能力低下的現實,長期盈利不及預期在資本市場的股價是要遭殃的。
綜上,個人認為華為假設能在美國上市,目前來說,可能也就是2000億美元的市值水準。
當然需要說明的是,華為不需要在美國市場上市,自己堅持私有化挺好的,瀟灑自在有過得滋潤,何必被一幫短視的華爾街資本綁架呢?
-
5 # 商業技術時代
華為已經基本不可能上市了。
先說華為內部股權的由來。
早期,華為需要高速發展,那時候國內資本市場沒那麼發達,那怎麼辦?內部融資。
讓員工買自己的股票,那就可以融資了,那就誕生了華為內部的股權。
但是,員工自有資金沒怎麼多啊。怎麼辦?
讓員工貸款,然後再買華為股票,這樣就可以用銀行的錢發展了。
這個事情對華為來說非常好,華為獲得了大量資金,員工獲得了大量股權,銀行有優質貸款客戶。但這個私人為公有部門貸款,在政策上是不允許的。後來被央行叫停了。
貸款是叫停了,但是股票已經賣出去了,而且華為發展這麼快,這麼好,這些股票增值的很快。
這樣,華為就創造了一個內部股票發行市場,這個華為自己創造的內部股票市場,是和外部市場不相容的。
如果華為要上市,華為需要先把這些發出去的股票都收回來,華為發展那麼快,這些股票全部回收,肯定需要天量的資金,而且大家都還看好他的發展,股價也不好估,不一定大家都願意賣。
這樣,華為的虛擬股東,就成了華為上市的最大障礙。
開弓沒有回頭箭,華為也只能帶著歷史包袱全力往前衝。
可以說,當年沒有這個內部虛擬股,幫華為融資,華為不一定發展那麼快那麼大。
華為只要可以保持高速增長,大家通過虛擬股都可以獲得可觀收益,華為也就可以繼續成為一個偉大的公司。
但是,萬事有個極限,如果華為增長停滯,分紅變少,虛擬股不值錢了,整個華為的體系就會崩塌。
雖然這種情況在其他企業也會出現,但是有一點,其他企業股東和員工是分離的,可以分散風險,但是華為員工就是股東,所有這個風險只能由他們自己來扛。
這是一把雙刃劍,好的時候,一切都好,不好的時候,可能下滑的比其他企業更厲害。所有華為只能向前,別無選擇。
-
6 # 殘陽紅丶丶
網友說:如果,這個如果要分兩個部分說,如果華為在中國上市,它的市值應該和騰訊相當,介乎於18000億~20000億人民幣之間,這個數字已經到了這個股市想象空間的一個極限了;如果在紐約上市,憑藉華為在通訊裝置,消費者終端,企業業務和半導體業務在全球的地位,參照愛立信,三星,IBM,高通等企業的市值水平,我覺得應該介乎1000億到1200億之間是比較合理的區間,可能高於愛立信和高通,低於IBM和三星,可能很多人覺得中國上市市值和美國上市市值相隔太大,但是這就是當今中國股市的一個事實,太多的明星企業被過分誇大了,當然,也是基於中國背靠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和中國比較好的經濟前景的現狀決定的,但是一切也還有看世界科技行業的走勢,如果華為在下一波的科技潮流裡面佔的先機,可能還會有更好的預期和估值。

網友說:華為2016年營收總額5000億人民幣,是BAT總和還多,按照2016中國上市公司排名,騰訊第一16088億RMB,阿里第三15200RMB.華為的基礎通訊設施非常完善,並且百分之七十的收入來自海外,參考同樣在美國上市的阿里巴巴,業內普遍認為華為的市值在2300億美金之間,大概18000RMB.
網友說:參考一下基礎電信供應商愛立信177億市值,諾基亞市值278億,思科1532億,再參考一下高通市值1102億,估值不會高的!這幾個的毛利率都非常高,華為是價效比高,那就是利潤率不高,就算是上市頂多是超赿愛立信諾基亞,一定高不過思科高通,美國股民認可的市值估計超不過600億
網友說:按照最新披露的華為公司2016年度淨利潤是371億元人民幣,如果按照10倍市盈率,市值是3710億元人民幣,但在國內A股還是去老美那裡,像華為這樣的公司,絕對不可能只有10倍,對標公司可能是蘋果,也可能是思科或愛立信,如果參照蘋果,那市值就牛B了,但如果是後者就很一般。
網友說:華為在美國上市,華為將會被美帝經濟大鱷吃得連骨頭都不剩!相信我,中中國人搞股票不是和美帝差那麼一點半點,而是相差好幾個級別,在國內,雖然說錢多人傻,但好在還有個主心骨,而且在關鍵時刻還能夠團結起來,而到了美國,就是你一個集團在戰鬥,沒有中國經濟專家的瞎忽悠,迷魂陣,美國佬會三下五除二地解決你來美上市中國公司,特別是華為這種涉足敏感經濟的企業
-
7 # 牛哥的天空
這個問題是假設性問題,象華為這樣戰略性的公司,即使上市,也會在中國上市,不允許在美國上市。但華為運營是按國際範打造的全球性跨國公司,和國際同行有一定可比性。
從目前華為的贏利模式看,華為的利潤來源主要還是通訊裝置製造、通訊解決方案及配套服務,華為日用電子消費領域還處於品牌起步期,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廣告投入和渠道投入,加之晶片和作業系統完成技術迭代還需要3~5年週期。 以蘋果為標杆,華為與蘋果在消費費電子產品硬體方面幾乎沒有什麼差距,在某些方面華為比蘋果更出色,但華為與蘋果的差距在作業系統、APP Store運營及雲端計算方面。
如果現在在美國上市,可參照標的僅有思科公司。作為全球成長最快和規模最大的頂級沒備製造商,華為估值應不低於2000億美元,應比思科1600億美元高;如果華為晶片、智慧操系統及軟體生態系統技術迭代及市場推廣穩定成長,加上雲端計算、智慧城市等人工智慧領域全面發力,未來5年,有可能再造兩個華為,華為總體估值將不低於6000億美元,與蘋果的差距明顯縮小。但要取代蘋果成為全球第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8 # 小傅生活
華為
這個名字可以說是響亮全球的,是中華企業的驕傲。再加上前幾天,華為向世界展示了新款麒麟970晶片,這個晶片完全可以匹敵蘋果iphone的新機。這個訊息更加是讓華為的市值翻幾番。
因此,假如華為在美國上市,市值會多少呢?
與蘋果的資料對比華為2015年的營收是628億美元,蘋果營收是2337億美元,蘋果是華為4倍;
華為2015年的利潤是58.7億美元,蘋果是533.9億美元,蘋果是華為的9倍。
華為2016年的營收是765億美元,蘋果是2156億美元,蘋果是華為的3倍;
華為2016年的利潤是77.6億美元,蘋果是457億美元,蘋果是華為的5.88倍。
銷售額上華為漲幅都超過10%,而蘋果跌幅超過10%。
2.與國內對比
對比2016年,華為營收總額為5000億人民幣,騰訊營收1519億人民幣,阿里巴巴營收1438億人民幣,百度705億人民幣。華為的營收比BAT總和還多。
3.華為上市市值
2016年騰訊市值16088億人民幣,阿里巴巴市值15200億人民幣,在華為同行業裡的思科目前市值1540.06億美金,因此華為的市值估計是在2200億美金以上,約合人民幣18000億人民幣。
所以要是華為在美國上市的話,你認為估值會是多少呢?要是上市,laughing第一個去買它的股票!
-
9 # 瀟邦義
華為2015年銷售額是3950億,2016年1—11月份為止銷售額是5960億,你覺得華為缺錢嗎?還有你根本就不瞭解華為,更不瞭解華為的股權構架,華為成立時任正非就有先明,日後不能上市,公司話語權還是任正非說了算,華為是虛擬股權架構,在法律上是沒有效的,因為註冊時沒有註冊員工虛擬股權!所以公司給你就有,不給你也沒有辦法。華為是非常好的企業,有錢大家賺的理念,成就了公司也成就了自己
-
10 # 嘟嘟讀讀
如果華為在美國上市,那麼華為的市值會超過阿里騰訊。這有一個假設前提,沒人或機構刻意做空。
華為年銷售總額為5000億,大概和亞馬遜相當。亞馬遜的市值可以看一看。
第一,科技研發能力極其強悍,科技始終是第一生產力。華為的核心技術專利越來越多,而且其市場遍佈全球。
第二,其生產的通訊裝置,使用極其廣泛,這就是大資料獲取的重要渠道
第三,意識形態,任正非首選把華為定義為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這個意識形態一旦改變,那麼市值必然上漲。
第四,現金流;華為有充足的現金流。
但是這只是一個假設,華為上市的可能性不大。
回覆列表
華為市值是無法證實的,因為它沒上市。
這次以另一個角度來算華為市值。從研發投入來計算價值。因為對於一個做高效率研發的公司來說,研發投入的效用遠遠高於剩餘利潤的效用。
華為是世界頂尖的公司,按照華為現在的競爭力,市值肯定是國內最高的一家,阿里和騰訊應該不如華為高,因為華為手機的使用者越來越大,變成了具有消費屬性的公司。通訊領域世界第一,未來手機市場世界第一,集兩大行業世界第一的公司。2018年半年度華為營業收入3257億元,華為的研發投入高,去年達到897億元,大約是淨利潤的兩倍,這種高投入研發的公司,是一種珍稀物品,價格會非常貴。不要用市盈率去衡量這種公司的價值,用價格比研發費用來衡量。897億元的研發費用,按照40倍價格研發費用溢價算,市值就是3.6萬億元,而且每年都在增長,同步營業收入增長,每年平均增長15%,5年後,華為的研發費用可能達到1800億元,那麼第六年開始,研發投入達到2000億元每年,這種公司,值多少錢?另外還有一個數據2017年,全國研發費用接近1.8萬億元。
華為必定是價值全球前五名的公司。
我感覺吧,小米麵對華為的高投入,似乎有點失去信心。否則不會去做什麼零售,其實是面對太強的競爭對手迫不得已的多元化。被動轉型。當然,華為手機研發投入去年大概是80億元,並不是幾百億元,只是投入會持續增長,持續增長才是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