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化風俗小喇叭

    我家裡面有個親戚就是這樣,平時摳搜的不行,但是特別愛打麻將。他們家小孩還在哺乳期,她直接跑出去打麻將,中午也不回來,小孩餓的直哭。讓別人去叫她回來,也不回說這把打完就會。最後還是隔壁有小孩的鄰居喂的奶。 每次過年去拜年,我們這邊紅包一般給的都是一百起步這樣的,她就給五塊的。過年就是她打牌的高峰期,有時候一輸就幾千上萬的。平時出門吃飯都是別人請,她扣在親戚圈裡是有名的。但是打麻將輸再多錢,她都不在意,她覺得她下一把還可以贏回來。就因為她喜歡打麻將,不管小孩,丈夫天天和她吵架。 打麻將一開始可能是一種休閒娛樂模式,但是在有的人眼裡,它變成了每天必不可少的一種生活方式。

  • 2 # 送車小哥

    王先生是一名機關幹部,今年45歲。幾年前,他無意中喜歡上了打麻將,經常一玩就是一宿。久而久之,妻子有了意見,怪他只管自己好耍,不知道關心她和孩子,也不陪她們孃兒倆出去玩兒。一開始王先生並沒把老婆的話放在心上,覺得自己又不是大賭,只不過跟幾位同事、朋友娛樂一下,不是有句話叫“大賭傷身,小賭怡情”嗎?小賭一把而已嘛。但是後來禁不住妻子的狂轟濫炸,打麻將得到的那點快樂全被秋風掃了落葉,每天都被弄得很“溼”,遂決定“麻”盆洗手不玩了。可是讓他感到奇怪的是,麻將這個東西不打不知道,一打真奇妙,不打還不行了。守著老婆、孩子,覺得百無聊賴,單位裡那點破事兒又湧進了腦海,於是,他又不由自主地去搓了,而且越搓越有感覺,認為搓麻既不費錢,又能帶來刺激和興奮,怡情益趣,挺好的。

    生活中,打過麻將的人數不勝數,有王先生這種心態的人恐怕不在少數。那麼怎樣才能不深陷在麻將的迷局裡,真誠地過自己的生活呢?這個問題說來簡單,但解決起來,似乎並不簡單。

    打麻將有心理基礎

    麻將是中國博弈文化的集大成者,由馬吊牌、骰子和宋代32張宣和牌化合而成。打麻將在中國至少也有3000年的歷史。經過數千年的流傳演變,打麻將的花樣不斷翻新,打麻將的人數不斷擴大,麻將已經成為中國最普遍的娛樂方式之一。它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吸引力,是因為它是一種畸形競爭與閒暇娛樂的混雜。打麻將時參與者幾乎都或多或少地設立賭資,從而更加激發了人的競爭慾望。另外,麻將學起來易於掌握,玩起來“益智提神”,有極大的休閒娛樂功能。鑑於此,打麻將時,人們無論輸贏都有想把遊戲繼續下去的願望。有關學者認為,打麻將是諸多社會問題和個人畸形心理產生的根源。

    打麻將成癮反映心理有缺陷

    美國著名精神病學家艾德曼?巴格拉認為,打麻將成癮是一種典型的心理病症。他發現幾乎所有的打麻將成癮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強迫心理。巴格拉總結了打麻將成癮者的六個心理特徵:①他們的性格中有嚴重的等待和拖延的特徵,喜歡等待機會而不是創造機會;②他們喜歡比較和比賽,除比賽外對其他事情缺乏應有的興趣;③他們缺乏預見性和計劃未來的良好習慣,卻喜歡空洞的想象;④他們容易衝動或做無益的冒險;⑤他們喜歡重複做一件事情或固守某種習慣;⑥他們經常處在快樂和痛苦交織的狀態,內心常有緊張不安感。

    拿王先生來說,他打麻將絕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尋找刺激,為了讓自己處在一種興奮和愉悅的狀態。至於他對妻子的吵鬧置之不理,是因為他有打麻將的強迫心理,不搓麻就感到焦慮,只有搓上兩圈才能緩解緊張情緒。

    遠離麻友,重塑興趣

    臨床實踐證明,透過向打麻將成癮者講道理以達到阻止其打麻將的做法是無用的,既然病態打麻將是一種病,那麼就應介入心理治療。

    心理戒賭的關鍵是遠離麻友、重塑興趣和服用抗強迫藥物。打麻將是一種由兩人或多人參加的相互影響的群體行為,改變這個群體內部某一特定個體的行為,即可以使群體內部心理動力關係發生變化。麻友是參賭者的直接誘惑者,所以逐漸遠離麻友或跟麻友一刀兩斷是戒賭的前提。離開麻友後,人會感到孤獨、無聊甚至焦慮,希望重回麻將桌,此時應及時轉移興趣,不妨做做戶外運動。

    事實證明,在戒賭期間,適當服用抗抑鬱兼抗強迫的藥物也非常起作用。當然,家庭成員的理解、支援和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打麻將成癮者越是在輕鬆自然的家庭氣氛中越容易改掉打麻將的習慣。

  • 3 # 豆蝦搞

    很多人賭博和嫖都一樣!有癮,花錢時不計較,衝動,過後都後悔,不過生活繼續會這樣!有癮的基本都會屢教不改的,本性決定了。所以改變一個人太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福原愛被贊日本乒乓球的喬丹,為何身高1米55卻能風靡中日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