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際開放獲取周
國際開放獲取周(Open Access Week)是一個全球的,社群驅動的實踐活動周,旨在開放研究機會。該活動由世界各地的個人、機構或組織發起,由開放獲取周諮詢委員會領導。 Open Access Week的官方主題標籤是#OAweek。
背景
在世界學術出版史上,開放獲取(Open Access)無疑是影響重大的傳播運動之一。致力於廣泛傳播科學研究成果,開放獲取已成為學術出版的一種重要形式。
2007年,美國的一些倡導自由文化(Free Culture)的學生組織和納稅人組織(Alliance for taxpayer access) 開始發起了“開放獲取行動日”(National Day of Action for Open Access)在美國三十多所高校中宣傳開放獲取期刊的概念。彼時的網際網路技術還沒有如現在這般觸及各個角落,宣傳的方式也主要依靠電子郵件和線下研討會。
2008年,為了紀念項影響深遠的運動, 10月14日被定為“開放獲取日”。這個結果節日在一年後拓展成一個活動周,即“國際開放獲取周”(Open Access Week)。它開始走出美國,也是第一個國際開放獲取日。
2009年,因為影響力擴大,主辦機構將活動拓展為一週,並在當年10月19日至23日定為國際開放獲取周。
2011年,定每年10月的最後一週為國際開放獲取周。
2012年的主題為“讓開放獲取被承認”;
2013年的主題為“重新定義影響力”;
2014年的主題為“繼承開放”;
2015年的主題為“開放合作”;
2016年的主題為“開放行動”;
2017年的主題為“開放科學與創新服務”。
你知道嗎?
對研究人們來說,10月份可能是很好的論文發表排期哦,因為很多出版社及期刊都會在這個月在版面費上大打折扣以及免費開放獲取。
重要性
學術期刊是使得新興研究為人所知的重要渠道。開放獲取是實現公眾參與的基礎,因為開放獲取保證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獲取文章。有的期刊在這方面做了更多工作,編寫了通俗易懂的英文摘要和文章一併發表,以幫助非專業人員理解論文內容。
如果你瞭解開放獲取,認可它的運作模式,希望它能夠得倒有效發展,就應該親身實踐去做一些推廣開放獲取的事情。而這不僅僅是向開放獲取期刊投稿而已。
國際開放獲取周是一個重要機會,它促進各群體之間對話,建立聯絡從而促進合作、為開放知識建立更加公平的基礎 ,交流與行動必須是長期的,持久的。多元化、平等和包容性是在構建開放社群,組織社群活動時優先目標。
2018年的主題
今年的開放獲取周將於10月22日至28日舉行;2018年國際開放獲取周的主題是“為開放知識建立公平的基礎”。
今年的主題反映了學術體系正在轉型的現狀。政府,資助者,大學,出版商和學者採用更多開放獲取的政策和實踐,雖然這些政策和實踐尚未成熟與穩定。當開放獲取形成了基本形式,機構、學者等利益相關者必須用心設計這些新的開放獲取系統,以確保它們具有包容性,公平性並且真正滿足多樣化全球社群的需求。
將學術體系發展為開放獲取形式是使知識的產生及傳播更具包容性的關鍵一步,但這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們如何確保用於開放獲取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不具有排它性?開放獲取系統可能引起或者惡化哪些不平等現象?誰有優先話語權?誰被排除在外?不包括在學術科研傳統範圍之內的工作面臨著哪些偏見?哪些領域可能不適合開放獲取?
這些都不是可以簡單回答的問題,保持不斷的對話和交流,有助於各方緊密合作建立一個公平的開放式科研學術體系。今年的主題強調了主動面對難題、保持自我審視積極參與持續對話的重要性,以便從不同觀點學習如何讓科研學術體系在開放的過程中變得更加公平以及更具有包容性。
有關國際開放獲取周的更多資訊,請訪問 www.openaccessweek.org
以上,希望國際科學編輯的回答有幫助到你,祝生活愉快!
關於國際開放獲取周
國際開放獲取周(Open Access Week)是一個全球的,社群驅動的實踐活動周,旨在開放研究機會。該活動由世界各地的個人、機構或組織發起,由開放獲取周諮詢委員會領導。 Open Access Week的官方主題標籤是#OAweek。
背景
在世界學術出版史上,開放獲取(Open Access)無疑是影響重大的傳播運動之一。致力於廣泛傳播科學研究成果,開放獲取已成為學術出版的一種重要形式。
2007年,美國的一些倡導自由文化(Free Culture)的學生組織和納稅人組織(Alliance for taxpayer access) 開始發起了“開放獲取行動日”(National Day of Action for Open Access)在美國三十多所高校中宣傳開放獲取期刊的概念。彼時的網際網路技術還沒有如現在這般觸及各個角落,宣傳的方式也主要依靠電子郵件和線下研討會。
2008年,為了紀念項影響深遠的運動, 10月14日被定為“開放獲取日”。這個結果節日在一年後拓展成一個活動周,即“國際開放獲取周”(Open Access Week)。它開始走出美國,也是第一個國際開放獲取日。
2009年,因為影響力擴大,主辦機構將活動拓展為一週,並在當年10月19日至23日定為國際開放獲取周。
2011年,定每年10月的最後一週為國際開放獲取周。
2012年的主題為“讓開放獲取被承認”;
2013年的主題為“重新定義影響力”;
2014年的主題為“繼承開放”;
2015年的主題為“開放合作”;
2016年的主題為“開放行動”;
2017年的主題為“開放科學與創新服務”。
你知道嗎?
對研究人們來說,10月份可能是很好的論文發表排期哦,因為很多出版社及期刊都會在這個月在版面費上大打折扣以及免費開放獲取。
重要性
學術期刊是使得新興研究為人所知的重要渠道。開放獲取是實現公眾參與的基礎,因為開放獲取保證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獲取文章。有的期刊在這方面做了更多工作,編寫了通俗易懂的英文摘要和文章一併發表,以幫助非專業人員理解論文內容。
如果你瞭解開放獲取,認可它的運作模式,希望它能夠得倒有效發展,就應該親身實踐去做一些推廣開放獲取的事情。而這不僅僅是向開放獲取期刊投稿而已。
國際開放獲取周是一個重要機會,它促進各群體之間對話,建立聯絡從而促進合作、為開放知識建立更加公平的基礎 ,交流與行動必須是長期的,持久的。多元化、平等和包容性是在構建開放社群,組織社群活動時優先目標。
2018年的主題
今年的開放獲取周將於10月22日至28日舉行;2018年國際開放獲取周的主題是“為開放知識建立公平的基礎”。
今年的主題反映了學術體系正在轉型的現狀。政府,資助者,大學,出版商和學者採用更多開放獲取的政策和實踐,雖然這些政策和實踐尚未成熟與穩定。當開放獲取形成了基本形式,機構、學者等利益相關者必須用心設計這些新的開放獲取系統,以確保它們具有包容性,公平性並且真正滿足多樣化全球社群的需求。
將學術體系發展為開放獲取形式是使知識的產生及傳播更具包容性的關鍵一步,但這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們如何確保用於開放獲取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不具有排它性?開放獲取系統可能引起或者惡化哪些不平等現象?誰有優先話語權?誰被排除在外?不包括在學術科研傳統範圍之內的工作面臨著哪些偏見?哪些領域可能不適合開放獲取?
這些都不是可以簡單回答的問題,保持不斷的對話和交流,有助於各方緊密合作建立一個公平的開放式科研學術體系。今年的主題強調了主動面對難題、保持自我審視積極參與持續對話的重要性,以便從不同觀點學習如何讓科研學術體系在開放的過程中變得更加公平以及更具有包容性。
有關國際開放獲取周的更多資訊,請訪問 www.openaccessweek.org
以上,希望國際科學編輯的回答有幫助到你,祝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