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勇哥講生活

    要說起清朝皇帝住在故宮如何取暖,不得說我們的古人是非常有智慧的。故宮是一個佔地72萬平方米,有著九千多間房屋的宮殿如何取暖,其實早在故宮的設計建造之初,我們的古人就已經考慮到這個問題了,像我們現代蓋房子一樣,都已經在設計圖裡面了,故宮採用的取暖方式類似於我們現代的“地暖”,和北方冬天採取的熱炕取暖方式也差不多。

    到底這個地暖是怎麼個原理呢,其實主要取暖裝置都藏在地下,在故宮一些比較重要宮殿地面下建有一個火道,冬天冷了就將點燃的木炭等燃料從火道口倒入,木炭燃燒就會產生熱氣,這個熱氣就順著火道自然流動,慢慢將房間內的地板磚烤熱,從而使房間內的溫度升高。清朝習慣稱這種取暖火道為“地龍”,就像地下一個火龍亂跑一樣。因為火道的入口都是設定在大殿之外的,叫火膛,從外面往火膛裡新增燃料,火道的另一頭設有排煙孔,煙氣自然從另一頭向外排出,不會給室內產生煙霧或造成一氧化碳中毒。 但是這個“地暖”的施工難度非常大,需要在宮殿地下修通道,而且施工不當還會引起建築下陷,所以故宮中只有個別皇帝皇后辦公起居的宮殿才有。其他沒有的怎麼辦呢?那就只能使用火爐取暖加以輔助了。

    看過清代宮廷劇時經常看到,皇后妃子們手中常會拿個精緻的“暖手寶”,這是一種小炭爐,暖手的叫手爐,房間還會放置掐絲琺琅,製作十分華貴精美的火爐。再沒有地下火道的宮殿,還備有些炭火盆,就像電視劇中皇帝一邊烤手一邊和大臣談事一樣,自在啊。當然,小火爐都是各種各樣的,提的、放的、抱的、甚至被窩裡面放的都有啊。

    還有就是大殿的牆身,就像我們現在大樓外側都設有保溫層一樣,紫禁城的宮牆內也設有防寒措施,除了分隔房間的使用功能外,還可用來防火和抵禦冬天的寒冷。從這些可以看出,我們的古人智慧真是過人,就是放在現代,我們也不得不佩服啊。

  • 2 # 木子夏錦論史

    永遠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

    冬天,沒有暖氣空調的北京,估計現在很多人都難以想像怎麼“生存”下去。

    但在明清時期,這些都還沒發明出來的,故宮中的皇上娘娘們是怎麼度過寒冬呢?

    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超前的!

    幾百年前,他們便用上了地暖!地暖!地暖!

    不過,在古代,不叫地暖,叫地炕火道,又稱為“地龍”,而且是無煙無害!

    晚明太監劉若愚著的《酌中志》寫道:“乾清宮大殿……右向東曰懋勤殿, 先帝創造地炕於此,恆臨御之。”“十月……是時夜已漸長,內臣始燒地炕。”

    具體就是在主要的宮殿內,其地面之下都預先留有通道,名為“火道”,木炭在宮殿外的地炕口燃燒發熱,熱的空氣便透過火道流向宮殿內,將地磚加熱,以提高宮殿沒的溫度。

    是不是很有智慧,現在的地熱是用水作為熱的傳輸介質,而古代是用空氣作為傳輸介質,對沒有管道的古代而言已經是比較有創意的做法了!

    當然了,這種“火道”做起來還是比較複雜的,不可能故宮每個宮殿都有,主要是皇帝皇后居住的主要宮殿才有,那對於其他宮殿又是如何取暖呢?

    最大眾化的當屬火爐了,不過皇宮中的火爐製作精良,更像是一種藝術品!

    在其他的宮殿,一般都是配用火爐,具體分為火盆和熏籠,裡面放上燒紅的木炭,大的熏籠重達數百斤,一米多高,通常宮殿內都會設定多個熏籠進行取暖,但作用還是比較有限,放在居住的小宮殿內效果還是比較好!

    再往小的取暖方式就是“暖寶寶”了,就是古代的手爐和腳爐,在很多清宮戲中都有所出現。

    其實也就是一種小炭爐,在爐身外加罩,爐身上還設有提手,可以提著走,給手部取暖。而腳爐比手爐要大一些,也可隨身攜帶,或者放入被窩中!

    最後一到取暖禦寒的方法就是宮牆,故宮裡都是深宮大院,宮牆普遍較高,不僅有著隔離區域的作用,還能抵禦和減弱北方的寒風,為宮殿提供一個較穩定的環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拉出大便黑色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