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哈斯日誌
-
2 # 栗子筆記
當今社會,是一個資訊化,資料化的時代。同時也面臨者這樣一個問題,資訊過載。對崇尚流量至上、技術創富的網際網路公司而言,一直是一個不願正視的問題。就像一把利劍,有著正反兩面性。新技術在造福社會的同時,也讓人們深受碎片化社交、虛假資訊、手遊沉迷等新問題的困擾。
為何會“資訊過載”?作為一名傳統媒體人,《經濟學人》中文版主編吳晨解釋:“因為人類尚不能很好地適應智慧手機這種剛剛誕生十年的新工具。而對於商家而言,即便有利益驅動,也是花了很多年才摸索出所謂的“注意力經濟”。
那人類個體應該如何應對這一困擾呢?或者說有沒有好的一些解決方案呢?個人認為,資訊從淺加工向深加工邁進,可以有效的幫助使用者緩解資訊過載。降低流耗,提高單位時間有效資訊量。通俗點說就是過濾不必要的資訊量,節約消費時間成本,優先輸入使用者必須的、最渴望的資訊。
維基百科在這一方面做的不錯,機器加工的再好,終究達不到優質使用者編輯的生產的資訊,維基百科利用圖譜技術把大量的知識關聯,配合上高質量的詞條資訊。這就給很多使用者提供了直接有效的資訊,去除掉冗長無效的資料。
還有就是我覺得Pornhub這方面就做的不錯。播放器進度條上有播放量峰值,高峰代表這段時間的內容非常精彩,值得反覆推敲,聚精會神的品味。你可以跳過哪些索然無味的前奏和尾聲,直奔主題,效率直接提高70%!
華為手機的智慧識屏功能也是一大特色,智慧識屏功能不只是用於文字處理,而是進一步與服務連線起來,以卡片式的視窗展示資訊,接入電話呼叫、打車、導航等入口。智慧識屏功能把文字炸開之後,重建了一條服務鏈條。這樣的思維,顯然比鼓勵使用者在手機上進行大量文字處理,更深地摸透了人們的需求,同時也有效的避免資訊過載帶來的煩惱。
資訊過載的時代,被動地依靠產品技術來過濾資訊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類個體使用者能夠擁有識別有效資訊能力。
回覆列表
這兩句話沒關係,科技使社會進步是說的沒錯,但是社會進步並不直接導致個人資訊過載。
個人資訊過載,這個問題從兩個角度來看,一個是個人的資訊需求。另一個看看為什麼是過載,到底是過載還是消費成本高?
目前主要現象是每個人每天主動或者被動接受就的資訊量比較大。這個主要源頭是資訊生產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導致圍繞個人的各種場景的資訊生產量大,
1,社交關係圈的狀態和存在感。
2,資訊App上的其他人和世界怎麼樣了。
3,各種奇聞異事和笑談,不斷被從歷史的沉澱中翻出來。
4,每個人為了解決各種問題和探索、發現各種自己認為對解決自己問題有用的資訊。
從個人需求角度其實看不出來有過載,資訊客觀被生產被存在於數字世界,你覺得有聯絡感情需要,就去刷刷朋友圈,你覺得需要打發時間就去資訊和奇聞軼事,你覺得要解決問題就去研究探索。一切資訊的客觀存在都是因為你的需求有沒有而變得是否有意義。1、2、3這三類是保健品,在滿足人的各種生理心理需求,不存在最大邊界,也就是不會過載。4是藥,是治病的,所以對確定性要求高,但很遺憾,這部分也因為生產門檻和利益驅使,導致紛繁蕪雜良莠不齊,甚至優質可信可靠權威的資訊因為生產成本過高,逐漸面臨劣勝優汰。
個人感受,可信可靠的有用的優質資訊,對真正有需求的人可能感覺還不夠。而沒有需求的人,比如,只看網文小說,其他一切對他來說都是冗餘。他可以視而不見,算不上過載。所以,有用沒用這麼一個主觀的東西其實是判斷夠不夠、還是過載的關鍵。
真正感覺過載的人,是本身自己資訊輸入需求就很大,而目前的資訊產生的規模、質量、重複問題等等,都導致資訊消費的成本節節攀升,你既需要判斷資訊的真假可靠性、又要區分可參考價值點,還得在一堆重複的裡邊找,甚至考證其資訊本身的權威性可信度。
尤其是各種平臺開放創作以後,大量洗稿、攢稿的規模化內容生產組織,基於利益驅動,有組織量產沒有明顯錯誤傳播度好的內容,識別其權威度和可信度本身的難度急劇提升,更是導致急需高質量輸入的人群疾呼過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