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衿書法
-
2 # 漂泊圖譜
這個課題有點大,分開來說一下。非主觀評價,就是客觀標準。我們談到一個標準的時候,基本要考量幾個因素,一是時間,什麼樣的年代;二是空間,什麼樣的地域;三是文化,什麼樣的社會態度和價值觀。
不同的時間、空間和文化,評價標準是千差萬別甚至是迥然不同的。一個標準的建立或者說評價,首先得有規模化的應用為基礎。如果從社會廣泛應用來說,也就是離開竹簡這樣的奢侈品而言,書法真正的為大眾熟知,大致是在魏晉開始的。
那個時候,書法在名家大院蓬勃興起,大家席地而坐,手臂懸空,牆壁、絹畫等等都是寫作的素材,這就需要很有彈性、品質和耐磨的材料,鼠須筆應運而生。
這個時候的標準是什麼呢?牽連、飄逸、情感,以蘭亭序為代表,各種筆法的創新完全出乎意料,但是與當時自如的文化和社會現實是吻合的。
進入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產生。寫得一手好字是人的基本配置,社會穩定,經濟發達,民族統一,文化上,需要將書法展示各種成果,刻之於石,展於後世,顏真卿等大家發現,二王書法不適合雕刻和永久傳世,於是,新的標準出現了。
這個時候的標準是什麼呢?厚重、頓挫、大氣,以多寶塔碑等為代表,各種筆法中規中矩,一撇如刀。恰好滿足了當時的文化展示需求。
進入宋元時期,由於宋朝國力較弱但民間經濟發達,元朝外來務工對文化管制弱,加上紙張的普及和便宜,書法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時代,蘇軾的扁平、庭堅的尖銳,各種創新層出不窮,於是,標準變得多元了。
這個時候的標準是什麼呢?創新、復古、自然,以趙孟頫等為代表,當然蘇軾的也不錯,體現了社會進步發展中對歷史文化傳承的焦慮和掙扎,恰好體現了中原和南國對家園破裂、古風不存、新風漸至的困惑、抗爭和理解。
進入明清時期,科舉制度驟然收緊,社會管理突然加強,體現在書法上,試卷的工整細緻,明清小說的大量謄抄,社會要求書法不再是展示個性的標誌,而是社會運轉的一個工具和零件,這樣就要求更多的是規範化和程式化,於是,標準變得單一了。
這個時候的標準是什麼呢?工筆、整齊、規範,以歐體的復興和推廣為代表,當然王陽明的也不錯,體現了社會嚴苛對文化的束縛和管控,以及社會制度在不可避免的規模化、一體化程序中的文化體現。
進入民國及近代,社會發生重大革新,大家名家紛紛出現,印刷品的推廣,讓書法成為人們展示性格和文化的媒介,民國初年的百家爭鳴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百花齊放,都極大地活躍了社會創作和書法藝術,於是,標準變得更加個性了。
這個時候的標準是什麼呢?開放、個性、融合以毛主席的書法為代表,體現了大變革時期人民改造世界、創造未來的雄心壯志,以及社會制度在不可避免的現代化和工業化程序中書法等文化作品必然經歷的個性化特色。
綜上所述,標準是變化的,只要是符合那一時期的社會需求的書法,都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
-
3 # 抱庸詩書
對書法作品的品評鑑賞,主要是看其“形”與“神”,形是點畫線條以及空間結構;神是指書法作品的意境神采。南朝書法家王僧虔曾言:“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
神韻方面,見仁見智,主要取決於欣賞者的主觀因素,包括對作品文化與藝術特質、時代背景、作者思想活動等多重聯想。
形質方面,主要是書法的點畫線條的力量、節奏、氣勢,單字的結體,以及章法佈局等。這個部分,既有多維度的主觀因素,又有模糊化的客觀標準。總之,都需要進入欣賞者的眼睛和內心, 並透過一系列複雜的思維活動,才最終形成對作品的綜合評價。
因此,書法品評鑑賞,絕對的非理性客觀標準是不存在的。相對而言,點畫技巧、單字結體和章法佈局,可以被視為書法鑑評中非理性的客觀標準。
回覆列表
書法的評判,主觀意志主導著觀賞者對書法作品的優劣取捨,而非主觀性是書法的基礎構成。
非主觀元素,是書法作品的硬指標。主要體現在書者的控筆能力上。嫻熟的筆法,能夠把折、頓、提、挫、蹲、駐、搶、尖、搭、側、衄、轉這些書法中的筆法精巧的組合應用。這些筆法是學習書法者所必須掌握的。每個點畫由多種筆法組合完成。最筒單的一個點,也有頓衄挫提。
主觀評判則是字型形態的肥闊瘦短,工整樸拙,妍媚秀麗,遒潤枯燥之類的喜好。同樣的作品,在不同審美取向的人眼中,會有天壤之別的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