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393671551991

    鳥籠效應。 假如一個人撿到一隻空鳥籠放在家裡,那麼一段時間後,他一般會為了用這隻籠子再買一隻鳥回來養而不會把籠子丟掉,也就是這個人反而被籠子給異化掉了,成為籠子的俘虜 。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又稱“鳥籠邏輯”,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 ,其發現者是近代傑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鳥籠效應”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自覺不自覺的繼續新增更多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在營銷上有哪些應用呢,常見的基礎服務免費,增值服務付費都屬於這個套路。有贊再補充一個,錨定效應。 也稱沉錨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資訊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 如早上喝豆漿時,第一間粥店服務員問:“先生要不要加蛋”,“加”與“不加”即是“沉錨”。但第二間粥店服務員若問“請問先生,加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則“一個”或“兩個”便是“沉錨”了。顯然第二個問題更有利於促銷,這就是沉錨效應在起作用。破30贊再補充一個 哇,漲的太快了,每天保持電量百分之20的考研黨特意回寢室拿了充電器。 評論中關於鳥籠效應的bug我是認同的,也很喜歡這種理性的討論,其實作為一個理工男我並不喜歡這種定性的理論,遠沒有邏輯推導來的嚴謹,尤其是當你明確知道自己的需求並且理性遠大於感性,或者鳥兒超出了消費能力範圍的時候 ,鳥籠效應似乎並不適用。 我試著解決這個問題——用自己的理解把營銷的目的和效果分為三種情況,首先是創造需求,其次作用於選擇,最後是肯定你的傾向。 第一種是最好理解的,對於絕大部分理性人是無效的;第二種舉個例子,現在有兩款遊戲,一款198購買版權,一款免費,你會做什麼選擇呢?我選了後者英雄聯盟,然而面板消費其實遠超了198,就不談了。這是守望屁股和lol的一個區別,可以說也是導致lol要遠比守望普及的重要因素,我不能說拳頭就比暴雪有遠見,只能說二者各有看中吧。關於肯定傾向,意思是在很多時候我們的需求並不明確,只是一種模糊的傾向,比如想鍛鍊,不一定去健身房還是辦游泳卡的時候,你發現家裡有一副健身手套,在其它條件類似的情況下估計會選前者。而營銷需要做的應該是在你想鍛鍊的時候送你一副健身手套。 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呀~正好印證今天學的霍爾模式——當我們接受到訊息,不論是否營銷,一般會有三種解讀模式。偏好閱讀—尋找類似經歷,與觀點保持一致,妥協閱讀—與傳播者討價還價,存在部分矛盾,還有對抗閱讀—試圖證明傳播者的謬誤。舉個舌尖上的中國的例子:有的人覺得既弘揚了社會正能量,還普及了傳統文化,還讓我們見識到了各地美食,偏好閱讀;和諧社會…呵呵,無聊,能不能好好做菜,妥協閱讀;深夜放毒,看到吃不到,電視上都是擺拍,有劇本,對抗閱讀。所以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營銷能否有效果與對受眾的定位密不可分呢。好了好了,不要吵,第三種來了。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十大心理之二,是指在人際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誇大的社會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輝,在雲霧的作用下擴大到四周,形成一種光環作用。常表現在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決定了他的總體看法,而看不準對方的真實品質,形成一種好的或壞的“成見”。所以暈輪效應也可以稱為“以點概面效應”。對應於傳播學的“刻板印象”以及宣傳的七種技巧中的“光輝泛化法”。娛樂圈最典型的莫過於賣人設,某某形象大使,某某環保大使,其實跟演技沒什麼關係;在商品營銷方面比如“用腦多喝六個核桃”“怕上火喝王老吉”以及火了很多年的“送禮就送腦白金”,透過簡單粗暴的廣告詞強行將這些概念印在受眾腦海裡,雖然我沒買過 不過這種廣告模式長盛不衰已經間接證明了其有效性。 我們可以看到國際大牌的形成往往都有著“暈輪效應”的影子。提到dior,想到香水,不,對女人而言是氣質是品味;提到阿瑪尼,想到衣服,不,對男人來講是身份是地位。(我不知道太多牌子 )這些是誰告訴我們的呢,正是廣告中、電視裡、雜誌上那些俊男靚女,成功人士暗示我們的呀。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下,這些牌子加上了“氣質”“成功”“地位”的buff,一個國際品牌就形成了。哇哦,評論裡有些機智的小夥伴已經識破了一個雞蛋兩個雞蛋的套路,其實廣義來講我覺得沉錨效應是基於第一印象和慣性思維下的心理誤區。為什麼淘寶的價格下面都要加一個原價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惡搞隊友新操作,利用天空樹果實將隊友在鳥背藍圈炸開,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