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娛樂小夏天

    阿里影業自引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綠皮書》取得成功開始,似乎在進口片選擇上有了全新的思路和品位。《綠皮書》在2月24日的頒獎典禮上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男配三項大獎,3月1日就火速在國內公映,最終取得4.77億元票房,不輸於其美國本土票房成績。

    此外,阿里影業今年參與出品、推廣的進口片還有在《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熱潮中斬獲3.5億元票房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發行,打破藝聯發行票房紀錄的奧斯卡獲獎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近日上映的《一條狗的使命2》是2017年黑馬電影《一條狗的使命》續集,首周票房超7000萬,也在競爭激烈的檔期中站穩了腳跟。

    可見同為劇情類進口電影,市場潛力卻有很大區別。阿里影業直接參與的進口片專案並不多,2018年的《碟中諜6:全面瓦解》稱得上是阿里影業近兩年進口片合作的代表,12.45億元的票房創下碟中諜系列的內地紀錄,但《碟中諜6:全面瓦解》顯然屬於最為頭部的分賬大片,與今年的這幾部中小成本的電影完全不同。

    對於成本不高的進口批片,國內影視公司顯然需要在傳播潛力上多做考量,在奧斯卡、口碑炸裂之類的標籤外,偏向藝術而非商業的進口電影能在國內取得多少成績,很大程度就要看傳播潛力能夠覆蓋到多少人群。阿里影業2019年至今的這幾部進口片表現遠超預期,選片稱得上眼光獨到了。

    可想而知,阿里影業今年在奧斯卡和《何以為家》這樣的黑馬電影上的實際表現又是另闢蹊徑。無論是進口批片以小博大帶來的實際收益,還是這些電影背後的傳播邏輯被證實,阿里影業或許真的發現了進口片的“增量”市場。

  • 2 # 小小豬油仔

    由於中國院線電影受到頭部內容的機制,工業化的限制,頭部電影集中在大檔期。我們可以看到20%的頭部內容創造了將近80%的票房,不到15%的電影是盈利的。而由於頭部電影機制的缺乏和工業化水平的限制,電影成為一個非連續性的內容產品,沒有辦法持續生產,只是會偶爾出來一匹黑馬,並沒有大規模的趨勢。

    重要的一點是,網際網路影片的興起,對碎片化時間的佔用大大沖擊了院線電影。現在整個市場現狀是,短影片衝擊長影片,長影片衝擊院線電影。直播、短影片、遊戲大大侵佔了使用者的有效時間。

    還要看到的是,使用者觀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動作,包括他要去買電影票,去選擇場次,其實時間成本是非常高的,不如在家裡看影片方便,同時,這兩年大屏電視和投影的興起使得電視的觀影體驗越來越接近電影院的體驗,特別對於非特效片,這種體驗在拉近。

    跟去年一樣,從阿里影業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在中國電影最著急或者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激發使用者更大的觀影慾望,也就是解決增量的問題。

    過去,我們已經創造了全世界票房增速記錄,我們也有全世界最大規模觀影使用者群體。但是過去大概3-5年,我們實際上在宣發、在內容、在影院播放上的創新和升級並不夠,我們過於著急地去收割使用者的票房,而忽視了使用者對於觀影體驗、內容體驗的基本需求,同時在宣發方面長期依賴舊的傳統方式,沒有辦法觸達網生一代的真正的24歲左右的觀影主力。這導致了現在看到的,無論是票房增速還是觀影人次,出現的所有問題。

    首先,影視行業不只需要優質內容,需要有才華的導演和演員,也需要優秀的宣發,需要流暢的購票體驗、影院的配合和影評的引導。越是有經驗的電影創作者,也越重視宣發環節,和使用者在影院的體驗。從淘票票收集到的使用者反饋也顯示,使用者體驗正越來越成為影響使用者觀影決策的重要因素。

    一流的企業制定一流的標準,構建一流的品牌,提供一流的服務。如果說,阿里影業的願景是想要成為行業內的引領者,就是要在原有的產業鏈各個環節中,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阿里影業作為網際網路影業公司,我們認為,要創造增量,就需要重新思考整個電影的鏈路,從製作到影院播放,進行全鏈路數字化的改造。這也是阿里巴巴商業經濟體中堅持的理念,就是我們透過數字化,透過網際網路改造,大資料的驅動,讓整個產業鏈有更大的效率和更多的增量。

    有網際網路基因的公司,因為有生態和大資料,所以尤其重視使用者的體驗。阿里提出的新零售曾重塑了傳統零售業人貨場的概念,而阿里影業作為一家網際網路基因的影業公司,從某種程度上也重塑了,或者說升級了影視行業的人貨場概念,也對應著影視行業的宣發、內容和影院升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上的交行軟體,總顯示後臺執行,怎樣才能徹底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