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木紅酒

    在餐酒搭配中,我們必須承認某些食材真的很難配葡萄酒,比如說雞蛋、米飯。有些食材甚至被歸類為“葡萄酒殺手”,比如蘆筍。事實上,搭配效果很大程度取決於烹調方法。而火鍋配酒難,正正就難在這裡。

    早前著名美食家蔡瀾批火鍋沒文化應該消失,言論一出旋即被網民圍攻,可見大家對火鍋的愛已是深入骨髓,容不得任何差評。據不完全統計,全國一共有好幾十萬家火鍋店。而且火鍋也不復雜,在家裡都隨時可以弄一鍋。尤其在冬天,你能想象每天有多少人在吃火鍋嗎?

    首當其衝的是溫度問題。圍著鍋爐旁溫度會比較高,所以吃火鍋的時候一般都要喝冰鎮的飲料。而葡萄酒偏偏就是對溫度要求特別高的酒精飲品,但放在火鍋旁邊的葡萄酒必然會暖得特別快。

    另一個問題是香氣。眾所周知,聞香是品嚐葡萄酒的一大重點。然而吃火鍋的時候,火鍋的味道特別重。這無疑會讓葡萄酒的香氣大打折扣。所以選擇香氣特別澎湃的葡萄品種將會是更好的選擇。

    而最最讓人頭痛的地方,其實是火鍋這種涮煮方式本身。配酒要面對的已經不單單只是食材本身,而是三個方面的組合:湯底、食材、醬料。

    火鍋的湯底五花八門,有辣有不辣,什麼豆腐魚頭湯、冬陰功湯、番茄骨頭湯,有麻辣鍋、海鮮鍋、羊肉鍋、薑母鴨、部隊鍋、關東煮、牛奶鍋、紅酒鍋等等。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湯底其實也還好,主要也就那幾個,食材才是真正的挑戰。中餐本就很難配酒,我們都習慣將不同的菜式放在桌上,大家一起吃,每一道菜可能都要配不同的酒款。一鍋煮的火鍋也是同樣的道理,紅肉、青菜、海鮮、丸類都在一起吃。難道吃海鮮的時候喝一款酒,然後夾到牛肉又換另一款酒?

    如果食材的多樣性是挑戰,那醬料就是一個噩夢。醬料都是根據自己的口味自由調配,各不相同,一桌十個人就會有十種醬料。想要對湯底+食材+醬料作出完美的搭配,幾乎等同計算一條極度複雜的方程式。

    如此看來,用葡萄酒配火鍋豈不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可能也正因如此,很多人吃火鍋的時候主要還是喝冰鎮碳酸飲料,冰鎮啤酒等等。看出來了嗎?搭配火鍋的關鍵詞其實是“冰鎮”。

    這主要是為了解決前面提到的溫度問題,而且冰鎮的飲品也能中和口腔的“上火感”。如此一來,紅葡萄酒似乎相對來說不太適合搭配火鍋。而白葡萄酒,或者品飲溫度更低的氣泡酒則明顯更適合。

    有時實在想不出來應該搭配什麼酒的時候,可以在品類上使用排除法。為了能夠解決火鍋影響溫度和聞香的問題,品飲溫度較高,香氣相對淡雅的酒款則不太適合。有見及此,我們可以選擇白葡萄品種如瓊瑤漿(Gewürztraminer)、雷司令(Riesling)、特濃情(Torrontés)、長相思(Sauvignon Blanc)、麝香(Muscat Blanc)、阿爾巴利諾(Albarino)等等,它們都很適合配火鍋。

    筆者尤為推崇當中酸度更高的酒款,比如雷司令和長相思。較高的酸度能夠清潔口腔,帶動口腔中香氣流轉的同時,在中和“上火感”的效果上甚至比某吉、某寶還要好。

    其實有一類酒款在搭配火鍋方面甚至比白葡萄酒更勝一籌,那便是諸如法國的香檳(Champagne)、義大利的普羅塞克(Prosecco)和阿斯蒂(Asti)、西班牙的卡瓦(Cava)等氣泡酒。

    品飲氣泡酒本就必須冰鎮,這一點毋庸置疑。而且憑藉二氧化碳(氣泡)的帶動,它們大都香氣“撲鼻”,受外界香氣的影響相對較少。再配合天然的高酸,搭配火鍋幾乎是無懈可擊。

    我們都心知肚明,肯定有人只想配紅葡萄酒。也許是個人口味,也可能為了取“紅紅火火”之意。還好,氣泡酒不見得都是白的,還有很多紅氣泡酒。比如義大利的藍布魯斯科(Lambrusco)和比較少見的阿奎布拉凱多(Brachetto d"Acqui),還有澳洲的氣泡設拉子(Shiraz),或者沒那麼“紅”的桃紅香檳等等。

    依筆者拙見,火鍋的重點在於湯底。考慮配酒的時候,更多的比例應該在湯底的配合上。雖說醬料是最直接的衝擊,但實在不行的話,那就不沾醬嘛。

    真的,沒有什麼是葡萄酒不能搭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要先做人在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