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069460986578

      關於《祝福》中祥林嫂對靈魂有無的發問,歷來有這樣兩種觀點:

     一、在長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產生的對靈魂的懷疑給她帶來了希望,以免除死後更大更深的苦痛與恐怖。(人教社教參)

      二、反映她死前的恐怖和矛盾——害怕有魂靈,這樣她就會被鋸成兩半;又希望有魂靈,可以在死後和阿毛團聚。(見1999年第6期《語文知識》中王秋萍同志的《祥林嫂反抗的盲目性》)

      對這兩種觀點,筆者不敢苟同,因為這僅僅是表面上或者說是片面的理解這段文字,而我們應該將這裡的發問與祥林嫂的整個遭遇及當時的社會背景相聯絡,這樣才能得出符合作品本身的觀點。

      提到祥林嫂對死後的恐怖,這得緣於柳媽那一番話:“你將來到陰司去,那兩個死鬼的男人還要爭,你給了誰好呢?閻羅大王只好把你鋸開來,分給他們。”

      可是,這時的祥林嫂是不是一點希望也沒有了呢?不,是有的!渴望能有魂靈,一家人就能在地獄中見面,我們說這是祥林嫂死前最大的且唯一的希望,也是她對魂靈有無發問的原因所在。

      首先,從祥林嫂的表情變化上來看,原先她是那樣的木然,而當見到“我”時,先是瞪著眼睛徑直朝我走來,並不是為了要錢——雖然她也很需要;再是,問之前“她那沒有精采的眼睛忽然發光了”,並且“走近兩步,壓低了聲音,極秘密似的,切切的說”;發問之後是“眼睛釘著我”——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祥林嫂對她所要問的問題是極其重視的,這些問題在她的心裡是壓抑已久的,只是現世中沒有可問之人;在經歷了各種苦難打擊之後,她對周圍的人有了一定的戒心,她知道自己所想的這些問題是為他們所不容的,而對於“我”,因為“是識字的,又是出門人,見識多”,被看成了一個“大救星”,她提出這些問題時的心情是不亞於當初向廟祝乞求捐門檻時的。

      其次,我們看她問的內容:

      祥林嫂從先前的恐懼中推斷人是應該有魂靈的,要不怎麼會被鋸成兩半;既然有魂靈,就應該有魂靈安置的地方——地獄(對於“天堂”,我們這“罪孽深重”的祥林嫂大概根本不會有那種奢望的)了;從而,死去的一家人也就可以見面了。這是從三個問題的內在邏輯上來分析,再看發問時,幾個問題是緊接的問,即使“我”回答中用了“也許”,語氣上是支吾的,而她依舊當成了完全肯定的回答,因為“我”是“出門人,見識多”的。可見,她最終希望的是一家人能再見面。因為祥林嫂在現世中是找不到一點同情和憐憫的,而在她的記憶中,大概也只有深山野坳中那“交了好運”的兩年生活了,因為那時畢竟是“母親也胖,兒子也胖”的,尤其是兒子,他是這篇作品中唯一與祥林嫂有著真摯情感的人,也是祥林嫂最為掛懷和引以自責的,因此,如果能與兒子見一面,那即使有被鋸為兩半的苦痛,我們的祥林嫂大概也會心甘情願的。

      最後,那“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的理論只是“我”心裡所想,也正體現了“我”與這個社會最低層的人的隔膜。因此,這段描寫不能看成是祥林嫂對封建禮教“魂靈”有無的懷疑,相反這種“懷疑”是為了確定其有,以便給自己找一個“溫馨的歸宿”,從而更反襯出這現世的冷酷無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幸福樹細根養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