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典故是出自《北山移文》,作者是南朝·齊的孔稚珪,原文如下:
鐘山之英,草堂之靈。馳煙驛路,勒移山庭。夫以耿介拔俗之標,蕭灑出塵之想。度白雪以方絜,幹青雲而直上。吾方知之矣。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沔,屣萬乘其如脫。聞鳳吹於洛浦,值薪歌於延瀨。固亦有焉。豈期終始參差,蒼黃翻覆。淚翟子之悲,慟朱公之哭。乍回跡以心染,或先貞而後黷。何其謬哉!嗚呼!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載誰賞?
世有周子,雋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然而學遁東魯,習隱南郭。偶吹草堂,濫巾北嶽。誘我松桂,欺我雲壑。雖假容於江皋,乃纓情於好爵。
其始至也,將欲排巢父,拉許由。傲百氏,薎王侯。風情張日,霜氣橫秋。或嘆幽人長往,或怨王孫不遊。談空空於釋部,核玄玄於道流。務光何足比,涓子不能儔!
及其鳴騶入谷,鶴書赴隴。形馳魄散,志變神動。爾乃眉軒席次,袂聳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塵容而走俗狀。風雲悽其帶憤,石泉咽而下愴。望林巒而有失,顧草木而如喪。
至其紐金章,綰墨綬。跨屬城之雄,冠百里之首。張英風於海甸,馳妙譽於浙右。道帙長殯,法筵久埋。敲撲喧囂犯其慮,牒訴倥傯裝其懷。琴歌既斷,酒賦無續。常綢繆於結課,每紛綸於折獄。籠張趙於往圖,架卓魯於前籙。希蹤三輔豪,馳聲九州牧。
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獨舉。青松落陰,白雲誰侶?澗石摧絕無與歸,石徑荒涼徒延佇。至於還飆入幕,寫霧出楹。蕙帳空兮夜鵠怨,山人去兮曉猿驚。昔聞投簪逸海岸,今見解蘭縛塵纓。於是南嶽獻嘲,北壟騰笑。列壑爭譏,攢峰竦誚。慨遊子之我欺,悲無人以赴吊。故其林慚無盡,澗愧不歇。秋桂遺風,春蘿罷月。騁西山之逸議,馳東皋之素謁。
今又促裝下邑,浪拽上京,雖情投於魏闕,或假步于山扃。豈可使芳杜厚顏,薜荔無恥。碧嶺再辱,丹崖重滓。塵遊躅於蕙路,汙淥池以洗耳?宜扃岫幌,掩雲關。斂輕霧,藏鳴湍。截來轅於谷口,杜妄轡於郊端。於是叢條瞋膽,疊穎怒魄。或飛柯以折輪,乍低枝而掃跡。請回俗士駕,為君謝逋客。
賞析:
齊朝立國只有二十多年,在文學史上卻佔有一定地位。這一時期曾有兩個最重要的文學現象出現,一是“永明體”,一是豔體詩。而聲韻學家周顒、沈約、蕭子良等把考辨四聲的學問運用到文學創作中,創為四聲八病之說對後世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又如我們在中學時所瞭解的謝朓、王融、範雲也都是當時的佼佼人物。同一時期,還有一個影響較大的人就是曾任太子詹事的孔稚珪。其字德璋,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作品以駢文《北山移文》著名。該文風格奇麗峭拔,脫盡一般駢文平庸浮豔習氣,堪稱駢文中的上品。這篇文章沒有出現在我們的課本里,應該是受當年毛主席反八股的影響。
文章開端讚美鐘山靈秀,卓然不群,“以耿介拔俗之標,瀟灑出塵之想,度白雪以方契,幹青雲而直上”,而後又感慨當今的人自稱清淨超俗,不入凡塵,但實際“終始參差,蒼黃翻覆”。反覆無常,心口不一,假借隱居來標榜自己的清高,實際不能忘懷做官。或者起初還潔身自好,但後來卻同流合汙。他感慨道“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載誰賞?”尚子平已經不在了,而仲長統也死了,現在還哪有甘心在鐘山裡隱居,在空寂的山裡賞樂吶?
孔稚珪以北山(即鐘山)之名,指斥初以隱逸自高、實則貪圖名利的“周子”,不讓他從這個曾古人隱居的鐘山經過。據考證,此“周子”應為同期的周顒。但文中所述情況,與周顒仕歷又不近相同。同時作品成文時間也不在周隱居後出任海鹽令同期。況且孔稚珪一生兩朝為官,死後又追授光祿大夫,似乎又不能完全肯定。所以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是調侃雅謔之做,也有一定道理。不過,文中所嘲笑的“身在江海之上,而心存魏闕之下“,始以孤高而終於卑俗的行為,卻是南朝文人中一種頗為普遍的現象,不能說沒有社會諷刺的意義。
文章在起始時,以較多的文字渲染褒揚“周子”的清高、才華,如“風情張日,霜氣橫秋”的比擬,極言其風度情致之高超,操守氣概之凌厲。又如“既聞既博,亦玄亦史”,卻突然忽然轉入這位“高士”的變情趨俗之狀:“及其鳴騶入谷,鶴書赴隴,形馳魄散,志變神動。爾乃眉軒席次,袂聳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塵容而走俗狀。”筆勢一跌千丈,在如此鮮明的對比中,不僅說破“周子”學顏闔隱居東魯,效仿南郭子綦隱居不仕的偽道,同時造成強烈的滑稽感。
這個典故是出自《北山移文》,作者是南朝·齊的孔稚珪,原文如下:
鐘山之英,草堂之靈。馳煙驛路,勒移山庭。夫以耿介拔俗之標,蕭灑出塵之想。度白雪以方絜,幹青雲而直上。吾方知之矣。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沔,屣萬乘其如脫。聞鳳吹於洛浦,值薪歌於延瀨。固亦有焉。豈期終始參差,蒼黃翻覆。淚翟子之悲,慟朱公之哭。乍回跡以心染,或先貞而後黷。何其謬哉!嗚呼!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載誰賞?
世有周子,雋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然而學遁東魯,習隱南郭。偶吹草堂,濫巾北嶽。誘我松桂,欺我雲壑。雖假容於江皋,乃纓情於好爵。
其始至也,將欲排巢父,拉許由。傲百氏,薎王侯。風情張日,霜氣橫秋。或嘆幽人長往,或怨王孫不遊。談空空於釋部,核玄玄於道流。務光何足比,涓子不能儔!
及其鳴騶入谷,鶴書赴隴。形馳魄散,志變神動。爾乃眉軒席次,袂聳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塵容而走俗狀。風雲悽其帶憤,石泉咽而下愴。望林巒而有失,顧草木而如喪。
至其紐金章,綰墨綬。跨屬城之雄,冠百里之首。張英風於海甸,馳妙譽於浙右。道帙長殯,法筵久埋。敲撲喧囂犯其慮,牒訴倥傯裝其懷。琴歌既斷,酒賦無續。常綢繆於結課,每紛綸於折獄。籠張趙於往圖,架卓魯於前籙。希蹤三輔豪,馳聲九州牧。
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獨舉。青松落陰,白雲誰侶?澗石摧絕無與歸,石徑荒涼徒延佇。至於還飆入幕,寫霧出楹。蕙帳空兮夜鵠怨,山人去兮曉猿驚。昔聞投簪逸海岸,今見解蘭縛塵纓。於是南嶽獻嘲,北壟騰笑。列壑爭譏,攢峰竦誚。慨遊子之我欺,悲無人以赴吊。故其林慚無盡,澗愧不歇。秋桂遺風,春蘿罷月。騁西山之逸議,馳東皋之素謁。
今又促裝下邑,浪拽上京,雖情投於魏闕,或假步于山扃。豈可使芳杜厚顏,薜荔無恥。碧嶺再辱,丹崖重滓。塵遊躅於蕙路,汙淥池以洗耳?宜扃岫幌,掩雲關。斂輕霧,藏鳴湍。截來轅於谷口,杜妄轡於郊端。於是叢條瞋膽,疊穎怒魄。或飛柯以折輪,乍低枝而掃跡。請回俗士駕,為君謝逋客。
賞析:
齊朝立國只有二十多年,在文學史上卻佔有一定地位。這一時期曾有兩個最重要的文學現象出現,一是“永明體”,一是豔體詩。而聲韻學家周顒、沈約、蕭子良等把考辨四聲的學問運用到文學創作中,創為四聲八病之說對後世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又如我們在中學時所瞭解的謝朓、王融、範雲也都是當時的佼佼人物。同一時期,還有一個影響較大的人就是曾任太子詹事的孔稚珪。其字德璋,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作品以駢文《北山移文》著名。該文風格奇麗峭拔,脫盡一般駢文平庸浮豔習氣,堪稱駢文中的上品。這篇文章沒有出現在我們的課本里,應該是受當年毛主席反八股的影響。
文章開端讚美鐘山靈秀,卓然不群,“以耿介拔俗之標,瀟灑出塵之想,度白雪以方契,幹青雲而直上”,而後又感慨當今的人自稱清淨超俗,不入凡塵,但實際“終始參差,蒼黃翻覆”。反覆無常,心口不一,假借隱居來標榜自己的清高,實際不能忘懷做官。或者起初還潔身自好,但後來卻同流合汙。他感慨道“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載誰賞?”尚子平已經不在了,而仲長統也死了,現在還哪有甘心在鐘山裡隱居,在空寂的山裡賞樂吶?
孔稚珪以北山(即鐘山)之名,指斥初以隱逸自高、實則貪圖名利的“周子”,不讓他從這個曾古人隱居的鐘山經過。據考證,此“周子”應為同期的周顒。但文中所述情況,與周顒仕歷又不近相同。同時作品成文時間也不在周隱居後出任海鹽令同期。況且孔稚珪一生兩朝為官,死後又追授光祿大夫,似乎又不能完全肯定。所以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是調侃雅謔之做,也有一定道理。不過,文中所嘲笑的“身在江海之上,而心存魏闕之下“,始以孤高而終於卑俗的行為,卻是南朝文人中一種頗為普遍的現象,不能說沒有社會諷刺的意義。
文章在起始時,以較多的文字渲染褒揚“周子”的清高、才華,如“風情張日,霜氣橫秋”的比擬,極言其風度情致之高超,操守氣概之凌厲。又如“既聞既博,亦玄亦史”,卻突然忽然轉入這位“高士”的變情趨俗之狀:“及其鳴騶入谷,鶴書赴隴,形馳魄散,志變神動。爾乃眉軒席次,袂聳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塵容而走俗狀。”筆勢一跌千丈,在如此鮮明的對比中,不僅說破“周子”學顏闔隱居東魯,效仿南郭子綦隱居不仕的偽道,同時造成強烈的滑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