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892702147533

    寫景王勃由近及遠近結合及遠,層次分明。寫情同樣也如此,由淺入深,先在第四節借景點情,逐漸深入,至尾句“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而起高潮卻戛然而止,實為第五節留下伏筆也。第五節一開篇“嗟呼!時運不齊,命運多舛”。直接點入主題,好像突兀,但有第四節輔墊,回味一瞬,亦覺自然,此中的視覺衝擊感,讓我們又不得不感嘆王勃的善於製造高潮,往往轉折的筆鋒,能達到出乎意料的效果。接下去“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鴻梁於海曲,豈乏明時?”。借古時名人鼓勵自己,雖極盡無奈,卻又存希望於聖主。相信自己終究會有苦盡甘來的那一天。“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更是寫出了他那種既存希望卻又失望的無奈心態。至此刻,王勃當時的迷惘心態可謂是一覽無餘。“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彌益,不墜青雲之志。”此兩句是王勃銘志之語,短短二十字,將他的高傲風骨,積極向上在危難之時不墜志向的心衷描寫的極其到位。凡後世懷才不遇者常以此兩句作為勵志之名言,就可見此心的高潔了。“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而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以上這些文字是上句的進一步詮釋,也可以說是註釋,他引用典故,表明了自己不因失意而失志,在逆境中奮起的高遠志向。猶其是“東隅已逝,桑榆非晚”之句。更是說明了自己不因暫時的失意而失望,而是臥薪嚐膽,以圖他日東山再起。從其對孟嘗君與阮籍的怒其不爭來看,王勃此次流放確實心存不甘,時時牽念復返長安,展自己凌雲之志的良好願望。“勃,三盡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愛宗愨之長風。。。。。”。“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第六節王勃以自我介紹開篇,說明了自己的境遇與志向。一句“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點明瞭自己的懷才不遇。然後他並未就此深入,而是筆鋒徒轉,接以自嫌,再捧閻公等與坐長者,以明自己奉宴之心。結尾更是以“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贊閻公等人,與上句的“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的失望到“鍾期既遇,奏流水何以慚”的知音之語相慰,足見王勃處世之老成。這種對比句,無疑加深了讚譽的力度。從景寫情至抒懷再牽回近境宴會場面,王勃收入自如,處處不著痕跡,如此筆力,名列初唐四傑之首也就不足為怪了。暢遠而不忘中心本意,寫散文者當注意也。

  • 2 # 愛吃驢肉火燒的小豬豬

    《滕王閣詩》表達作者對滕王閣一帶形勢景色和宴會盛況的讚頌之情,同時也抒發了作者“無路請纓”之感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秦帝國覆滅前夕,南越國趙坨為什麼不揮師中原爭奪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