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閣的主體建築建於宋朝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坐落於丹崖極頂,閣樓高15米,坐北面南,系雙層木結構建築,閣上四周環以明廊,可供遊人登臨遠眺,是觀賞“海市蜃樓”奇異景觀的最佳處所。閣中高懸一塊金字模匾,上有清代書法家鐵保手書的“蓬萊閣”三個蒼勁大字,東西兩壁掛有名人學者的題詩。位於蓬萊閣下的仙人橋,結構精美,造型奇特,傳說為“八仙”過海的地方。
史載秦始皇、漢武帝都曾為尋求仙藥先後來此,傳說秦方士徐福受始皇之遣由此乘船入東海去求仙丹,著名的“八仙過海”神話故事傳亦在此,自古為文人墨客雅集之地,歷來是道教煉士修真之境,閣之附近現存留歷代文人雅士觀海述景題刻二百餘處;登臨閣廊,舉目遠望,長山列島時隱時顯,東北海疆碧波連天,春夏之際,海市蜃樓時時光臨登州海上,使人耳目一新,心曠神怡。閣南有三清殿、呂祖殿、天后宮、龍王宮等道教宮觀建築,均依丹崖山勢而築,層層而上,高低錯落,與閣渾然一體,總建築面積達18900餘平方米;閣東有蘇公祠,東南建觀瀾亭,為觀賞東海日出之所,西側海市亭,因為觀望海市蜃樓之境而名,又因其三面無窗,亭北臨海處築有短垣遮護,亭外海風狂嘯,亭內卻燃燭不滅,故又名避風亭,亭內牆壁上嵌有袁可立《觀海市》詩石刻九方。整個建築陡峭險峻,氣勢雄偉,朱碧輝映,風光壯麗。是山東著名的旅遊勝地。
蓬萊閣自古為名人學士雅集之地,閣內各亭、殿、廊、牆之間,楹聯、碑文、石表、斷碣、琳琅滿目,比比皆是,翰墨流芳,為仙閣增色不少。蓬萊閣前常出現“海市蜃樓”奇觀,蘇東坡的“東方雲海空覆空,群仙出沒空明中。蕩搖浮世生永珍,豈有貝雀藏珠宮”,袁可立的“紛然成形者,或如蓋,如旗,如浮屠,如人偶語,春樹萬家, 參差遠邇,橋樑洲渚,斷續聯絡,時分時合,乍現乍隱,真有畫工之所不能窮其巧者”,正是“海市蜃樓”奇景的生動寫照。
蓬萊閣的主體建築建於宋朝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坐落於丹崖極頂,閣樓高15米,坐北面南,系雙層木結構建築,閣上四周環以明廊,可供遊人登臨遠眺,是觀賞“海市蜃樓”奇異景觀的最佳處所。閣中高懸一塊金字模匾,上有清代書法家鐵保手書的“蓬萊閣”三個蒼勁大字,東西兩壁掛有名人學者的題詩。位於蓬萊閣下的仙人橋,結構精美,造型奇特,傳說為“八仙”過海的地方。
史載秦始皇、漢武帝都曾為尋求仙藥先後來此,傳說秦方士徐福受始皇之遣由此乘船入東海去求仙丹,著名的“八仙過海”神話故事傳亦在此,自古為文人墨客雅集之地,歷來是道教煉士修真之境,閣之附近現存留歷代文人雅士觀海述景題刻二百餘處;登臨閣廊,舉目遠望,長山列島時隱時顯,東北海疆碧波連天,春夏之際,海市蜃樓時時光臨登州海上,使人耳目一新,心曠神怡。閣南有三清殿、呂祖殿、天后宮、龍王宮等道教宮觀建築,均依丹崖山勢而築,層層而上,高低錯落,與閣渾然一體,總建築面積達18900餘平方米;閣東有蘇公祠,東南建觀瀾亭,為觀賞東海日出之所,西側海市亭,因為觀望海市蜃樓之境而名,又因其三面無窗,亭北臨海處築有短垣遮護,亭外海風狂嘯,亭內卻燃燭不滅,故又名避風亭,亭內牆壁上嵌有袁可立《觀海市》詩石刻九方。整個建築陡峭險峻,氣勢雄偉,朱碧輝映,風光壯麗。是山東著名的旅遊勝地。
蓬萊閣自古為名人學士雅集之地,閣內各亭、殿、廊、牆之間,楹聯、碑文、石表、斷碣、琳琅滿目,比比皆是,翰墨流芳,為仙閣增色不少。蓬萊閣前常出現“海市蜃樓”奇觀,蘇東坡的“東方雲海空覆空,群仙出沒空明中。蕩搖浮世生永珍,豈有貝雀藏珠宮”,袁可立的“紛然成形者,或如蓋,如旗,如浮屠,如人偶語,春樹萬家, 參差遠邇,橋樑洲渚,斷續聯絡,時分時合,乍現乍隱,真有畫工之所不能窮其巧者”,正是“海市蜃樓”奇景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