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暖心理

    人在飢餓的時候可以吃米飯,可以吃麵條,可以吃肉,可以吃果蔬,因為這些食物可以為人體補充能量,驅散飢餓感。同理,人在心理壓力大的時候,經常會被告知要做諸如正念、深呼吸、冥想等形式的放鬆訓練,要轉移注意力,要調整自己的心態。無論是行為上的放鬆,還是認知上的轉移,亦或是心態上的調整,都是為了減輕壓力。

    那有人為什麼要減輕壓力呢?按照耶基思—多德森法則,人在從事各種活動時都存在動機的最佳水平。動機不足或動機過分強烈,都會使工作機率下降。一般說來,比較輕鬆的任務,需要比較高的動機,這就像人常說的,有壓力才有動力。比如,對於優等生,需要給他一些考試的壓力,否則他覺得學習太容易了,可能就懶得寫作業。比較艱難的任務,需要比較低的動機,因為如果太想完成艱難的任務,壓力就會太大,大腦把更多的資源用於處理情緒,導致分配到處理任務的大腦資源變少,結果就反而會容易導致無法完成任務。比如,學習不太好的學生,就需要常常幫他減輕考試壓力,否則他覺得學習太難了怎麼都考不好,就容易產生自暴自棄心理,徹底不學了。去掉成績的壓力,他才能減少對學習的恐懼與牴觸情緒,每天多學一會兒。難度適中的任務,需要適中的壓力,如此才能夠將機體啟用,使人處於警戒、靈活、機敏的高效狀態,從而更好更快的完成任務。比如,我們常說的考試焦慮。考試是需要適度的焦慮的,完全不焦慮,不緊張,一點壓力也沒有,考試馬馬虎虎、粗心大意,甚至可能都要睡著了。

  • 2 # 青音約

    壓力是由於情境及具體事情引起的,認知改變,進而導致的情緒反應。比如要考試了,你還很多不會,這是現實情境。然後這個情境改變的了你的認知,本來是考試,但是因為不會,你覺得考不好會捱罵,說明自己學的不好等問題,認知改變了,把事情嚴重化了。最後就是產生了緊張,焦慮,消極情緒。

    在心理學裡,一定程度的壓力本身其實是沒有什麼特定的危害,反而還促使你提高效率。所以,壓力帶來的危害主要是認知的改變,不恰當的嚴重了事實。而放鬆,就是讓你從緊繃的神經中解脫,把自己從軀體緊張的狀態中解放出來,能客觀的思考這個事情的嚴重。好比著急做事就容易出錯,是因為著急了想的就少了。壓力也是一樣,一方面是放鬆身體,另一方面放鬆了,把思維也從緊張中解放出來,能好好想想事情的重要性,可能的結果,認真的正確改變就可能帶來壓力的減少。

    而且放鬆訓練,其實訓練的是大腦,壓力改變了大腦中相應腦區的功能,產生一系列神經遞質,讓你產生些不好的感受。而放鬆就是讓大腦得到休息。尤其是長期的放鬆訓練,如冥想,還能增強大腦功能,增加你抵禦壓力的能力。所以無論是發生了壓力事件,還是為了提高抗壓能力,軀體放鬆訓練和冥想等都是有效的辦法。

  • 3 # 鵜鶘心理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被壓力壓到喘不過氣來,陷入一種緊張焦慮的狀態,這個時候,放鬆訓練是很簡單卻很有用的一種方式,較少受時間、地點、經費等條件的限制。

    當我們處於緊張狀態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注意力高度集中,是處於一種較高的喚醒水平,使用放鬆訓練,就是有意識調節自己的情緒、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動降低喚醒水平、改善機體紊亂功能的心理諮詢與治療方法。

    放鬆訓練是行為療法中使用最廣的技術之一。行為療法是在心理學實驗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諮詢和治療方法,與精神分析療法的理論基礎以及原理是完全不同的,行為療法最大的特點是將諮詢的著眼點放在可以觀察到或者評估到的外在行為上,透過一系列方法,促使這些外在行為的改變。而精神分析療法的著眼點是“潛意識”或“內在精神的癥結”,也不管行為發生的動態和因果關係。放鬆訓練等行為療法的研究者堅信:只要行為發生改變,所謂的態度和情感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放鬆訓練就是訓練主體能夠隨意地把自己的全身肌肉放鬆,以便隨時保持一種放鬆自在的狀態,從而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等。一個人的情緒反應包含主觀體驗、生理反應和表情三部分。生理反應不僅受不容易改變和控制的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內臟內分泌”系統的影響,還受隨意神經系統控制的“隨意肌肉”的影響,這一部分則可以由人的一年來操縱。放鬆訓練的基本假設就是改變生理反應,主觀體驗也會隨之改變。也就是說,透過我們的意識可以控制“隨意肌肉”,間接地使主觀體驗也鬆弛下來,放鬆人的心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硫酸有味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