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漢到西晉,是貴族地主階級向士族地主階級掌握政權的形勢轉變的歷史。而魏蜀吳三家作為非士族階級所建立的政權,在其中只能稱之為歷史插曲。雖然天下大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但是這卻是在用結果論的方式進行問題的分析。士族階級中極為優秀的人才不能正確反映士族整個階級的表現,多數士族階級對於這段歷史的影響力其實非常有限。到最後,把司馬祖孫三代的成功置換為士族地主階級的成功,這個結論並不能令筆者信服。
士族階級在當時其實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階級屬性。高不成低不就,和現代的中產階級其實有點兒像,他在身份上是最低一等的貴族(天子,諸侯,大夫,士),最高一等的平民(士,農,工,商),沒有大富大貴的前途,也沒有擔憂生存之虞,老婆孩子熱炕頭,再加上一身本事,奔個小康討個生活,說不定還能混得不錯。但是正因為處在社會的中層,這幫人的叛逆心理比不上底層庶族人民,能過日子就過下去,什麼造反啊,奪權啊這類事兒風險太大,收益太小。聰明人想法多,不到萬不得已,沒有必要去做這種顧頭不顧腚的事情。
因此在三國這段歷史中,士族這個身份基本都是以謀士的身份出現,甚至連名門望族出身的武將在三國曆史上都屈指可數,馬超,公孫瓚,張任這些已經是碩果僅存的人物了。士這個階層,他們希望有更好的生活,希望用自己的一份力去完成自己的理想,但是他們不會自己創業,只會選擇一個老闆替他幹活,因為自己挑頭風險太大,有謀略不代表有領導力,而靠士族這個身份並沒有太多的機會去訓練自己的這部分能力。秦末時分為什麼是劉邦挑頭而不是蕭何韓信張良?不就是因為劉邦處於社會的底層,會忽悠,底線低,光腳的不怕穿鞋的麼。
理解了士族階級的身份背景,就可以慢慢去嘗試理解這段歷史了。荀彧,崔琰,陳群這些士人,只能夠在領導的權威之下做一些遵循自己理想的修正主義行為,從結果上來看,荀彧和崔琰失敗了,陳群成功了,但是他們所做的努力其實並沒有太大區別,都是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和階級的利益。在三國時期,士族的作用就像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平時,這些人必須服從至高無上的皇權,如果不服從甚至反抗,下場是極其悽慘的,也不存在因為階級屬性就存在特權,楊修孔融天下聞名,還不是說殺就殺;司馬懿託孤重臣,也不是說貶就貶。但是到了曹丕篡漢和高平陵之變的關鍵時刻,這根稻草就開始發揮出自己的決定性影響,扭轉歷史的程序了。追根朔源,這些事件之所以會發生,關鍵還是那些關鍵的歷史人物在關鍵時刻的選擇,而人的行為有些出於深思熟慮,而有些時候則是完全被動的對形勢的應對,透過不確定動機的行為來判斷出必然的結果,似乎不是科學的歷史觀。畢竟,還有一個重大的扭轉歷史的事件,它叫做官渡之戰——士族的代表人物袁紹,在一張只要選對一題就及格的試卷上全部判斷錯誤,導致了自己的失敗,導致了三國最終的形成,導致了法家寒族政權的崛起。
從東漢到西晉,是貴族地主階級向士族地主階級掌握政權的形勢轉變的歷史。而魏蜀吳三家作為非士族階級所建立的政權,在其中只能稱之為歷史插曲。雖然天下大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但是這卻是在用結果論的方式進行問題的分析。士族階級中極為優秀的人才不能正確反映士族整個階級的表現,多數士族階級對於這段歷史的影響力其實非常有限。到最後,把司馬祖孫三代的成功置換為士族地主階級的成功,這個結論並不能令筆者信服。
士族階級在當時其實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階級屬性。高不成低不就,和現代的中產階級其實有點兒像,他在身份上是最低一等的貴族(天子,諸侯,大夫,士),最高一等的平民(士,農,工,商),沒有大富大貴的前途,也沒有擔憂生存之虞,老婆孩子熱炕頭,再加上一身本事,奔個小康討個生活,說不定還能混得不錯。但是正因為處在社會的中層,這幫人的叛逆心理比不上底層庶族人民,能過日子就過下去,什麼造反啊,奪權啊這類事兒風險太大,收益太小。聰明人想法多,不到萬不得已,沒有必要去做這種顧頭不顧腚的事情。
因此在三國這段歷史中,士族這個身份基本都是以謀士的身份出現,甚至連名門望族出身的武將在三國曆史上都屈指可數,馬超,公孫瓚,張任這些已經是碩果僅存的人物了。士這個階層,他們希望有更好的生活,希望用自己的一份力去完成自己的理想,但是他們不會自己創業,只會選擇一個老闆替他幹活,因為自己挑頭風險太大,有謀略不代表有領導力,而靠士族這個身份並沒有太多的機會去訓練自己的這部分能力。秦末時分為什麼是劉邦挑頭而不是蕭何韓信張良?不就是因為劉邦處於社會的底層,會忽悠,底線低,光腳的不怕穿鞋的麼。
理解了士族階級的身份背景,就可以慢慢去嘗試理解這段歷史了。荀彧,崔琰,陳群這些士人,只能夠在領導的權威之下做一些遵循自己理想的修正主義行為,從結果上來看,荀彧和崔琰失敗了,陳群成功了,但是他們所做的努力其實並沒有太大區別,都是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和階級的利益。在三國時期,士族的作用就像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平時,這些人必須服從至高無上的皇權,如果不服從甚至反抗,下場是極其悽慘的,也不存在因為階級屬性就存在特權,楊修孔融天下聞名,還不是說殺就殺;司馬懿託孤重臣,也不是說貶就貶。但是到了曹丕篡漢和高平陵之變的關鍵時刻,這根稻草就開始發揮出自己的決定性影響,扭轉歷史的程序了。追根朔源,這些事件之所以會發生,關鍵還是那些關鍵的歷史人物在關鍵時刻的選擇,而人的行為有些出於深思熟慮,而有些時候則是完全被動的對形勢的應對,透過不確定動機的行為來判斷出必然的結果,似乎不是科學的歷史觀。畢竟,還有一個重大的扭轉歷史的事件,它叫做官渡之戰——士族的代表人物袁紹,在一張只要選對一題就及格的試卷上全部判斷錯誤,導致了自己的失敗,導致了三國最終的形成,導致了法家寒族政權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