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晉北忻定盆地的故鄉,每到正月初六、七的時候,新春鬧元宵的序幕就會在一陣陣鼓樂笙歌中拉開。打記事起,由村裡組織的高蹺秧歌隊、武術社火隊、二人臺表演隊,一過“破五”,就會由村委組織起來,經過短暫排演後,開始在相鄰各村鎮巡迴交流表演。同時,鄰村上下的表演隊也會陸陸續續到我們村交流演出,基本一天從早到晚都有來表演的隊伍,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七、八才會結束。
對家鄉的老百姓來說,這可是一年中最豐富的精神娛樂大餐。定襄的高蹺秧歌是最具特色的民間街舞。據傳,明洪武二年,為慶祝推翻元朝統治,劉伯溫號召全國各地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大造普天同慶的歡樂氣氛,由南方士兵將江南一帶的秧歌引入北方,於是產生了定襄高蹺秧歌。由幾十個表演者踩上安有裝置的木棍(木棍高出地面一尺五寸至三尺許),扮作古裝戲劇中某些角色如包公、許仙、白蛇娘子、青蛇仙女等,隨著笛子、笙管、嗩吶及各種打擊樂器等的伴奏,手持彩扇、綵綢,馬鞭等道具,一邊前後扭動,一邊表演。是扭唱和表演特技並重的閣蹺類秧歌。它是多人默契配合,走、扭、跳、唱為一體的廣場演出活動。由八音吹打配合,更顯得狂歡而有氣氛。喜愛文娛的男女老少,均可參加表演,各種著裝扮相,惟妙惟肖。最見功底的是踩著高蹺唱秧歌的演出。以前的秧歌段子都來源於傳統民歌如《放風箏》《觀燈》《光棍哭妻》《王婆罵雞》《大紅公雞毛腿腿》等,現代表演的曲目大都取材於百姓生活,有的歌唱家鄉變化,有的鞭笞生活陋習,有的吐露百姓心聲,內容通俗易懂,豐富多彩,寓教於樂。
有的秧歌演唱成了經典曲目,如由老秧歌藝人薄光前創作的《轉旺火》,郭海玉創作的《逛定襄》等現代曲目,幾十年來傳唱不衰,成了全縣秧歌表演的保留節目。
隨著時代的發展,定襄高蹺秧歌藉助新型網路媒體的傳播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熱愛民間藝術的鄉賢們辦起了《定襄秧歌》等微信平臺,以高蹺秧歌為題材,民俗專家張建新老師組織拍攝了定襄第一部民間電影《正月裡來是新春》;各種表現秧歌演唱特色的MV也不斷出彩,推陳出新……
地處晉北忻定盆地的故鄉,每到正月初六、七的時候,新春鬧元宵的序幕就會在一陣陣鼓樂笙歌中拉開。打記事起,由村裡組織的高蹺秧歌隊、武術社火隊、二人臺表演隊,一過“破五”,就會由村委組織起來,經過短暫排演後,開始在相鄰各村鎮巡迴交流表演。同時,鄰村上下的表演隊也會陸陸續續到我們村交流演出,基本一天從早到晚都有來表演的隊伍,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七、八才會結束。
對家鄉的老百姓來說,這可是一年中最豐富的精神娛樂大餐。定襄的高蹺秧歌是最具特色的民間街舞。據傳,明洪武二年,為慶祝推翻元朝統治,劉伯溫號召全國各地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大造普天同慶的歡樂氣氛,由南方士兵將江南一帶的秧歌引入北方,於是產生了定襄高蹺秧歌。由幾十個表演者踩上安有裝置的木棍(木棍高出地面一尺五寸至三尺許),扮作古裝戲劇中某些角色如包公、許仙、白蛇娘子、青蛇仙女等,隨著笛子、笙管、嗩吶及各種打擊樂器等的伴奏,手持彩扇、綵綢,馬鞭等道具,一邊前後扭動,一邊表演。是扭唱和表演特技並重的閣蹺類秧歌。它是多人默契配合,走、扭、跳、唱為一體的廣場演出活動。由八音吹打配合,更顯得狂歡而有氣氛。喜愛文娛的男女老少,均可參加表演,各種著裝扮相,惟妙惟肖。最見功底的是踩著高蹺唱秧歌的演出。以前的秧歌段子都來源於傳統民歌如《放風箏》《觀燈》《光棍哭妻》《王婆罵雞》《大紅公雞毛腿腿》等,現代表演的曲目大都取材於百姓生活,有的歌唱家鄉變化,有的鞭笞生活陋習,有的吐露百姓心聲,內容通俗易懂,豐富多彩,寓教於樂。
有的秧歌演唱成了經典曲目,如由老秧歌藝人薄光前創作的《轉旺火》,郭海玉創作的《逛定襄》等現代曲目,幾十年來傳唱不衰,成了全縣秧歌表演的保留節目。
隨著時代的發展,定襄高蹺秧歌藉助新型網路媒體的傳播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熱愛民間藝術的鄉賢們辦起了《定襄秧歌》等微信平臺,以高蹺秧歌為題材,民俗專家張建新老師組織拍攝了定襄第一部民間電影《正月裡來是新春》;各種表現秧歌演唱特色的MV也不斷出彩,推陳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