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聯中讀

    《魯濱遜漂流記》講述的是主人公魯濱遜在一次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了風暴,流落荒島,過上了與世隔絕的生活。經過28年2個月零19天的堅持,他終於返回了故鄉。

    這本書最有趣、最吸引人的就是魯濱遜在荒島上從一無所有,到最後可以自給自足的奮鬥過程。作者用細膩的描述,把魯濱遜的生活立體的呈現在我們面前:看著他用沉船桅杆做木筏,看著他一次一次去船上拿可以用的東西,看著他在小島定居,看著他一點一點建造自己的“王國”……這一切,都彷彿我們在跟隨他一起經歷。這種身臨其境的立體感比單純的文字更有感染力。

    這本書的人物非常簡單,就是一個魯濱遜,後來又加了一個星期五;主題更是一目瞭然,就是他們在荒島生存的故事。沒有複雜的人物關係,沒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但卻有一種魔力,讓人一旦開始讀就沒辦法停下來。或許是文字的緊湊,一環扣一環,讓人慾罷不能;或許是文字輕鬆簡潔,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讀了大半,精神完全處於放鬆狀態,沒有晦澀感和壓迫感;或許就是那種共情感和代入感,讓人覺得自己就在魯濱遜旁邊,看著他在做事情,而不是單純在讀書。

    孩子愛讀這本書,因為很通俗易懂,而且生動好玩,又滿足了探險冒險的想法;有趣的是,大人讀也不會有無聊的感覺,沒有一般兒童讀物的“低齡感”。經典的意義就是,不論經歷多少歲月,不論對什麼樣的讀者,大家都可以從中感受到力量,並且得到精神的鼓舞。

  • 2 # 鬧市犀利哥

    優秀的文學會被人牢記,不會隨著歷史的車輪而被以往,一本好書未必是跌宕起伏,文筆華麗。實際上,大家仔細回想下以前讀過的書,往往被牢記的都是像《魯濱遜漂流記》之類的文學,而作為我,記得最清楚的是,三十年前讀的英國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寫給他兒子的兒童讀物:《柳林風聲》。它跟《魯濱遜漂流記》一樣,結構接單,人物鮮明,對話簡練。這本是我當時10歲左右,就看過2遍,但是依然記憶清晰。

  • 3 # 讀書小馬甲

    因為《魯濱遜漂流記》拓展了人對荒島求生的想象。流落荒島,絕境求生,這是大多數人在兒童時期都想過的事情,僅此而已。很多著名的虛構文學也是如此,《格列夫遊記》裡的前兩章大人國和小人國的故事,《彼得潘》裡永遠不會長大的南孩,《愛麗絲漫遊奇境》裡對夢境的幻想,《哈利波特》裡的巫師世界。這樣的文學作品在拓展人們共同的想象。

  • 4 # 元元的天下

    《魯濱遜漂流記》是距今三百年前,英華人丹尼爾.笛福的小說。一本人物和經歷都簡單的書,成為世界名著至今膾炙人口,有什麼魔法吸引讀者呢?沒有女主角的荒島,誘惑在哪裡?

    它是一本28年荒島生存手記,真實而親切。而且魯濱遜所為,都基於生存從把釘子製成針縫皮衣,到砍倒一棵大樹製成船,卻無法推到岸邊,(這隱喻理想太宏偉,現實無力承擔)到種植,養羊一點一點的成就滿足感,讓人慾罷不能。今天的人們津津有味的看貝爺歷險,樂此不疲地玩荒島求生遊戲,同許多年前的少年廢寢忘食地看《魯濱遜漂流記》,又有什麼不一樣的呢?!

    從心理學來分析,其實更能夠理解。冒險,逃離,生存,陌生,奴隸,國王,救贖,從絕望到希望,對文明的恐懼和逃離,遠離人際的複雜關係和喧囂,自我成就的心路歷程。作者笛福喜歡冒險,雖然它取材於蘇格蘭人塞爾柯克,荒島獨自生活了兩年多的真事,但無疑笛福加上了自己青年時代遊歷,經商的見聞和生活經驗和想象。

    出身小商人之家的笛福,曾做過牧師,但他並不適合請教徒的生活。後來轉為經商失敗,32歲時負債累累,還要養活6個孩子和妻子,因為抨擊國王和政客曾經多次入獄,轉而寫小說。當時新興的資產階級不滿足現狀,反對復辟,野心勃勃要佔有世界。59歲時,笛福仍未成功,在書中化身魯濱遜,現實中無力的反抗者成為強者生存,從真實的一無所有,到幻想中擁土地和財產的喜悅。

    "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這是書中魯濱遜的一句話。笛福用魯濱遜的經歷,告訴世人若具有無畏進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中,也終將會成為一個成功者,一個英雄。

    "這一切都是我的”如果有可能,他要傳給他的子孫。在有了"星期五”和西班牙人後,魯濱遜覺得自己像個國王,充滿了喜悅。普通人超越平凡,冒險的好奇心加上成功的渴望,使得讀者非常感興趣。它不僅是本男人的書,因為所有年紀讀者,都有化身為劍客俠士或海盜英雄的夢,版本不同罷了。

    一花一世界,元元與你共品百味人生。期待您的關注點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家輝所有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