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曉中5

    《皇帝陰符經》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易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其聖,我以不奇其聖。

    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

    爰有奇器,是生永珍,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 2 # 張翼遠

    “天道”就是天地萬物執行之道,“人道”就是人類的生滅之道。主宰自然生滅變化的是自然規律,主宰人類生滅變化的是人心變化。天道之首,就是天之初,人之首就是人之初。天之首是什麼樣呢,年之初,春季,春之初什麼樣子呢,寒冬過去,開始變熱,夏之初什麼樣子呢,從熱到極熱,秋之初,夏天過去開始變涼。冬之初,從涼變冷到極冷。人道之首就是人之初,人之初是什麼樣子呢,精卵結合,天地化養,也就是天地養育。人吃地上的食物吸收天上的陰陽之氣,慢慢化育成胎兒。人從出生首先要一聲啼哭也就有了氣。也就是有了命。然後首先得吃,用什麼吃呢,用心吃,所以說人之首就是頭就是心。人從出生到成長,都是用心,所以說人之首還是心。那麼,人心是從哪來的呢,從精而來,從氣而來,天氣地精,化成人後才有了身,才有了心。心管身體的發育。所以說人之首就是精氣神。天給的人心,地給的人身。氣也心也,精也身也。人死後,精氣分裂,氣昇天,身留地。也可以說是精神分裂。人這一輩子都歸心管,不管幹什麼都得有個先後,所以說人道之首就是首先。人心是氣,你啥命啥心都是天給的,沒有天的陰陰二氣,就沒有人心,人心是天命,也就是天運,人心歸天管,人心歸自己管也歸別人管。人道之首就是就是人之初,就是呼吸和吃。天道之首空空也,空空就是無極也,天道就是太空也,太空就是太極也,太極就是陰陽也,太極就是天地也,太極就是星球也。人道之首天地也。有天有地有人也,有天有地有命也,有天有地有運也,人命就是天命也,所以天人合一也。人運就是地運也,地運就是緣份也,緣份促成天命也,緣份促成道路也。

    因此人生之要義,即在悟道、得道,從做人的正道切入,與自然萬物相和諧,超越生死與得失。

  • 3 # 李海康源說

    [祈禱][祈禱][祈禱]"道"在不同學派有不同說法,在馬克思哲學體系裡"道"是物質,是規律,世界是物質組成的,在道家學派體系裡"道"是自然,道法自然,在佛家學派體系裡"道"是佛,佛法無邊,儒家學派體系裡"道"是理,理所當然。在我一個世俗之人看來“道"要從能量,物質,思維三個維度去理解…

    "道"如果將其作個細分,又可分為天道,地道,人道,和道。題主要問夭道之首,人道之首,覺得這個問法值得商榷,我認為天道之根本,人道之根本更確切。

    天道是宇宙萬物遵循的客觀規律,包括無機體(岩石)與生命體(人類),包括巨集觀體巨若星球,微觀體細如量子概莫能外都須遵循規律,萬事萬物執行鬥轉,生生滅滅,輪迴轉化,相生相剋,對立統一都受天道支配,天道之根本是功與能(能量),不管是從牛頓力學理論做功公式W=FⅤT還是從愛因斯坦相對論質能轉化公式E=mCC,都可得到資料驗證,達爾文之生物進化論,食物鏈能量傳導理論亦可明證,能量守恆,所以生生不息…斗轉星移,滄海桑田,風起雲湧,新陳代謝,花開花落,生老病死…等等無不是能量推動與轉換…

    人道從屬於天道,遵循天道之根本能量推動…人道是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遵循生物進化規律,優勝劣汰。人類社會發展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有不同規律,不同生存之道,不同相處之道,所以我們就能理解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制度,不同道德規範,法律制度…人道之根本是仁愛。上善若水,生生不息,仁愛是一種能量,極具穿透力和放射性,愛是奉獻,愛是責任,父母對子女的無私愛的傳遞,子女對父母愛的回報,師長對學生關懷,集體對個人關護,夫妻間情愛,兄弟姐妹情誼,朋友之間信義等等,另外,我們也可以從生生不息的宗教,優秀文化核心理念中得到驗證,儒教仁者愛人,道教積善成德,佛教普渡眾生,基督教博愛平等等…如果沒有愛,世界將怎樣…

    天道人道之根本,這是個大命題,是個大學問,創造價值,敬天愛人…讓明天生活更美好是我們每個人夢想…也是我們每個人愛的奉獻,不僅僅為自己,也是為了愛…

    我是李海,騰訊系智君商道COO,願與大家就創業,管理,新零售等方面話題一起交流

  • 4 # 歲月同歸

    天道之首,推薦“爭”;人道之首,推薦“為wéi”。

    關於天道之首和人道之首,首先,我們應該明白什麼是道,關於道,我倒是看過幾本典籍,有人說,“道”是規律,是自強,是實事求是,是品德,是用心,是向善等等。

    但細細想來,感覺總有點似是而非。

    思來想去,最後覺得還是道德經開篇那句“道可道,非常道”韻味深長。結合佛家理念,終不過是“不可說”。

    道,道法自然,道,還是道;法,既是學習;自,自身或主體;然?!想了好久,解釋為“好”似乎有點意思,但又好像不對。

    但總體說來,道,既是萬物向好的方向完善;何為好的方向,這個就要因人而異了。

    像日本,他們有很多“道”,劍,有劍道;武士,有武士道;茶,有茶道;忍者,還有忍道;連做碗麵,都有道。

    但所有的道,其實,都是在比較,比較一個好壞,比較一個優劣,比較一個主次,所以我說“道”,終究不過一個“爭”字,也許有人會說,《道德經》的作者老子,不是說要無為麼?好吧,那應當是他的“爭”,已經不同於別人的“爭”了。難道,他不爭天下,不爭名利,不爭榮華,就沒有“爭”了麼?

    他“爭”的事,是清靜,是灑脫,是自在。這難道不是他的“道”?所以其實每個人都有道,只是天下萬道,道道不同。所以,還是那句“道可道,非常道”,以及“不可說”才能解釋“道”,真正的“道”,就應該是明白了,就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不能講,不能說,不能傳。我想既是“道”,我說既是“道”,我既是“道”。明心見性,就是“道”。

    天道,天是什麼?是世間萬事萬物,不僅僅是你我他和它。天道既是天完善自身,所以天道究竟是什麼?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不爭,何來損;不爭,又憑什麼來補。

    人道,人是什麼?是自身,是作為人的思想主體。人道既是人完善自身。

    孟子:"仁,人之心也,義,人之道也" 。那麼何為“仁”,何為“義”?說來說去,還不是需要“為”,可以理解為“做”,又不是“做”,無為何談“仁義”,你的“仁義”又怎麼是別人的“仁義”,警察的仁義,相對於犯罪分子來講算仁義麼?

    “為”只是自身,是我之所想,是我之所做,是我只希望。

  • 5 # 晴之黎明

    天地之大德曰生, 生生不息天地本心,所以生生不息就是天道之首。

    人無仁義,非人也,所以仁義就是人道之首。

    為了不讓仁義的義理顯得模糊,也可以用我們科學思維習慣的語言來解釋,個人認為是可以這麼描述的(僅代表個人觀點):

    仁:概說能體會我與人內心之情的表現可稱為仁。

    義:概說能明瞭適宜於人事的道理的表現可稱為義,所以義也通適宜講。

    所以通情達理的更深層次的意思,是指向仁義的。

    這裡所講的情和理,是由無偽的直心中所產生的,此方可論為仁義。

    禪宗有言:直心是道場!

    與社會上的濫情濫俗中夾雜的情理,不可混為一談。

    古希臘哲學家有句重要的話叫做:認識你自己!

    認識自己是困難的,認識自己的心也更困難。由於心容易被矇蔽而不識,所以以假為真是常有的事情。我們可以舉幾個實在的例子,用直心可以直接而輕易的明瞭真實之意,而用偽心就容易難見其真而徒見其偽: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真:君有君的樣子,臣有臣的樣子,父有父的樣子,子有子的樣子

    偽:君就是君,臣就是臣,父就是父,子就是子,誰想改變,大逆不道!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真:百姓若能聽從,則讓百姓自由發揮。百姓若不能聽從,則要教育以開化。

    偽:百姓只可以使用他們,但不可以讓他們知道。

    這些義理之辨,反映的也不過是自己內心的真偽,若不自欺,相信對於真義是會由心有慼慼的感覺的。我相信人情事理之中,大家心裡本來就有一個明白,我也不知道該叫它什麼,強名就叫良知吧。若存良知,直心無偽是可以溝通天地的。

    人本天人合一,天道人道也並不該強作分別,本來就是一個統一體。人道即是參贊天地之化育,如果說天以平等之大德生生而不息,則人自強不息就是遵循天道。敦行仁義,就是體會到上天有好生之德,也是在遵循天道。

    所以道不遠人,人不違於道則自然吉祥。天然合一最好不要以狹窄的視野侷限於什麼修煉,而應該作為一種如實的智慧觀察去理解,去領悟。

  • 6 # 老四的茶餘飯後

    “道”是道路、擴充套件為方法途徑,引申為規則、法度、程式、系統。“首”是頭,是開始,是智慧元集之地。

    “天道”就是自然的生滅之道,“人道”就是人類的生滅之道。主宰自然生滅變化的是自然規律,主宰人類生滅變化的是人心變化。

    焦恩俊飾演的制定法度倫理的人文始祖“伏羲”

    現代人很少有知道這兩個詞的,一般只有修道、修佛、修心的人才會接觸到這種關於天、道、人的詞彙。

    修道之人與科學家,共同目的都是尋找自然的規律,但修道之人的研究物件是從自我開始,而科學家多是從外物開始。

    修道之人,用自己的切實經歷和身心變化去對照世間的萬事萬物,尋找到自然與人的規律,達到可以掌控自然與人生滅變化的目的。

    科學家,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去感知世界,觀察世界,尋找到萬物變化的規律,達到運用這些規律,去有意識的操控自然與人的生滅變化的目的。

    其實大家共同目的都一樣,只是研究物件和研究方式不一樣而已。

  • 7 # 使用者111468639875

    生當做“仁”傑

    天地人謂之三才,人道之首,仁也,人者仁也,儒教之所重。天道之首,道也,道可道, 非恆道也,惟不可道,強名之曰“無為”,故曰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此道家之所葆也。

    人道處形而下相對之界,行仁即生不仁,故太上曰:有無相生、前後相隨,恆有欲以觀其徼——知脣亡齒寒、見異思遷而修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此域中四大“道大”之所緣也,“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際會中”,惟“道”通天地人三才(故易曰: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謂之四大之‘王’亦大。“王”,字形藏象,‘三’中有‘丨’,通天徹地,直來直去,人生貴誠,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此之謂乎!

    惟同於道,與道合真,謂之真人,或可壽敝天地,無有終時,然苟不至德,至道不凝,必依於仁而下學上達於道,此之謂人天合一。唐詩有言“秋水共長天一色,孤鶩與落霞齊飛”即言此境也。

  • 8 # 天籟人2

    天道之首,萬物之宇宙,人道之首,經絡之重,語言系統,意識領域的思想鬥爭中犧牲了的朋友和為之奮鬥到底所取得的豐碩成果,獲得了人民的尊重,社會各界的弟兄和為之不惜犧牲的英雄,它們的成功就是我們全人類的成功與獲得的豐收成果,它將指引著我們繼續奮鬥,擎天啟能是我們全人類的共同的目標和發展的目光與方向。語言意識是宇宙萬物的神祕力量與我們探索研究的目標和方向。意識是事物的本質,宇宙萬物之間的聯絡,統一、建設和發展的基礎與我們前行的動力,天擎引能計劃的計劃組織部門與計劃、建設發展的研究部門和發展的引力中心,宇宙萬物天道的引力中心,上帝的組織中心,天擎引能的核“芯”。天擎,它是一個空力的發動機,太陽能空間衛星地面接收站,安全藝術工作臺,經濟工作服務站和衛星發射臺,天擎引領著未來,人類不再為找不到工作和生活的快樂而去發愁,人類邁入宇宙,天體的各種運動必然默從人類的安排和行動。天擎引能,萬物皆成。擎天啟能,付諸於行動。科學的明天一定成功。

  • 9 # 本然堂講席

    樓主好!“天、人、道、首”都是多義詞,隨語境變化,有不同的特指。古籍中的常見義簡介如下,供參考。

    1、儒家三義:(1)孔孟原始義。“天”泛指大自然,“人”泛指生命體,“道”指天性和人性,“首”指起源、根本。此時,“天道之首”指天性之源,“人道之首”指人性之源,二者是同根、同源、同生、同在,永不分離。(2)程朱理學義。“天”是“終極之理”的化身,“人”是“終極之理”的繁衍,“道”就是“終極之理”,“首”就是“終極之理的本體”。此時,“天道之首”指不可見但永恆存在的“終極理體”,“人道之首”指可見的且永恆存在的“終極理體”,二者同是一個“理體”。密不可分,本是一體,不能對立。(3)陸王心學義。“天”泛指“心之理”,“人”泛指“心之悟”,“道”泛指“萬物的本心”,“首”指“萬物的心源”。此時,“天道之首”、“人道之首”是一個意思,都指“萬物天然本在的心”。

    2、道家二義:(1)從“無”的角度解釋,“天、人”都是“道”的化身,“道”是本體,“首”是源頭。此時,“天道之首、人道之首”都是同義,泛指天人共同、共有的“道體、道源”。(2)從“有”的角度解釋,“天”是人之父母,“人”是天之子女,“道”是天與人的本體,“首”是天、人依存的“道”。“天道之首、人道之首”都是同義,泛指“公、善、德、育”的利益性。

    3、佛家三義:(1)人天乘教義,“天道”指天界,“人道”指人界,“道”指空間維次,“首”指領袖、代表。“天道之首、人道之首”分別泛指天道和人道的聖賢。(2)小乘教義,“天”指自我的外境,“人”指“自我”,“道”指“自我的空性”,“首”指覺悟、修證。“天道之首、人道之首”都泛指“覺悟我他的本性都入空”的真諦。(3)大乘教義,“天”是心迷惑後,對外產生的幻覺;“人”是心迷惑後,對內產生的幻覺;“道”是心迷惑後,對意識產生的幻覺;“首”是“頓悟本真、明徹本心”的真理。“天道之首、人道之首”都泛指“明心而智、無心而佛”的重要性。

    可見,“天、人、道、首”四字做實義解時,偏向於是“入世”之理;做虛義解時,偏向於“出世”之理。

  • 10 # 江東小貝

    天道,也即是乾道,與坤道相對,是二元陰陽論的陽。天道最大的特徵在於開創,創始,用今天的話就是創新,或者就是你說的天道之首。所以易經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天道的創始之功,告訴大家開創新事業,開創新境界的偉大意義。不能故步自封,唯有像天一樣剛健執行,自強不息,才會帶領人類前進。

    今天的人道,與古代所說的人之道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今天的人道指的是一種人倫道德概念,主張人文關懷,尊重個人權利。古代的人之道是指人類從獸類繼承下來的行為準則,比如老子說:人之道損不足益有餘。損不足益有餘當然不符合今天處理人與人之間經濟關係的人道概念。

    所以古代的人道是指人從獸類繼承下來的獸性或者獸道,畢竟人本來就是高階獸類。那麼獸性最大的特徵是弱肉強食,叢林法則。也就是你說人之道之首就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

    因此古代哲人主張天人合一。用天道與人合一,以去除自身的獸性,用天道去除人道。比如古代衙門往往有正大光明的牌匾,就是說法律是人學習天道或者說乾陽的正大光明,天道與人合一的產物。法律這種天道與人合一的產物祛除了弱肉強食的獸類法則。

  • 11 # 我不像壞小孩

    天道之首,我想多數人都會想到“天道酬勤”這句話。但是,如果仔細想一下,會發現,既然“天道”可以酬“勤”,那就說明,”天道”要高於“勤”。那麼,“天道之首”又是什麼呢?

    我想,如果從大的方面考慮,“天道之首”應該是“民意”,古人也都把順從“民意”比作順從”天意“。因此,”天意之首”就是”民意”。

    另一方面,如果把人體比作宇宙的話,頭為天,腳為底,那就好解釋了。“天道之首”無疑就是“智”。因為身體四肢,都要受大腦也就是“智”的支配,因此“智”是另一個意義上的“天意之首”。

    因此,多數時候,我們是要遵從這“天道之首”的。反之,如果“天道之首”不仁,大的方面就是”天災人禍”,小的方面就是“自殘,自殺”。因此,上要順應”民意”,下要遵從”天意“。如此,才能”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百善孝為先”無需多說,”人道之首”是為“孝”。“羊羔跪乳”,“烏鴉反哺”都說明”禽畜”尚切如此,何況“人”呼。

    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我想不管是“天道之首”,還是“人道之首”,我們都要懷有敬畏之心對之,“誠信做人,踏實做事,孝敬父母,忠於國家”。如此方可福壽綿長,子孫萬代。

  • 12 # dd廣林鬼

    天道之首為“存”,人道之首為“生”。

    一、天道之首為“存”。

    天道兩個字,人人都知。但天道是什麼?沒人說的清。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用大眾比較容易理解的一個說法,天道,某種意義上就是客觀規律,世界執行的規律,有的人將之理解為最終真理。

    天道之首,不過一個“存”字,用哲學上一句話說就是“存在既合理”,無關善惡,也無關正邪。善惡、正邪都是人道的概念與天道無關。

    人道非天道,且人道在天道之內。故人道所行為何,無論你喜不喜歡,必符天道之規。

    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說的就是天道的表象之一。

    無關善惡與道德。

    天道之中,一切皆等。不會因你善便存,也不會因你惡便滅。或許很多人看著覺得悲哀,但這就是天道。

    至於善惡與道德,我在人道會說。在人道中善當得福報是符合天道規律的。但在此只論天道,天道無善惡,無正邪,唯存與不存。

    於物質界,存在方有可能,於精神而言,得信者方存(此處偏人道但處天道中)。

    於客觀規律中,只有存在的規律才是規律,不存在的規律,只能是猜測、可能、或存。

    天道並非一成不變,也同時亙古不變,自相矛盾。我不知道這句話大家能不能理解。

    舉個例子解釋一下。

    以物理學上牛頓三大定律來講。當牛頓未發現三大定律之前,這三大定律便一直存在著。不會因為牛頓發沒發現而存不存在。

    因此亙古不變。

    當相對論發現後,你會發現在有的情況下,牛頓三大定律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說,客觀規律並非一成不變,或許在這裡的客觀規律與那裡的客觀規律不一樣。

    這就是天道並非一成不變。

    所有的規律都是一直存在的,但所有的規律都是有前提條件的,在具體的時間地點上是可能變化的。這兩句話,一偏宏觀,一偏微觀。

    天道亦如此。但因天道可以理解為“終極真理”,可解世間一切,因此天道永不可見,永不可知,存於不變與變之間。

    天道之首為“存”,唯“存”可知,可解,不存者,只是變的一種可能,於人世沒有意義,知而不言,存而不論。“知變”亦為“存”的含義之一。當“變”為人所知之時,亦是“存”的一種形式。

    二、人道之首為“生”。

    人道處天道下,人道是天道之一,但天道不是人道。

    天道知存,人道知生。

    使人生為人道第一所求,其餘皆在生之後。

    正邪、善惡、道德皆是人道概念,與天道無關。

    故,若符天道之律,雖邪可存,雖惡可存。

    然人道雖屬天道,卻不完全同於天道,天道之中一切皆等,故天道之中人人皆等。

    人道之中所有邪、惡之所以稱邪、惡,因其損他人之生而得生。

    人人皆有求存求生之心,邪、惡雖存,因其損他生,故被眾人厭惡而滅之。

    因此,人道之中,邪惡雖存,不得長久;亦因為求生之途,故必常存。

    人道第一善,人之第一大恩,為賜生。

    故父母之恩大、救命之恩大、續命之恩大、解災之恩大、救世之恩大,方得尊為聖。

    其行所得、所示,曰德。從道,故稱道德。

    善之行,賜他人以生。得他人所敬,亦得他人所助,故諸教皆有善得福報之言。

    然,求善之心雖好,不得害己生。否則非善為惡。

    若為善而遭難,使前例在眼,使世人無人為善,是為大惡。

    故孔聖贊“子路得牛”,斥“子貢拒金”。

    因前者所行初看似貪,然以例項示人救人可獲利,故可使眾人救人賜生,是為大善。

    後者初看似義,然後來者救人失金失“義”必佔其一,使人見華人受難不欲救,是為大惡。

    人道之首為生。

    己生、親生、鄰生、鄉生、國生、天下生。

    不可因為他生而害己,亦不可為己生而妨他人生。

    人道之中,求生最易,亦最難。有時,不妨他生使己生,需一定智慧手段,不害己生賜他生更難。

    因賜生福報最大,故,世間有為惡然賜他生眾者得善終之人,亦有為善害他生眾者得惡果之人。

    人道善惡相糾纏,理還亂。善惡分大小,所報亦不同。

    千言萬語,不過“活著”二字,“活的好”之前先要“活著”。

    如果世事流演,有的人“活不得”,那麼“活得好”的人恐怕也要“活不得”了。

    所以,關心窮人活不活得好的多數是富人,因為富人害怕窮人“活不得”而讓自己“活不得”。至於窮困之人,讓自己獨立的“活著”、“活得好”便已不易,沒有精力關心別人。

    能夠獨立讓自己“活著”、“活得好”的人,已算是大貢獻。讓自己“活的好”的同時,能夠偶爾幫助他人“活著”的人皆可稱之為英雄。

    生是人道之首,賜生為人道第一善,當得福報,若不得,世之惡,必有變。

    先侃這些吧,寫到後來,可能很多不知不覺寫的偏文言了,大家湊合著看吧。

  • 13 # 昱辰有話說

    要搞清楚天道之首和人道之首,首先必須要把“道”的概念界定清楚。

    “道”雖然早已經進入了華人的日常口語之中,如“頭頭是道”、“志同道合”、“背道而馳”,但“道”的概念究竟是一個什麼意思,不要說是一般人,專門研究老子的哲學教授也不一定能夠很好地界定清楚。

    “道”究竟是什麼概念?

    道,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為“可以為天下母”的宇宙本體所起的“字”——“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宇宙本體的“名”很難起,老子勉勉強強起了一個名曰“大”——“強為之名曰大”。

    道亙古長存、永不改變。道為宇宙萬物之本,道為宇宙萬物之真,是宇宙萬物的終極存在和終極依據,天、地、人、萬物都是道造化而成的。

    天、地、人、萬物都是道造化而成的

    道就是自然,自然即是道。

    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這樣,那樣。

    自己如此,自己這樣,自己那樣,就是自然。

    作為宇宙本體的道,造化萬物、充盈萬物、主宰萬物。一般情況下以氣態形式存在,又被稱為元氣,或“氣”或“炁”。

    道亦代表萬事萬物的執行軌道或軌跡,或稱秩序或規律。

    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風無人扇而自動,水無人推而自流,草木無人種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這全部都是本體道之所為。

    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就是由人文始祖伏羲-黃帝-文王-老子-莊子開啟、傳承和發展而來的道本體論,或稱元氣論。元氣論是全世界唯一的對宇宙本體的正解,是全人類最高的思想成就!

    老子眼中之“域中有四大”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曰: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古代曾有媚上的文人,把“人亦大”改為“王亦大”,把“人居其一”改為“王居其一”,但卻與後面的“人法地”無法形成連貫的邏輯。

    “道法自然”中的“道”,指的是人類行為之“道”,即秩序或規律,如制器之道、健康之道、富民強國之道等等,人類行為之道最合理的方式就是效法自然。

    老子眼中的“四大”

    那麼,在老子眼中,何者?因何?才可以稱其為“大”?什麼樣的人才能夠有資格與“道、天、地”並稱為“大”呢?

    道何以大?造化萬物,萬物存道,天下母也;

    天何以大?天覆萬物,吞吐宇宙,從不言也;

    地何以大?承載萬物,生生不息,無私載也;

    人何以大?萬物之靈,感天悟地,法自然也;

    不明自然,不識生死,自以為是,類禽獸也。

    能夠“道法自然”的“人”,才不負天地大自然所給予的萬物之靈的天賦,才是老子眼中可以稱為“大”的人!不明自然之理,不識生死之道,唯我獨尊,自以為是,實質上有負天地給人類獨特的萬物之靈的天賦!

    霍金在《大設計》開篇就說:極端物質化的當今世界是否比以前更進步,還是很可疑的事。人們必須做形而上的追求,才能脫離動物界的生存狀態。這就是為什麼世代有識之士追求存在、生命和宇宙的意義。

    天道之首是什麼?

    《說文》天,至高無上。

    《論衡·談天》天,氣也。

    中國古人以天為萬物的造化者和主宰者。

    天道即天之本體,即自然之本體;天道之首即天之本體、或稱宇宙自然本體排在第一位的特徵。

    《論語·陽貨》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說:天什麼話也沒有說,春夏秋冬四季在自然地執行,百物被生、被造化而成,天什麼話也沒有說!

    天造化萬物、維持萬物的存在與秩序,如此大的功勞,幹了那麼多的事,卻啥話也不說。

    因此說:天道之首=“無言”!

    地道之首是什麼?

    宇宙萬物,包括天地,都是本體道造化而成的產物。

    何為地?元氣初分,輕清陽為天,重濁陰為地,萬物所呈列也。

    大地厚土,承載萬物,無論是高聳入雲,氣勢雄偉的泰山,還是蜿蜒綿長的滾滾黃河,都在大地恬靜的懷抱中展現著自己的壯美。不僅體現了乾坤天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渾厚氣象,並且以平等慈悲、博大的能量,蘊育滋養著一切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巒河海與萬類萬物,為一個個輝煌而燦爛的文明,留下了永恆的印跡。

    地道即地之本體,地道之首即地之本體排在第一位的特徵。

    地道之首是什麼?

    地道之首=“公平”。

    地載萬物,絕無私載。沒有厚此薄彼,沒有嫌貧愛富。不管是雄偉壯觀的山脈、浩瀚無垠的大海,還是微小如小米的沙粒,甚至是土壤,大地全部一視同仁;不管是大象還是螞蟻,不管是巨樹還是小草,大地統統不偏不倚。

    人道之首是什麼?

    人道就是人之本體,人道之首就是人之本體排在第一位的特徵。

    老子的思想是萬物以存我為貴。《列子·楊朱篇》曰:

    “故智之所貴,存我為貴。”

    萬物智慧之所最貴重者,就是“存我”。萬物如果沒有把“存我”作為最貴重的、排在第一位的特徵,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之中,這個物種就必將很容易被淘汰掉,世界上也就不會有千姿百態、精彩紛呈的景象了!

    楊朱——老子的親傳弟子、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

    作為宇宙萬物之一的人,當然也是以“存我”為貴的!

    對於人類而言,己身之最貴重者莫過於生命,人身難得,加上人生短暫,故該萬分珍惜與貴重。要樂生,我之存本身就是一件無比了不起的、非常令人愉悅和快樂的事!

    一切以存我為貴,無我,生命的主體不存在了,則一切無從談起。

    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請善待生命,存我為貴,樂在其中,才能迴歸到人道本來的自然面目!

    亞里士多德說:

    “人類一切的追問求索都是為了生活本身的怡悅與甜蜜。”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也是認知到了人類自然天性之中排在第一位的特徵和追求就是“存我”的生活和“樂生”的價值!

    人道之首是什麼?

    人道之首=“存我”!

    作為人之本體排在第一位的特徵,“存我”是如何影響人類社會的?

    《孟子·告子上》雲:

    “食、色,性也。”

    告子用4個字“食、色,性也”揭示了人類自然天性的本質。民以食為天,食者,人類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維繫人類自身生存最為稀缺的因素;色者,族群血脈延續之本,是維繫人類自身族群延續的根本所在。

    孟子與告子坐而論道探討人類之自然天性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天道,“食”與“色”均是無法隨心所欲、心想事成的,均是需要努力追求的。因為“存我”的不易,人類與生俱來就有不安全感,或者說是對“存我”的“恐懼”。也正是因為這種“恐懼”作為原動力,進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社會現象和人生百態。

    因為有孕育和分娩,女人與生俱來的不安全感要遠遠地大於男人。年輕女性尋找真愛,實質上是在為“存我”尋找真正的安全感、歸屬感。

    原本就維持基本的生存和生殖而言,“食”、“色”並不是多麼難以達到的目標,可從古到今那麼多的鉅貪,為何在擁有那麼多幾輩子都吃用不完的財富之後還是要繼續貪呢?其深層的原因實質上還是為了“存我”、“樂生”!

    總結一下:天道之首=無言;地道之首=公平;人道之首=存我。存我不易使人類與生俱來就有不安全感,就有對“存我”的恐懼,這種恐懼是很多行為的原動力之所在!

    文喜有話說 2018.8.21.

  • 14 # 檸羽76876

    天道之首為“存”,人道之首為“生”。

    一、天道之首為“存”。

    天道兩個字,人人都知。但天道是什麼?沒人說的清。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用大眾比較容易理解的一個說法,天道,某種意義上就是客觀規律,世界執行的規律,有的人將之理解為最終真理。

    天道之首,不過一個“存”字,用哲學上一句話說就是“存在既合理”,無關善惡,也無關正邪。善惡、正邪都是人道的概念與天道無關。

    人道非天道,且人道在天道之內。故人道所行為何,無論你喜不喜歡,必符天道之規。

    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說的就是天道的表象之一。

    無關善惡與道德。

    天道之中,一切皆等。不會因你善便存,也不會因你惡便滅。或許很多人看著覺得悲哀,但這就是天道。

    至於善惡與道德,我在人道會說。在人道中善當得福報是符合天道規律的。但在此只論天道,天道無善惡,無正邪,唯存與不存。

    於物質界,存在方有可能,於精神而言,得信者方存(此處偏人道但處天道中)。

    於客觀規律中,只有存在的規律才是規律,不存在的規律,只能是猜測、可能、或存。

    天道並非一成不變,也同時亙古不變,自相矛盾。我不知道這句話大家能不能理解。

    舉個例子解釋一下。

    以物理學上牛頓三大定律來講。當牛頓未發現三大定律之前,這三大定律便一直存在著。不會因為牛頓發沒發現而存不存在。

    因此亙古不變。

    當相對論發現後,你會發現在有的情況下,牛頓三大定律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說,客觀規律並非一成不變,或許在這裡的客觀規律與那裡的客觀規律不一樣。

    這就是天道並非一成不變。

    所有的規律都是一直存在的,但所有的規律都是有前提條件的,在具體的時間地點上是可能變化的。這兩句話,一偏宏觀,一偏微觀。

    天道亦如此。但因天道可以理解為“終極真理”,可解世間一切,因此天道永不可見,永不可知,存於不變與變之間。

    天道之首為“存”,唯“存”可知,可解,不存者,只是變的一種可能,於人世沒有意義,知而不言,存而不論。“知變”亦為“存”的含義之一。當“變”為人所知之時,亦是“存”的一種形式。

    二、人道之首為“生”。

    人道處天道下,人道是天道之一,但天道不是人道。

    天道知存,人道知生。

    使人生為人道第一所求,其餘皆在生之後。

    正邪、善惡、道德皆是人道概念,與天道無關。

    故,若符天道之律,雖邪可存,雖惡可存。

    然人道雖屬天道,卻不完全同於天道,天道之中一切皆等,故天道之中人人皆等。

    人道之中所有邪、惡之所以稱邪、惡,因其損他人之生而得生。

    人人皆有求存求生之心,邪、惡雖存,因其損他生,故被眾人厭惡而滅之。

    因此,人道之中,邪惡雖存,不得長久;亦因為求生之途,故必常存。

    人道第一善,人之第一大恩,為賜生。

    故父母之恩大、救命之恩大、續命之恩大、解災之恩大、救世之恩大,方得尊為聖。

    其行所得、所示,曰德。從道,故稱道德。

    善之行,賜他人以生。得他人所敬,亦得他人所助,故諸教皆有善得福報之言。

    然,求善之心雖好,不得害己生。否則非善為惡。

    若為善而遭難,使前例在眼,使世人無人為善,是為大惡。

    故孔聖贊“子路得牛”,斥“子貢拒金”。

    因前者所行初看似貪,然以例項示人救人可獲利,故可使眾人救人賜生,是為大善。

    後者初看似義,然後來者救人失金失“義”必佔其一,使人見華人受難不欲救,是為大惡。

    人道之首為生。

    己生、親生、鄰生、鄉生、國生、天下生。

    不可因為他生而害己,亦不可為己生而妨他人生。

    人道之中,求生最易,亦最難。有時,不妨他生使己生,需一定智慧手段,不害己生賜他生更難。

    因賜生福報最大,故,世間有為惡然賜他生眾者得善終之人,亦有為善害他生眾者得惡果之人。

    人道善惡相糾纏,理還亂。善惡分大小,所報亦不同。

    千言萬語,不過“活著”二字,“活的好”之前先要“活著”。

    如果世事流演,有的人“活不得”,那麼“活得好”的人恐怕也要“活不得”了。

    所以,關心窮人活不活得好的多數是富人,因為富人害怕窮人“活不得”而讓自己“活不得”。至於窮困之人,讓自己獨立的“活著”、“活得好”便已不易,沒有精力關心別人。

    能夠獨立讓自己“活著”、“活得好”的人,已算是大貢獻。讓自己“活的好”的同時,能夠偶爾幫助他人“活著”的人皆可稱之為英雄。

    生是人道之首,賜生為人道第一善,當得福報,若不得,世之惡,必有變。

  • 15 # 瑞芯76876

    道之首為“存”,人道之首為“生”。

    一、天道之首為“存”。

    天道兩個字,人人都知。但天道是什麼?沒人說的清。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用大眾比較容易理解的一個說法,天道,某種意義上就是客觀規律,世界執行的規律,有的人將之理解為最終真理。

    天道之首,不過一個“存”字,用哲學上一句話說就是“存在既合理”,無關善惡,也無關正邪。善惡、正邪都是人道的概念與天道無關。

    人道非天道,且人道在天道之內。故人道所行為何,無論你喜不喜歡,必符天道之規。

    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說的就是天道的表象之一。

    無關善惡與道德。

    天道之中,一切皆等。不會因你善便存,也不會因你惡便滅。或許很多人看著覺得悲哀,但這就是天道。

    至於善惡與道德,我在人道會說。在人道中善當得福報是符合天道規律的。但在此只論天道,天道無善惡,無正邪,唯存與不存。

    於物質界,存在方有可能,於精神而言,得信者方存(此處偏人道但處天道中)。

    於客觀規律中,只有存在的規律才是規律,不存在的規律,只能是猜測、可能、或存。

    天道並非一成不變,也同時亙古不變,自相矛盾。我不知道這句話大家能不能理解。

    舉個例子解釋一下。

    以物理學上牛頓三大定律來講。當牛頓未發現三大定律之前,這三大定律便一直存在著。不會因為牛頓發沒發現而存不存在。

    因此亙古不變。

    當相對論發現後,你會發現在有的情況下,牛頓三大定律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說,客觀規律並非一成不變,或許在這裡的客觀規律與那裡的客觀規律不一樣。

    這就是天道並非一成不變。

    所有的規律都是一直存在的,但所有的規律都是有前提條件的,在具體的時間地點上是可能變化的。這兩句話,一偏宏觀,一偏微觀。

    天道亦如此。但因天道可以理解為“終極真理”,可解世間一切,因此天道永不可見,永不可知,存於不變與變之間。

    天道之首為“存”,唯“存”可知,可解,不存者,只是變的一種可能,於人世沒有意義,知而不言,存而不論。“知變”亦為“存”的含義之一。當“變”為人所知之時,亦是“存”的一種形式。

    二、人道之首為“生”。

    人道處天道下,人道是天道之一,但天道不是人道。

    天道知存,人道知生。

    使人生為人道第一所求,其餘皆在生之後。

    正邪、善惡、道德皆是人道概念,與天道無關。

    故,若符天道之律,雖邪可存,雖惡可存。

    然人道雖屬天道,卻不完全同於天道,天道之中一切皆等,故天道之中人人皆等。

    人道之中所有邪、惡之所以稱邪、惡,因其損他人之生而得生。

    人人皆有求存求生之心,邪、惡雖存,因其損他生,故被眾人厭惡而滅之。

    因此,人道之中,邪惡雖存,不得長久;亦因為求生之途,故必常存。

    人道第一善,人之第一大恩,為賜生。

    故父母之恩大、救命之恩大、續命之恩大、解災之恩大、救世之恩大,方得尊為聖。

    其行所得、所示,曰德。從道,故稱道德。

    善之行,賜他人以生。得他人所敬,亦得他人所助,故諸教皆有善得福報之言。

    然,求善之心雖好,不得害己生。否則非善為惡。

    若為善而遭難,使前例在眼,使世人無人為善,是為大惡。

    故孔聖贊“子路得牛”,斥“子貢拒金”。

    因前者所行初看似貪,然以例項示人救人可獲利,故可使眾人救人賜生,是為大善。

    後者初看似義,然後來者救人失金失“義”必佔其一,使人見華人受難不欲救,是為大惡。

    人道之首為生。

    己生、親生、鄰生、鄉生、國生、天下生。

    不可因為他生而害己,亦不可為己生而妨他人生。

    人道之中,求生最易,亦最難。有時,不妨他生使己生,需一定智慧手段,不害己生賜他生更難。

    因賜生福報最大,故,世間有為惡然賜他生眾者得善終之人,亦有為善害他生眾者得惡果之人。

    人道善惡相糾纏,理還亂。善惡分大小,所報亦不同。

    千言萬語,不過“活著”二字,“活的好”之前先要“活著”。

    如果世事流演,有的人“活不得”,那麼“活得好”的人恐怕也要“活不得”了。

    所以,關心窮人活不活得好的多數是富人,因為富人害怕窮人“活不得”而讓自己“活不得”。至於窮困之人,讓自己獨立的“活著”、“活得好”便已不易,沒有精力關心別人。

    能夠獨立讓自己“活著”、“活得好”的人,已算是大貢獻。讓自己“活的好”的同時,能夠偶爾幫助他人“活著”的人皆可稱之為英雄。

    生是人道之首,賜生為人道第一善,當得福報,若不得,世之惡,必有變。

  • 16 # 思思思行行

    天道之首是無頭。

    人道之首是無腦。

    探討“天道之首、人道之首”,猶如緣木求魚,你永遠找不到它們的“首”在何處!

  • 17 # 裘承信微讀道德經

    天道之首是什麼?人道之首什麼?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知道什麼是天?什麼是人?才能夠回答什麼是天道,什麼是人道。

    天道的根基是真理的公平,人道的根基是人心的公正,物道的根基是彰顯的公義。

    《道德經》第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知,知道。常,規律。公,公平,全,完全。

    大概的意思就是:我們知道宇宙是規律所形成的一個巨大的容器,這個容器裡面只能容納一個字,那就是你一個“公”字,公平是根基,公正是現在,公義是彰顯,公平,公正,公義三個公同時出現的時候,事就完整,完全,完美。完全便是天,天就是道。

    由此可見,天道的根基是真理的公平。而公平是看不見的普世真理,公正是萬物人心選擇的態度,只有公義是萬物都是要追求的目標。沒有公義所有的美不能彰顯。比如,太陽不發光,鮮花不開花,小草不發芽,美不能彰顯,公義不能體現,世界將重新陷入混沌無序的狀態,所以,公義是天道的首要任務。

    人是萬物之靈,萬物的標準,萬物要追求的目標。所以,人是宇宙中最高的理想,人人都是要成為人,我們現在是男人或者是女人,還不是一個完全的人,完全的人就是道,就是天。那麼,怎麼樣才能成為人呢?公平,公正,公義只有公正是屬於人心的選擇,人心只要選擇公正,有一顆公正的心,在待人,接物,處事中,盡心,盡意,盡力,在每一件事上,使公義彰顯,使美體現,使萬物看見真理體現的榮耀與權柄,成為萬物真正學習的榜樣。所以,人道的首要任務是善良公正的選擇。

    所以,天道的根基是真理的公平,而天道的首要任務是公義,人道的根基是公正,所以,人心之首要任務是要有一顆公正的心,選擇意義,選擇美,為公義而自強不息。

    天道之首是公義,人道之首是公正。公平,公正,公義完全出現的時候,萬物就完整,完全,完美,

  • 18 # 楊宇平

    天道是宇宙空間的自然環境,它包括風雷雨電霜露光陰等自然現象。地道是在大地上生存的動植物,他們的生存空間環境,方式方法等。而人道就是人在生活中的行為方式,它包括人的品性,如德、孝、仁、義,禮、信、恥等,也包括人的七情六慾,如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還包括生活的需要,如柴米油鹽醬醋茶,詩詞歌賦等等需求。

    天地人和,天人合一,天道不可違,人性不可悖等等語言只給我們一個道理,宇宙空間所有的東西都是互相依賴,相互支撐的一種平衡關係。

    天、地、人都有自身遵循的規律,如果人道中的人類破壞生存空間,自然環境,違揹人性,也會影響和破壞天地兩道的自然規律,從而造成一些人們認為的天災人禍。

    宇宙空間,萬物生存,只有關係均衡,不破壞這種生態平衡,宇宙之間萬物相通、互容,那麼這個宇宙和諧,世界和平了,人們才能安居樂業。

  • 19 # 唐匯楊

    所謂,天道,也就是老天爺定下的自然規律!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為什麼說?:天道不可違?

    比如,春天播種,秋天才會有收穫。但是你硬要違背天道,非要在冬天播種!那就是勞命傷財。

    再說:人道!

    來到人間走回,平安,健康的過一生才是重要的!

    要想健康,平安,那就要遵循人道!所謂人道:還是:三字經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

    要想平安,健康的過一生,就要遵循人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善積德。千萬別做惡!違背了人道,必遭報應!

  • 20 # 黎師傅國學風水時代堂

    天道之首是"無"

    人道之首是"有"

    "天道"之解釋源於道德經,其首義是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人道"道德經解其首義是"有":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何解?"天道":道德經的精妙論述:《道德經》第十四章是這樣描述道的:“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意思是道這種東西你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到,摸也摸不著,雖然確實存在,但卻沒有形狀,恍恍惚惚,惚惚恍恍。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德經》5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道德經》79章)。“道”對於眾生萬物沒有絲毫的偏愛或嫌棄,無所謂仁慈不仁慈,無所謂殘暴不殘暴,可見,“道”沒有任何感情色彩,沒有人我之分,沒有自我意識,完全徹底地順任自然,遵循至高無上無所不在的自然規則。“道”對於芸芸眾生雖然一視同仁,無偏私厚薄,但只要依“道”行事,順應自然的人就能從天地那裡得到幫助。

    何解?"人道",《道德經》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譯文:自然的法則,難道不正像弓拉開了弦一樣嗎?弦位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把它抬起來一點;弦長有多餘的,就加以減少,不足的則加以補充。自然的規則,是減少有餘的,用來補充不足的。人類社會的現實法則,就不是這樣了,它是剝奪不足的,用來供奉有餘的。誰能夠把自己有餘的財物拿來供給天下不足的人?只有有“道”的人才能這樣做。

    天道不悲不憫利眾生,人道悲悲憫憫煉人生。人生頓悟入天道,天生無語酬眾生。天道隨人道,福壽旺人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陌生人撫摸你的寵物時,寵物的反應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