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嘻嘻哈哈真的好

    鬹,斝,鬲,鼎。是龍山文化的代表。大都和祭祀有關。黃河下游的山東章丘的龍山文化(前3000-前2000)是父系氏族典型的農耕文化,發展到了後期,在黃河中游,河南,陝西,山西的龍山文化已經進入了國家階段,隨著國家的發展,鼎保留了下來,鬹慢慢的不再使用

  • 2 # 三農天下185

    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中後期,有一個階段被稱為龍山文化時期,它上承彩陶文化仰韶文化,下啟青銅文化二里頭文化。龍山文化因1928年首先發現於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而得名,它是黃河中下游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在距今4000-5000年之間。

    和仰韶文化的彩陶廣泛傳播相比,龍山文化以黑陶的流行為特徵。除了山東之外,全國不少地方都有與龍山文化年代大體相當的考古學文化分別,但由於文化面貌並不相同,於是考古學中將各地的文化冠以地名區分開來了,這樣就有了山東龍山文化、中原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等稱謂。這樣來看,龍山文化就不是一種考古學文化了,他更像是代表了同一個時期不同地域的考古學文化,所以更準確來說,龍山文化應該是指龍山時代的考古學文化。

    考古學文化分類重要標誌物:陶器

    回到本文開頭,龍山文化是以黑陶的流行為特徵,其實黑陶(陶器)只是考古學上歸納考古學文化的一個標誌物,確切的說,山東龍山文化是以黑陶的廣泛使用為特徵,而放眼整個黃河中下游,龍山時代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各地的城址如雨後春筍般的湧現,這是明顯區別於仰韶時代的。龍山文化有那麼多分割槽,那麼各地的龍山文化有何不同,他們的來龍去脈是如何呢?

    中國各地考古學文化

    山東龍山文化

    山東龍山文化,又稱海岱龍山文化,是典型的龍山文化,其文化特徵是磨光黑陶的廣泛使用,製陶技藝達到了巔峰狀態,並且燒出了表面光亮如漆、薄如蛋殼的陶器。山東龍山文化是本土文化發展而來,其傳承序列清晰完整,其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續是嶽石文化。在山東半島持續了1700餘年的大汶口文化,在其晚期,演變成山東龍山文化,之後,山東龍山文化,在和二里頭文化大致相當的時期,又發展成了嶽石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嶽石文化在二里頭文化消亡後,大放異彩。

    海岱文化區文物

    中原龍山文化

    中原龍山文化,是分佈在河南黃河沿岸的龍山文化。中原文化的特徵是出現了大量的城址。中原龍山文化與山東龍山文化明顯不同的是,其上限與仰韶文化相接,下與二里頭文化相連,並沒有一刀切的界限,上下都有一個過渡或交叉。尤其是在豫西發現的仰韶文化廟底溝遺址,出現了“仰韶--中原龍山--二里頭文化”的“三疊層”,證明了文化傳承的關係。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三疊層:

    三疊層是文化傳承有序的一種標誌,其概念來源於河南安陽附近的仰韶文化後崗型別遺址的發掘,一般情況下,考古學地層,疊壓在上層的文化堆積,年代要晚於被疊壓的文化堆積,也就是說,文化層越靠上,時代越晚。這稱之為地層的“疊壓關係”。在安陽後崗,發現了著名的“後崗文化三疊層”,上層為商文化層,中間為龍山文化,下層為仰韶文化層。這次考古發現,首次為中國考古學確認了仰韶文化早於龍山文化,龍山文化早於商文化的邏輯序列。

    考古學地層示意圖

    廟底溝遺址分為兩期,一期(下層)為仰韶文化遺存,命名為仰韶文化廟底溝型別。二期(上層)遺存屬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性質的遺存,命名為廟底溝二期文化,它是承襲仰韶文化發展而來,又發展為河南龍山文化。這樣看來,河南的龍山文化,是由本土的仰韶文化(廟底溝二期)發展而來,又發展為青銅文化: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文化典型文物

    陝西龍山文化

    由於陝西地理位置的原因,陝西龍山文化與山東龍山文化關係極少。陝西龍山文化在渭水流域有少量分佈,主要是客省莊二期文化,其文化受甘肅和河南龍山文化比較多,它的直接發展去向目前尚不明確,有待透過深入工作解決。

    陝西龍山文化的另一主要區域是在陝北,這裡發現了眾多石頭壘砌的城址。陝北龍山文化來源於北方草原,並非來源於陝西本土。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陝北的龍山文化,來源於蒙古草原的老虎山文化。老虎山文化的石城聚落群和式鬲誕生後,積極向南和向東發展,促進了這些地區“方國”的形成和發展,石峁、蘆山峁等龍山文化城址,正是老虎山文化型別向陝西發展的結果。與陝西渭水流域的龍山文化結局一樣,陝北龍山文化的去向也是不甚明瞭,文化傳承序列並不完整,有待進一步考古發掘的探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已沒有醫師執業證如何開辦個體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