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陽建縣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境內有魯成公九年(前582年)建的郯子國,在今日沭城西北20公里處,仍可尋到留下的一片廢墟。前漢時東海郡的厚丘、建陵、陰平、下城、臨渣、懷文、服武等古城,皆在境內。後漢,建陵縣併入厚丘縣。至晉,陰平縣也併入厚丘縣。宋元嘉十二年,廢厚丘縣為襄賁縣,直到北周建清六年556年)改懷文縣為沭陽縣,縣名沿用至今。
沭陽縣具有如此悠久的歷史,且是古城封邑所在,自是留有較多的歷史古蹟和文化遺產。如新石器時代的臧墩和六朝墓葬,西周時的孟墩、殷墩,前漢時的厚丘、陰平方城遺址,宋朝大科學家沈括留下的治水功業與虞姬誕生地有關的虞姬溝、虞姬廟、九龍口、霸王橋等;明代抗倭將領劉綎築的營壘,清代性靈派詩人袁枚留下的袁公藤和古典雅秀的逍遙廳。其中有的經過裝飾點綴,益發異采,有的被列入國家保護文物。這些歷史文化遺存,常使沭陽人引為自豪。沭陽古為紛爭之地,近為革命老區之一。北宋時宋江義軍活動於海、沭一帶,南宋時韓世忠在此抗金。清順治年間,以榆園山為首的農民義軍,奮起反抗清庭統治。民主革命時期,老一輩革命家劉少奇、陳毅、黃克誠、張愛萍、李一氓等同志,皆在這裡領導過革命鬥爭。
沭陽夏商時屬徐州,周時屬青州,春秋末期為魯國南境,戰國時屬楚國,秦初屬薛郡,後屬郯。西漢置厚丘縣,隸屬東海郡,立陰平、建陵兩侯國。三國時立東海國,領厚丘、陰平、建陵等11縣。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併入襄賁,另置僮縣。 梁武帝天監五年,廢僮縣,置僮陽郡。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549)改僮陽郡為沭陽郡。北周建德七年(578)始定沭陽縣名。隋文帝開皇年間隸屬海州,唐高宗總章元年(668)改屬泗州,咸亨五年還屬海州,明洪武年間隸屬淮安府,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改屬海州府,民國2年屬徐海道,民國17年至37年屬東海專員公署、徐海行政公署;民國29年秋,中共淮海地委對境內區劃作了較大調整,分設泗沭縣抗日民主政府、潼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東海縣抗日民主政府、灌雲縣抗日民主政府,隸屬淮海區專員公署;1949年5月,撤銷東海、潼陽、泗沭縣,原轄區劃歸沭陽縣,宿遷部分轄區劃給沭陽,隸屬淮陰行政專員公署。1983年實行市管縣,屬淮陰市。1996年8月蘇北區劃調整,屬新設地級宿遷市。2011年屬江蘇省直管縣。
沭陽建縣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境內有魯成公九年(前582年)建的郯子國,在今日沭城西北20公里處,仍可尋到留下的一片廢墟。前漢時東海郡的厚丘、建陵、陰平、下城、臨渣、懷文、服武等古城,皆在境內。後漢,建陵縣併入厚丘縣。至晉,陰平縣也併入厚丘縣。宋元嘉十二年,廢厚丘縣為襄賁縣,直到北周建清六年556年)改懷文縣為沭陽縣,縣名沿用至今。
沭陽縣具有如此悠久的歷史,且是古城封邑所在,自是留有較多的歷史古蹟和文化遺產。如新石器時代的臧墩和六朝墓葬,西周時的孟墩、殷墩,前漢時的厚丘、陰平方城遺址,宋朝大科學家沈括留下的治水功業與虞姬誕生地有關的虞姬溝、虞姬廟、九龍口、霸王橋等;明代抗倭將領劉綎築的營壘,清代性靈派詩人袁枚留下的袁公藤和古典雅秀的逍遙廳。其中有的經過裝飾點綴,益發異采,有的被列入國家保護文物。這些歷史文化遺存,常使沭陽人引為自豪。沭陽古為紛爭之地,近為革命老區之一。北宋時宋江義軍活動於海、沭一帶,南宋時韓世忠在此抗金。清順治年間,以榆園山為首的農民義軍,奮起反抗清庭統治。民主革命時期,老一輩革命家劉少奇、陳毅、黃克誠、張愛萍、李一氓等同志,皆在這裡領導過革命鬥爭。
沭陽夏商時屬徐州,周時屬青州,春秋末期為魯國南境,戰國時屬楚國,秦初屬薛郡,後屬郯。西漢置厚丘縣,隸屬東海郡,立陰平、建陵兩侯國。三國時立東海國,領厚丘、陰平、建陵等11縣。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併入襄賁,另置僮縣。 梁武帝天監五年,廢僮縣,置僮陽郡。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549)改僮陽郡為沭陽郡。北周建德七年(578)始定沭陽縣名。隋文帝開皇年間隸屬海州,唐高宗總章元年(668)改屬泗州,咸亨五年還屬海州,明洪武年間隸屬淮安府,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改屬海州府,民國2年屬徐海道,民國17年至37年屬東海專員公署、徐海行政公署;民國29年秋,中共淮海地委對境內區劃作了較大調整,分設泗沭縣抗日民主政府、潼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東海縣抗日民主政府、灌雲縣抗日民主政府,隸屬淮海區專員公署;1949年5月,撤銷東海、潼陽、泗沭縣,原轄區劃歸沭陽縣,宿遷部分轄區劃給沭陽,隸屬淮陰行政專員公署。1983年實行市管縣,屬淮陰市。1996年8月蘇北區劃調整,屬新設地級宿遷市。2011年屬江蘇省直管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