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一剎嫣火

    “來化塔”和“文殊塔”是位於不同地方的塔。

    來化古塔即慶安寺塔,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來化鎮東,渭南大荔公路以南。該塔修建時間不詳,重修於宋,明嘉靖34年,華州大地震時塌毀,嘉靖37年,即公元1558年重建。

    來化塔又名慶安寺塔,位於渭南市臨渭區交斜鎮東堡村南,渭南—大荔(108國道)公路南側,2006年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來化塔所在來化地區,是古蓮勺縣所在地。

    自南北朝以來,關中多次遭受兵火之危,森林面積急劇減少,而大荔沙苑則急速擴大。

    加上汗白渠的廢棄,蓮勺縣為風沙蠶食,逐漸凋敝,已無設縣的意義,到隋大業並於下吉縣。

    在唐宋時,來化尚是重要市鎮。

    宋慶安寺就設在這裡。

    公路兩旁起土時常出現慶安寺遺物。

    據縣誌記載,來化塔修於北宋天禧年間,而明代塔記則說不知此塔建於何年,可能是此塔系北宋天禧年間重修,而建立許是唐末五代。

    而重修的宋塔又於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華洲大地震時塌毀,到了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該塔又按原來模式重建。

    來化塔共9層,通高約30餘米。塔基正方形,有36券形門道,方向略偏。

    下層每邊長5·8米。而門道寬3米(唐尺約7寸)長9尺,塔亦9層。

    九、九合八十一之數。 塔1層外壁有磚刻:“維大明國嘉靖34年12月12日夜,忽天震地裂,搖倒舍利寶塔壹所”底層南面闢券門,額刻“鎮風寶塔”。

    2層以上每面闢券龕或假龕,隔層真假相間,對稱配置。層間疊澀出簷。

    一二層簷下施磚雕斗拱及掛落。塔頂平磚攢尖,塔剎已毀。

    2層南壁有刻石,銘文如下:

    “大明國陝西西安府渭南縣來化裡來化鎮慶安寺重修寶塔記”

    述塔性質為:“夫上古設塔時,左有洛水,右驛柳林,於是望景觀而豎塔於此。特以壯風光,美景觀,鎮四方。”

    “以塔形而言,高則九基,聳然十丈。周圍三間,廣闊九十,其功甚詳。苾呼,予當親睹其跡,也未得其豎塔之英華也。不幸值於我皇上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三更點,地大震焉。前塔崩倒,當斯葉也,震風解靖,飛沙壓鎮,五尺之童無不驚駭。於是選入稠人之中,而得僧人楊廣恩以為選塔之綱領,更其模牒,煥然新造。嗚呼,功故不如先人。庶乎善繼先人之志,善述先人之事,壓鎮一暴風焉。每年二會,每月雙日,一十五市也。”

    來化塔刻石系1556年關中大地震的珍貴資料,國家地震局已錄用在案。該塔長期受風沙侵襲,破壞嚴重,有倒塌之虞。政府已分別於1979年、2005年維修加固,現儲存較好。

    大荔文殊塔位於縣城北大街與環城北路相交處,該塔是磚質閣樓式空心塔,六角七層,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因塑文殊菩薩像得名。

    文殊塔位於大荔縣城,北大街與環城北路相匯的十字路口,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殊新塔,原名"文殊塔",因"文殊閣"而得名。

    "文殊閣"為"同州長興萬壽禪院"的主體建築。

    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別駕楊公所建,計三層,高百餘尺,因塑文殊菩薩像得名。文殊閣因年久,早已倒塌。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在閣基建塔立碑,故命名"文殊塔"。

    塔共4層,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冬,拆上層又續增3層。

    民國戰亂,摧毀塔頂及塔身半壁。民國廿五年(1936年)抗日愛國將領,民國中央執行委員、駐軍馮欽哉倡議修建,在"長興萬壽禪院"故址,興建"方山公園",又在"文殊塔"基礎上重建文殊新塔。

    該塔系磚質閣樓式空心塔,六角七層,從第二層起,每層各開六個豎式長方形窗,底層南北各開塔門,另開四個圓窗。層簷為外疊澀五層,塔頂各角為象鼻挑角,並可懸鈴。

    內建螺形木梯和欄杆,可攀沿旋轉而上。

    1986年縣政府又增固塔基,修建鐵柵、花池、形成了街心花園。

    在周圍進行參觀,足以看出古代大荔不僅是戰略要地,對佛教的宣傳也絲毫沒有放鬆,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佛教的快速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正在準備離婚的姐妹,說一下這段時間怎麼熬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