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超級飛俠6868668

    (一)杏壇

    杏壇,指的是當年孔子講學的地方,後來,凡教書育人之處,皆稱“杏壇”。杏壇,典出《莊子·雜篇·漁父第三十一》,它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孔廟的大成殿前,因種植杏樹而得名。

    (二)杏林

    “杏壇”是孔子講學的地方,而“杏林”則是中醫學界的代稱,典出《神仙傳》。話說三國時期著名的醫生董奉,有一次偶遇一位神仙,神仙教會了董奉“懸壺濟世”之功,於是,董奉就開始行醫。不過,董奉行醫卻有個與常人不同之處,那就是,他治病救人從來不收錢,而是病人在他家的後山上,種上五棵杏樹,就這樣,幾年之後,杏樹已達萬棵以上,成為了一片地地道道的“杏林”了。

    (三)梨園

    梨園,是戲班的別稱,那麼,它又是怎麼和唱戲的戲班扯上關係了呢?《新唐書·禮樂志》中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唐明皇),雖貴為太子,可他卻深諳音律,酷愛戲曲,而且,李隆基還親自牽頭,挑選一些人學習音律戲曲,而那些學習的地方是在梨園(皇家園林)之內,故而後世就將戲班,稱作“梨園”了。

    (四)推敲

    推敲,意思是反覆考慮、思索,典出何光遠的《鑑戒錄·賈忤旨》,說的是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有一次偶得了一句“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可是,他卻陷入了兩難的選擇之中,因為他實在是不知道“僧推月下門”一句中,到底是該用“推”,還是“敲”。後來,他正好碰到了韓愈,當韓愈瞭解之後,就建議賈島選用“敲”字,這也就有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了。

    (五)問鼎

    問鼎,指的是意圖篡奪王位,或者覬覦某個重要位置,後來也引申為“爭奪第一”的意思,典出《左傳·宣公三年》。話說楚莊王為了炫耀自己的實力,就舉行了一場盛大的閱兵儀式,而剛剛繼位不久的周天子定王,就感到非常恐慌,於是周定王就派人前去慰勞楚軍(事實上顯然是為了打探訊息)。楚莊王看到周定王派來的人,竟迫不及待地去詢問周鼎大小輕重的事情,鼎,代表的可是國家政權,所以,楚莊王“問鼎”之事,其野心昭然若揭。

    (六)染指

    染指,原義是品嚐食果,後來比喻一個人插手某事,並從中獲得不正當的利益,典出《左傳·宣公四年》。話說有一天,子家和子公去朝見鄭靈公,當快要進門的時候,子公卻發現自己的食指竟不自主地動了幾下,於是子公就很得意地說:“以往發生這種情況,都是會有美食可吃的”,果然,鄭靈公正擺好了一桌酒席等著他們呢。

    (七)掛冠

    掛冠,典出《後漢書·逸民列傳·逢萌傳》,說的是王莽篡漢之後,屢次更改幣制、管制、官名等,而且還不斷地挑起對匈奴及西南各族的戰爭,所以也就導致賦役繁重,爛政暴行,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看到政治如此黑暗,逢萌早已對王莽政權感到不滿,再加上逢萌的兒子曾被王莽處死,於是,逢萌就乾脆脫去官服,解下官帽並掛在城門之上,攜家眷歸隱去了。後來,“掛冠”也就成為了“辭官歸隱”的代稱了。

    (八)盜泉

    盜泉,典出《屍子》,說的是春秋時期,有一年天氣大旱,莊稼顆粒無收,但官府卻變本加厲,增加稅收,於是,一個名叫劉夏子的莊稼漢,就帶領著廣大饑民揭竿而起了。於是朝廷邀請德高望重的孔子前去招安,然而劉夏子等人不為所動,沒辦法,孔子只好帶著弟子下山去了。

    走到半路,大家感到口渴得厲害,而就在此時,大家看到了一眼泉水,孔門弟子不禁喜出望外,急忙前去取水,然而,正當大家喝得痛快的時候,孔子卻發現了泉水旁邊的石碑上,題寫著“盜泉”二字,於是,孔子十分生氣,立刻喝令弟子不要再喝,而孔子本人,竟一滴也沒有喝。後來,人們就用“志士不飲盜泉之水”,來形容那些清廉不阿、浩然正氣的人

    (九)結纓

    結纓,意為視死如歸、捨生取義,典出《左傳·哀公五年》,說的是子路曾是衛國大夫孔悝的大管家,後來孔悝作亂,但子路卻誓死不從,所以,子路就受到石乞、盂黶等人的戈擊,當子路的帽帶子被割斷的時候,子路卻說:“大丈夫即便死了,冠帽也不能丟”,於是,子路把帽帶繫好,從容就義。所謂“纓”,指的就是“系帽的帶子”。

    (十)矛盾

    矛盾,典出《韓非子》,其實,關於“矛盾”這個典故,我們很早就學到過它,對了,就是那篇《自相矛盾》的課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則何如?”那個同時售賣矛和盾的人,就無言以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我們怎麼樣才能擁有一個幸福的生活?每天忙碌的意義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