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說,肝風內動的確可能與震顫有關,不過,震顫的因由並不僅僅只這一個因素。
震顫常見陰虛風動型和血虛風動型,一般陰虛風動多是肝風,因此要滋肝補腎,潛陽熄風。
當然,其實中醫震顫並不僅只有以上兩類。常見的分型有:
1、肝腎陰虧
也就是最常見的、題目提到的肝風。症見軀幹僵硬,抖動不已,伴有頭痛頭昏,耳鳴目糊,五心煩熱,口乾舌燥,腰部痠軟,失眠多夢,大便乾結,舌紅少苔。
肝主藏血,腎主藏精,血虛精虧之時,加之攝生不慎,或疾病所傷,致肝腎陰虛,筋脈失養,不能制約肝陽,而肝風內動造成顫動振掉或拘急強直。
2、氣血兩虛
症見肢體震顫,面色蒼白,全身乏力,動作困難,自汗怕冷,少氣懶言,胃納減少,便溏浮腫,舌質淡紅。
因勞倦過度,飲食失節,或思慮內傷,心脾俱損,以致氣血不足,不能榮於四末,筋脈失於濡養,而致震顫之疾。
3、氣滯血瘀
症見四肢或頭部、下頜呈固定式的抖動,屈伸不利,軀幹或肢體有固定不移的疼痛或麻木,面色黯黑,舌質暗紫或有瘀斑。
情志內鬱,或痰溼,氣滯不暢,鼓動不能,血行緩慢而瘀阻脈道,致筋脈失濡而手足顫動,動作減少,屈伸不利。
4、痰熱動風
症見形體稍胖,神呆懶動,胸脘痞問,口乾,頭暈,咯痰色黃,項背強急或肢體振顫,舌紅,苔黃膩
五志過極,木火太甚,風火相煽,痰熱互阻,寇伐脾土,脾主四肢,故見四肢顫動;若風火盛而脾虛,則津液不行,痰溼停聚,風痰邪熱阻滯經絡,發為顫證。
不過,中醫論治顫證並非死板的,而是靈活的。由於現實中患者常同時出現多個證型的症狀和特徵,且能互相交錯或轉化,再加上個例病症可無典型症狀,因此這些分型也只是相對而言。
臨床上,顫證多由肝腎虧虛並氣血不足所致。一般說來,患者腎陰自虧,水不涵木,肝陽易亢,肌肉筋脈失於儒養,遂致肌肉強直不用,筋脈拘急強直;陽亢者易化肝風,則導致肢體末端震顫不已;或中年之後,氣血不足,氣血精微不得敷布全身,營養肌肉筋脈,則有震顫,肌肉強直。
所以,大多數情況下,論治顫證不拘於肝風,而更注重調養整體氣血,補虛熄風。
嚴格來說,肝風內動的確可能與震顫有關,不過,震顫的因由並不僅僅只這一個因素。
震顫常見陰虛風動型和血虛風動型,一般陰虛風動多是肝風,因此要滋肝補腎,潛陽熄風。
當然,其實中醫震顫並不僅只有以上兩類。常見的分型有:
1、肝腎陰虧
也就是最常見的、題目提到的肝風。症見軀幹僵硬,抖動不已,伴有頭痛頭昏,耳鳴目糊,五心煩熱,口乾舌燥,腰部痠軟,失眠多夢,大便乾結,舌紅少苔。
肝主藏血,腎主藏精,血虛精虧之時,加之攝生不慎,或疾病所傷,致肝腎陰虛,筋脈失養,不能制約肝陽,而肝風內動造成顫動振掉或拘急強直。
2、氣血兩虛
症見肢體震顫,面色蒼白,全身乏力,動作困難,自汗怕冷,少氣懶言,胃納減少,便溏浮腫,舌質淡紅。
因勞倦過度,飲食失節,或思慮內傷,心脾俱損,以致氣血不足,不能榮於四末,筋脈失於濡養,而致震顫之疾。
3、氣滯血瘀
症見四肢或頭部、下頜呈固定式的抖動,屈伸不利,軀幹或肢體有固定不移的疼痛或麻木,面色黯黑,舌質暗紫或有瘀斑。
情志內鬱,或痰溼,氣滯不暢,鼓動不能,血行緩慢而瘀阻脈道,致筋脈失濡而手足顫動,動作減少,屈伸不利。
4、痰熱動風
症見形體稍胖,神呆懶動,胸脘痞問,口乾,頭暈,咯痰色黃,項背強急或肢體振顫,舌紅,苔黃膩
五志過極,木火太甚,風火相煽,痰熱互阻,寇伐脾土,脾主四肢,故見四肢顫動;若風火盛而脾虛,則津液不行,痰溼停聚,風痰邪熱阻滯經絡,發為顫證。
不過,中醫論治顫證並非死板的,而是靈活的。由於現實中患者常同時出現多個證型的症狀和特徵,且能互相交錯或轉化,再加上個例病症可無典型症狀,因此這些分型也只是相對而言。
臨床上,顫證多由肝腎虧虛並氣血不足所致。一般說來,患者腎陰自虧,水不涵木,肝陽易亢,肌肉筋脈失於儒養,遂致肌肉強直不用,筋脈拘急強直;陽亢者易化肝風,則導致肢體末端震顫不已;或中年之後,氣血不足,氣血精微不得敷布全身,營養肌肉筋脈,則有震顫,肌肉強直。
所以,大多數情況下,論治顫證不拘於肝風,而更注重調養整體氣血,補虛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