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428763115896

    清明也是中國傳統節日,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那麼,清明節祭祖掃墓的有什麼意義嗎?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其實,清明節有好幾重意義,當然最主要的是關於生命的意義。

    宗祠,供奉先人的地方,是我們一提起就心懷歸依的朝聖地。

    它是什麼模樣?

    在我們的腦海裡,它或許是古舊森嚴的故居祖屋,或許是一塊塊靜默肅穆的漆木牌位。表象之下,它更承載著家族最厚重的歷史文化和刻骨銘心的滄桑歲月,靜默地訴說家族的更替興衰,無聲地注視著子孫後代的人間幕劇。

    它是我們生命的起源,是我們靈魂的歸宿,給予我們最無條件的庇廕。

    人自出生起就一直在生命的路上,一個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不知道自己到底從何而來,又怎麼知道要到哪裡呢?

    這一生,走進芸芸人群,如果沒有來處,不確定有什麼人和事值得牽掛,懷疑是否會被什麼人和事惦念,世界熱鬧卻煢煢一身,像漂泊在無邊無際死寂孤獨的真空裡,連呼吸都荒涼。可怕嗎?當然可怕!

    幸好,我們還有宗祠,讓我們知道,我們的生命從哪裡承延,我們能透過它的神聖和溫情,在茫茫人海中,體察與體內汩動血脈相感應的骨肉緣分,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界限的牽連。

    這種緣分和牽連能讓我們在孤清的時候澤被溫暖;在迷茫的時候仍能堅定信念;在困頓的時候依然心存希望;在膽怯的時候還可以積攢勇氣;哪怕焦恐沉淪最終也能坦然釋懷,重歸安寧。

    歲月無聲浩邈,生命迎來送往,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無常的命運。人的天性讓我們渴望一處安放身心的歸宿,以應對無法捉摸的際遇。

    於是,觸碰宗祠斑駁的年月,理解它的包容和強韌,就成了每個家族子孫靈魂最深處的需求。

    清明節是緬懷已逝生命,激發現有生命,紀念自己身邊的,自己親近的已逝的親人,感謝先人賜予我們生命的一個節日。如何透過我們現有的生命延續過去的生命,用過去的生命激發今天的生命?緬懷的意義不單純是對親人的思念,更該成為一種民族的風俗,成為一個種族的繁衍儀式。我們對自己親人每年一次的掃墓就是一個典禮,是敬祖報本觀念的延續。有專家曾提議,應該把這個典禮擴大開來,就是在每年的清明節對那些為國捐軀,為中華民族付出生命的人進行祭奠。其實這樣的活動我們小的時候是年年都搞的,現在這樣的活動在少年當中少多了。所以有專家建議中國應該有一個“國典”,每年的清明節在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前舉行祭奠先烈的儀式。從先烈到先賢,先賢不僅是拋頭顱、灑熱血的人,我們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傑出人物,都是值得我們紀念的。家鄉的賢人是家鄉歷史的靈魂,也是家鄉山川的靈魂,他們在家鄉都留下了足跡,大家可以到他們的故居、墓園、紀念碑去祭奠,這將是最貼近百姓的鄉土教育。

    其次,清明節還是“生機的節日”,迎接大自然的生機,擴大大自然的生機。大自然到了清明節的時候是生機勃發的。植樹就是古人擴大自然的生機,古代有“插柳留春”的習俗;踏青則是珍惜自然的生機,到自然中去,擁抱大自然、親近大自然,蹴鞠、盪鞦韆、拔河等等,以此來迎接大自然生機的到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並繼竿有什麼優點和缺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