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為河南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在原始社會末期,它是夏部族活動的中心區域,又是中國從原始社會走向奴隸制社會,形成國家概念的第一座首都。作為夏朝都城和春秋戰國時期南韓的都城陽翟,並作為潁川郡治所,有著豐富的歷史人文遺存。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餘處。
境內各類古建築群26處,官宦墓葬300餘處,帝王陵墓7處,大型寺廟宮觀8座,小型古蹟景點763處,其中大禹遺蹟、夏文化遺址,全國儲存最完整的藥商會館--懷幫會館、秦相呂不韋故里、南北朝時期後晉褚太后故里、畫聖吳道子故里、鈞臺鈞官窯遺址、後漢皇帝劉知遠墓等在全國均屬獨一無二。黃帝遺蹟、逍遙觀、東嶺關、周定王陵、妃子墓等也是屈指可數的文化遺蹟。 同時擁有河南僅有的兩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
據《史記·夏本紀》載:禹在此受封為夏伯,夏者:帝禹封國號也。《郡國志》潁川郡條下載:陽翟禹所都。蓋由禹始封於此為夏伯,禹的兒子啟又於此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並大饗諸侯於鈞臺,舉行開國典禮。帝相失國後,少康中興,也由夏眾滅浞,奉少康歸於夏邑,諸侯始聞之,立為天子,而都於此。故在史籍中,早期多稱禹州為夏邑。
禹州在春秋時,為鄭之別都櫟邑。戰國初,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韓景侯虔在禹建都。史籍上自此稱禹為陽翟。韓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韓滅掉鄭,遂遷都新鄭。五年之後,在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韓復遷都陽翟。
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使內史騰滅韓,虜韓王安,以其地置潁川郡,郡治首府設在陽翟。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項梁立韓公子成為韓王,仍置都於陽翟。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劉邦立故韓王信為韓王,置都陽翟。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徙韓王信於太原,復以南韓之地為潁川郡,郡治首府設在陽翟,領縣二十(陽翟、昆陽、潁陽、定陵、長社、新汲、襄城、郾城、郟縣、舞陽、潁陽、高、許昌、鄢陵、臨潁、父城、成安、周承休、陽城、綸城)。
新莽時期,王莽復古改制,在天鳳年間(公元9——14年),將潁川改為左隊郡。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左隊郡為潁川郡,治所仍置陽翟,領縣十八。
西晉時罷郡設陽翟縣。東晉十六國時,陽翟曾先後屬前後趙、前後秦及前後燕。南北朝時期屬魏。在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分陽翟、陽城部分地區,在陽翟境內的“少康城”設縣,稱康城縣,該縣劃歸陽城郡領屬。在東魏孝靜帝興和元年(539年),又劃陽翟東部部分地區,在黃臺村設縣,並於陽翟,設定陽翟郡,領陽翟、黃臺二縣。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撤銷陽翟郡治。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黃臺縣撤銷。至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康城縣也被廢掉,恢復了原陽翟縣的轄區。
唐以後地方建制不再設郡,但陽翟縣名一直被沿用。在金代偽齊劉豫統治時期,在陽翟縣設潁川軍。
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改軍為州,稱潁順州。陽翟縣仍為其附郭。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州有古“鈞臺”遺蹟,改潁順州為鈞州。轄陽翟、新鄭二縣和一個郭店鎮。
元順帝至正元年(1341年),鈞州改領陽翟、新鄭、密縣3縣。明洪武初年,撤銷陽翟縣制併入鈞州州治(沿用1700餘年的陽翟縣名,至此告終),仍轄密縣、新鄭二縣。
明神宗萬曆三年(1575年),為避神宗朱翊鈞名諱,改鈞州為禹州。闖王李自成曾一度將禹州改為均平府。
清初沿襲明制,清初仍改為禹州,屬開封府,至雍正二年(1724)升禹州為直隸州,十二年降為散州,乾隆六年(1741)復隸屬開封府。
民國改為禹縣。
1988年,禹縣改為禹州市。
禹州市為河南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在原始社會末期,它是夏部族活動的中心區域,又是中國從原始社會走向奴隸制社會,形成國家概念的第一座首都。作為夏朝都城和春秋戰國時期南韓的都城陽翟,並作為潁川郡治所,有著豐富的歷史人文遺存。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餘處。
境內各類古建築群26處,官宦墓葬300餘處,帝王陵墓7處,大型寺廟宮觀8座,小型古蹟景點763處,其中大禹遺蹟、夏文化遺址,全國儲存最完整的藥商會館--懷幫會館、秦相呂不韋故里、南北朝時期後晉褚太后故里、畫聖吳道子故里、鈞臺鈞官窯遺址、後漢皇帝劉知遠墓等在全國均屬獨一無二。黃帝遺蹟、逍遙觀、東嶺關、周定王陵、妃子墓等也是屈指可數的文化遺蹟。 同時擁有河南僅有的兩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
據《史記·夏本紀》載:禹在此受封為夏伯,夏者:帝禹封國號也。《郡國志》潁川郡條下載:陽翟禹所都。蓋由禹始封於此為夏伯,禹的兒子啟又於此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並大饗諸侯於鈞臺,舉行開國典禮。帝相失國後,少康中興,也由夏眾滅浞,奉少康歸於夏邑,諸侯始聞之,立為天子,而都於此。故在史籍中,早期多稱禹州為夏邑。
禹州在春秋時,為鄭之別都櫟邑。戰國初,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韓景侯虔在禹建都。史籍上自此稱禹為陽翟。韓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韓滅掉鄭,遂遷都新鄭。五年之後,在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韓復遷都陽翟。
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使內史騰滅韓,虜韓王安,以其地置潁川郡,郡治首府設在陽翟。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項梁立韓公子成為韓王,仍置都於陽翟。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劉邦立故韓王信為韓王,置都陽翟。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徙韓王信於太原,復以南韓之地為潁川郡,郡治首府設在陽翟,領縣二十(陽翟、昆陽、潁陽、定陵、長社、新汲、襄城、郾城、郟縣、舞陽、潁陽、高、許昌、鄢陵、臨潁、父城、成安、周承休、陽城、綸城)。
新莽時期,王莽復古改制,在天鳳年間(公元9——14年),將潁川改為左隊郡。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左隊郡為潁川郡,治所仍置陽翟,領縣十八。
西晉時罷郡設陽翟縣。東晉十六國時,陽翟曾先後屬前後趙、前後秦及前後燕。南北朝時期屬魏。在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分陽翟、陽城部分地區,在陽翟境內的“少康城”設縣,稱康城縣,該縣劃歸陽城郡領屬。在東魏孝靜帝興和元年(539年),又劃陽翟東部部分地區,在黃臺村設縣,並於陽翟,設定陽翟郡,領陽翟、黃臺二縣。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撤銷陽翟郡治。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黃臺縣撤銷。至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康城縣也被廢掉,恢復了原陽翟縣的轄區。
唐以後地方建制不再設郡,但陽翟縣名一直被沿用。在金代偽齊劉豫統治時期,在陽翟縣設潁川軍。
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改軍為州,稱潁順州。陽翟縣仍為其附郭。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州有古“鈞臺”遺蹟,改潁順州為鈞州。轄陽翟、新鄭二縣和一個郭店鎮。
元順帝至正元年(1341年),鈞州改領陽翟、新鄭、密縣3縣。明洪武初年,撤銷陽翟縣制併入鈞州州治(沿用1700餘年的陽翟縣名,至此告終),仍轄密縣、新鄭二縣。
明神宗萬曆三年(1575年),為避神宗朱翊鈞名諱,改鈞州為禹州。闖王李自成曾一度將禹州改為均平府。
清初沿襲明制,清初仍改為禹州,屬開封府,至雍正二年(1724)升禹州為直隸州,十二年降為散州,乾隆六年(1741)復隸屬開封府。
民國改為禹縣。
1988年,禹縣改為禹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