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多元一體民族實體,其龐大的體量,廣泛的空間分佈,文化上悠久的時間孕育,無不給人震撼和感動,其形成過程又是怎麼樣呢?經歷了哪些標誌性步驟?
可以說,從遠古時期到步入文明,中華民族的形成,大體經歷了四個比較清晰的步驟:
第一,華夏族團出現於3000年前,但多元文化區域的形成距今已有8000年
華夏族團的形成,距離現在也不算太久遠,大約3000多年。但是我們一般說中華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是因為在華夏作為一個族團出現之前,中華大地上已經廣泛分佈著各種大小不同的群體集團,最後又逐漸形成了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兩個重要的文化區,這些文化區距今已經有8000年到4000年的歷史了。
從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這4000年的時間裡,是多元一體的文化交融和彙集的一個漫長過程,也是一個起點。多元論和本土說已經被證實是比較可信的民族起源的說法,因為中華大地已經發現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有7000處之多。如此看來,一元論自然站不住腳,而與民族起源之本土說對應的外來說,也是不足為信的。
從多元到一體,在距今3000多年時,華夏族群開始形成,這便是漢族的前身。可見華夏族團的形成是經歷4,5千年時間的文化交融匯集,逐步形成於黃河中下游及長江下游區域的一個實體。
第二,漢族的形成:名稱是怎麼來的?
上面提到,華夏族團是漢族的前身,所謂漢族或者漢人,是本族與外族接觸中,別人先這麼叫,之後自己才這麼叫的一個名稱,是他稱轉為自稱的過程。也就是說,漢作為一個族名,是漢代中原的人,在和其他外族接觸交融的時候,逐漸產生的一個名稱。華夏族從形成,然後又經過近2000多年的發展孕育,才形成漢族這個具體的實體。
也就是說,漢族作為華夏族團成熟發展的成果,成為多元一體格局的凝聚核心,其形成雖歷時很長,但漢族這個名稱不早於漢代,而漢人成為族稱,則更晚一些,起於南北朝初期。
我們常說的夏商周三代,其實就是漢族前身華夏從多元逐步形成一體的一個歷史程序,華夏文化也是由各區域不同文化匯聚而成。
第三,中原地區的統一,結束了500多年的分裂混戰
中原地區的統一主要指秦始皇對於戰國時代混戰割據局面的統一。500年的分裂混戰,到了此時,統一的格局成了歷史的主流,中原的統一主要範圍就是黃河及長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區,以農業為主。
之後秦始皇做了很多足以影響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大事,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設立郡縣制。車同軌有個前提條件,就是春秋戰國時代各國修了很多路,用於戰事或發展貿易,車同軌後,融通就更方便,和度量衡一起,這些標準化舉措,都成為影響經濟統一的關鍵策略。
書同文等於把資訊傳遞領域統一起來,交流無障礙,政令一出,全國皆知,管理質量和效率就大大提升。郡縣制加強了統治階層權力,影響了之後幾千年的歷史。無論哪一項舉措,都指向同一個方向:標準化、制度化、統一化、高效化。
第四,中原與北方遊牧區,南北兩個統一體的匯合,多元一體格局不斷演化發展
秦的統一隻是中原地區,除此之外呢?還有另一個不得不說的實體:北方遊牧區。此時的遊牧區域,也在經歷一個由分散到集中,由分到合的過程,最後匈奴人統一了這個區域。
我們都知道長城,長城一般被看成遊牧民族與中原民族的地理界線,象徵著一種對峙和並立,事實上在對峙的表面之下,經常性的交流和彼此依存,互通有無的貿易等也是真實存在的更為重要的一面。
遊牧民族不會是除了肉蛋之外,對其他東西充耳不聞,絲毫不需要,這是不可能的。糧食,紡織品,金屬工具,茶酒等,還得依靠中原農業文明的提供。渠道有兩個,一是中原的饋贈與互市,二是民間貿易。有句話叫做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親近了,國也就自然而然地相交了。
貿易不是一方需要另一方,是彼此需要,後來人們說的“馬絹互市”和“茶馬貿易”都是指這種情況,交往密切了,文化與社交,也就融通了。至漢武帝時,直接向西擴張,設郡移民,向甘肅西部遷入近30萬漢人,那時的甘肅還是偏遠的西域之地。
之後發生的中原地區民族融合,北方民族與漢族的深入交融,都進一步充實了彼此,一個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就此形成並繼續不斷向前發展著。
中華民族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多元一體民族實體,其龐大的體量,廣泛的空間分佈,文化上悠久的時間孕育,無不給人震撼和感動,其形成過程又是怎麼樣呢?經歷了哪些標誌性步驟?
可以說,從遠古時期到步入文明,中華民族的形成,大體經歷了四個比較清晰的步驟:
第一,華夏族團出現於3000年前,但多元文化區域的形成距今已有8000年
華夏族團的形成,距離現在也不算太久遠,大約3000多年。但是我們一般說中華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是因為在華夏作為一個族團出現之前,中華大地上已經廣泛分佈著各種大小不同的群體集團,最後又逐漸形成了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兩個重要的文化區,這些文化區距今已經有8000年到4000年的歷史了。
從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這4000年的時間裡,是多元一體的文化交融和彙集的一個漫長過程,也是一個起點。多元論和本土說已經被證實是比較可信的民族起源的說法,因為中華大地已經發現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有7000處之多。如此看來,一元論自然站不住腳,而與民族起源之本土說對應的外來說,也是不足為信的。
從多元到一體,在距今3000多年時,華夏族群開始形成,這便是漢族的前身。可見華夏族團的形成是經歷4,5千年時間的文化交融匯集,逐步形成於黃河中下游及長江下游區域的一個實體。
第二,漢族的形成:名稱是怎麼來的?
上面提到,華夏族團是漢族的前身,所謂漢族或者漢人,是本族與外族接觸中,別人先這麼叫,之後自己才這麼叫的一個名稱,是他稱轉為自稱的過程。也就是說,漢作為一個族名,是漢代中原的人,在和其他外族接觸交融的時候,逐漸產生的一個名稱。華夏族從形成,然後又經過近2000多年的發展孕育,才形成漢族這個具體的實體。
也就是說,漢族作為華夏族團成熟發展的成果,成為多元一體格局的凝聚核心,其形成雖歷時很長,但漢族這個名稱不早於漢代,而漢人成為族稱,則更晚一些,起於南北朝初期。
我們常說的夏商周三代,其實就是漢族前身華夏從多元逐步形成一體的一個歷史程序,華夏文化也是由各區域不同文化匯聚而成。
第三,中原地區的統一,結束了500多年的分裂混戰
中原地區的統一主要指秦始皇對於戰國時代混戰割據局面的統一。500年的分裂混戰,到了此時,統一的格局成了歷史的主流,中原的統一主要範圍就是黃河及長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區,以農業為主。
之後秦始皇做了很多足以影響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大事,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設立郡縣制。車同軌有個前提條件,就是春秋戰國時代各國修了很多路,用於戰事或發展貿易,車同軌後,融通就更方便,和度量衡一起,這些標準化舉措,都成為影響經濟統一的關鍵策略。
書同文等於把資訊傳遞領域統一起來,交流無障礙,政令一出,全國皆知,管理質量和效率就大大提升。郡縣制加強了統治階層權力,影響了之後幾千年的歷史。無論哪一項舉措,都指向同一個方向:標準化、制度化、統一化、高效化。
第四,中原與北方遊牧區,南北兩個統一體的匯合,多元一體格局不斷演化發展
秦的統一隻是中原地區,除此之外呢?還有另一個不得不說的實體:北方遊牧區。此時的遊牧區域,也在經歷一個由分散到集中,由分到合的過程,最後匈奴人統一了這個區域。
我們都知道長城,長城一般被看成遊牧民族與中原民族的地理界線,象徵著一種對峙和並立,事實上在對峙的表面之下,經常性的交流和彼此依存,互通有無的貿易等也是真實存在的更為重要的一面。
遊牧民族不會是除了肉蛋之外,對其他東西充耳不聞,絲毫不需要,這是不可能的。糧食,紡織品,金屬工具,茶酒等,還得依靠中原農業文明的提供。渠道有兩個,一是中原的饋贈與互市,二是民間貿易。有句話叫做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親近了,國也就自然而然地相交了。
貿易不是一方需要另一方,是彼此需要,後來人們說的“馬絹互市”和“茶馬貿易”都是指這種情況,交往密切了,文化與社交,也就融通了。至漢武帝時,直接向西擴張,設郡移民,向甘肅西部遷入近30萬漢人,那時的甘肅還是偏遠的西域之地。
之後發生的中原地區民族融合,北方民族與漢族的深入交融,都進一步充實了彼此,一個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就此形成並繼續不斷向前發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