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飛叨
-
2 # 史觀菌
朱元璋登基做皇帝的10年後,封劉繼祖為義惠侯,這是作為對此人的回報。公元1378年朱元璋頒佈詔書,封劉繼祖為義惠侯,他妻子封為“夫人”,而此封賞也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
公元1343年,朱元璋的家鄉發生了嚴重的旱災,而在古代,每逢旱災就會有蝗災,蝗災過後往往還伴隨著瘟疫,這些災難加在一起給朱家最為致命的打擊,15天左右的時間,朱元璋的父親朱世珍以及他的老婆、大哥相繼過世。
朱元璋去找了地主劉德,劉德是個摳門的地主,別看他有錢有地,可一點善心都沒有,朱元璋不僅沒有討到土地,還被臭罵了一頓!劉德自私自利,剝削農民,真是古代地主的縮影!
最後,同鄉劉繼組看不下去,給了他一塊土地,於是,他和二哥找了幾件破衣服,用草蓆裹了父母草草的安葬。
劉繼祖僅僅只是朱元璋的同鄉,一點的親戚關係都沒有,他也不知道日後朱元璋會當皇帝,劉繼祖的舉動是出於同情與善心!
從一個放牛娃逆襲成為至高無上的皇帝,做了皇帝后的朱元璋論功行賞,而這些封賞的人中就有劉繼祖!
洪武十一年,誥封劉繼祖為義惠侯,其詞略雲:朕微時罹親喪,難於宅兆,爾發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見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贈以侯,並贈其妻婁氏為侯夫人。《萬曆野獲編 》補遺卷一公元1378年,朱元璋下詔封劉繼祖為義惠侯,他的妻子也被封為夫人,在古代禮儀制度嚴格,在明代並不是所有人的老婆都可以稱為“夫人”,是有嚴格的等級制度。
劉繼祖被封后,他的後人因此也富貴萬世,蒙蔭子孫,直到明朝滅亡。而我們也能從從這些封賞中看出見朱元璋對他們家的恩情。
-
3 # 客者
朱元璋小時候,家中無地無產,一家都是給地主劉德打工的,而朱文章就是一個放牛小孩。這種人在當時也是屬於最為貧困的人,他們都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即使他們一家穿不暖吃不飽,但也過得自在。但災難卻還降臨了在他們身上,有一年天災本就收粒無顆的時候,又封蒙古人加稅,家中聚會的糧食被搶走。生活本就困苦的他們,現在更是雪上加霜,天災人禍彙集到了朱元璋一家,將朱元璋的父母逼到了絕境,最後吊死在房樑之上。
劉德就是個有權無德的人,他看不起最底層的人們,對於像朱元璋一家這樣的人來說,劉德更是看不起,但也是為自家打工,所以對他們一家沒理會過。
父母的死,對於少年時期的朱元璋來說,就如同天塌了一樣。但人死不能復生,朱元璋必須面對這個現實,我眼前的眉頭之急就是安葬自己的父母。可是朱元璋根本沒有這個錢給父母安葬,所以他就去找地主劉德想讓其為自己的父母安葬,因為只有地主家才有地給這個自己的父母安葬。但誰知道,自己的父母給劉德打了一輩子的工,而到臨終的時候,卻連安葬了一塊土地都沒有,劉德拒絕為朱元璋父母安葬並把他趕了出去。
走投無路的朱元璋陷入了無限的悲痛之中,這時如果哥哥劉繼祖就出現了在朱元璋眼前眼前。劉繼祖跟朱元璋說,我們家可能缺東缺西,但絕不缺土地。你父母給我們打了一輩子的工,安葬他們也是應該的。
劉繼祖給了朱元璋一塊土地,讓他安葬他的雙親,朱元璋在劉繼祖身上感覺到了一絲溫暖。安葬雙親之後,他發誓日後若是發達定要報答劉繼祖的恩德。他離開了地主家,迫於生活的無奈他出家當了和尚。
命運無常,誰知當時的一個童工將成為了萬人之上的開國皇帝。
當了皇帝之後朱元璋,想起來要好好報答劉繼祖這個人,他榮歸故里準備報答劉繼祖的恩情,但命運是反覆無常的。他回到故鄉之後,卻聽聞劉繼祖已去世多年,朱元璋悲痛的一個會兒,後追封劉繼祖為候,讓其子孫來世襲他的侯爵。
劉德聽聞朱元璋歸來後,連滾帶爬的爬到了朱元璋面前賠禮磕頭道歉,朱元璋本對他恨之入骨,但他也是劉繼祖的親人。朱元璋並沒有懲罰劉德,並且還免了他10年的稅。
-
4 # 歷史小跟班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一飲一啄自有天數,恐怕劉繼祖怎麼也不會想到,他當初出於好心的一點點付出,給自己的子孫帶來了數之不盡的榮華富貴。
朱元璋小時候是個命苦的孩子,家無恆產,一家人父母給地主劉德種地,小的就給地主放牛。
元朝無道,在民間橫徵暴斂,像老朱家這樣的幾乎都是活不下去了。有一年天災,本就是青黃不接的時候,蒙古人又來加稅,家中僅有的口糧就被搶走了。
天災加上人禍,將朱元璋的父母逼到了絕境。當朱元璋放牛回家的時候,發現父母竟然已經吊死在房樑之上,他成了孤兒!
朱元璋父母留給他的只有十三顆糧食和一件算不上房子的茅草屋。在埋葬父母的時候,朱元璋煩了難。
棺材就不要想了,有一床爛席子就不錯了。關鍵是鄉間的土地都是大地主劉德家的,像朱家這樣的根本就是無立錐之地,他想不到能把父母埋在哪裡。
於是朱元璋去求劉德賞一塊地來安葬他的父母,但地主劉德哪裡願意,毫不留情的拒絕了他。
就在朱元璋絕望的時候,劉德的族兄劉繼祖從這經過。在聽了朱元璋的遭遇後,動了惻隱之心,給了朱元璋一塊地讓他安葬了父母。
朱元璋在安葬父母后為了生存便出去當了和尚,再回來的時候他已經是皇帝。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一向殘暴的朱元璋居然沒有找劉德的麻煩,反而以德報怨,賞賜給了劉德30頃地,還免稅10年。
至於給了朱元璋一塊地的劉繼祖,運氣就更好了。雖然這時候他已經死了,但朱元璋還是直接送給他一個義惠候,惠及子孫,與大明同休。
-
5 # 一盤拉條子
但是更不幸的是,朱元璋還年幼的時候就父母雙亡,對於一家自己沒有土地的人來說,這可是一個大問題,畢竟中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自己家裡沒有土地,那父母埋哪裡呢?
根據民間故事,朱元璋父母去世之後,朱元璋首先找到了自己家的地主劉德,畢竟自己全家一直在給劉德打工,想他念在以往的情面上,也會給自己的父母一塊安息之地。
正當朱元璋走投無路的時候,有一個叫劉繼祖的人,看他實在可憐,於是就給了他一塊土地,用來安葬父母。
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曾經的放牛娃朱元璋當上了皇帝。
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曾經多次回到自己的故鄉鳳陽,在他的行程中還專門有一條任務,那就是報恩。
在朱元璋返回老家鳳陽的時候,給過他大恩德的劉繼祖,已經去世了。
“陵旁居民汪文、劉英於上有舊,召至慰撫之。遂令招致鄰黨二十家以守陵墓,命有司復其家。”
這裡提到的劉英就是劉繼祖的兒子。劉繼祖曾贈“龍窩一區”,使朱元璋父母死後有了安息之地。
朱元璋“乃賜英、文等綺帛米粟,曰:此以報夙昔相念之德也。”
又召集孤莊村除汪文、劉英外的 20 多家人,讓他們守護朱元璋的祖墳,並免除他們的賦稅。
-
6 # 畫素說
朱元璋應該是歷史長河中被黑的最慘的皇帝,給人的印象便是其喜怒無常、好屠戮功臣,給人一種“嗜殺”、“冷血”的感覺。但,其實朱元璋是一個重感情之人,地主劉繼祖對朱元璋有“一地之恩”,在朱元璋最難之時,給予朱元璋一塊地得以葬父埋母,朱元璋銘記於心,並在自己當了皇帝之後,給予劉繼祖無上的恩賜。
雙親撒手人寰,年幼朱重八的無助元朝末年,統治者們窮奢極欲,而天底下的老百姓們卻連最基本的溫飽都無法滿足。
幼年的朱元璋在富足年的時候都沒辦法吃上一口飽飯,吃了上頓沒下頓,就算這樣,日子在熬一熬還是能過得下去。可這個時候,卻遇上了百年難遇的自然災害,地裡莊稼顆粒無收,朱元璋的父母也因為長期吃不上有一點營養的東西,又染上了瘟疫,最終雙雙撒手人寰。
善良地主劉繼祖出手相助朱元璋沒有辦法了,只能去以前服侍的地主劉德家中,請求劉德能幫忙,給自己父母一塊葬身之地。
剛好這一幕被劉德的哥哥劉繼祖看到,這個劉繼祖與自己弟弟劉德不同。他於心不忍就自己拿出一塊地,讓朱元璋去將自己的父母給埋葬了。而朱元璋也對劉繼祖感恩戴德。
恩人已逝,蔭庇後人會完了家人,朱元璋想起了當初對自己有“一地之恩”的劉繼祖。可惜在鄉親們的口中才得知,劉繼祖在元末連年的戰亂中因飢寒交迫已經去世了。朱元璋傷心不已,加之對劉繼祖的感念,便冊封劉繼祖的兒子為義惠候世襲罔替。劉繼祖的子孫也時代受大明皇恩。
-
7 # 小小嬴政
世人皆說朱元璋狠,他也確實狠,洪武年間兩場大案藍玉案和李善長案,就把明朝的開國功臣,元勳宿將給殺了個精光。但是他對於另外一些人卻格外的好,例如一個叫劉繼祖的地主。
朱元璋的全家在一月之間死去,只剩下了他和二哥。人死了,總得入土為安吧,當時朱元璋只有17歲,家沒了,哪裡還有錢去安葬父母呢?
兩個十幾歲的孩子只好到村子裡去求當時的大地主們,求了這個求那個,可是沒有一個地主發善心。最後朱元璋求到了地主劉繼祖家裡,劉繼祖是個好人,一看到朱元璋兄弟倆太可憐了,動了惻隱之心,特意拿出了一塊地,安葬了朱元璋的家人。
這之後,朱元璋和二哥分手,一路要飯生存,最後進入了皇覺寺當了三年的和尚。三年以後,他離開皇覺寺,最後加入了當時正打得風生水起的紅巾軍。而從這個時候開始,朱元璋的人生髮生了重大轉變,他在軍隊中結交了一幫好兄弟,和他一起打天下,直到最後推翻了元朝暴政,消滅了陳友諒等割據勢力,一統天下,成為萬盛之尊。
但是他並沒有忘記當初給了他一塊地的地主劉繼祖,四處尋訪之下,得知了一個不幸的訊息。
地主劉繼祖在他離開家鄉的第二年年初就不幸因病去世了,朱元璋找到了恩人的次子叫劉大。朱元璋感念恩人的恩情,將劉大帶在身邊,成為自己的貼身侍衛。天下平定之後,朱元璋特意帶著劉大回了一趟老家,專門就為祭奠自己的家人。
這就是關於劉繼祖贈地朱元璋葬家人的故事,其實當時劉繼祖做這個事情的時候,他是不可能知道未來朱元璋會成為皇上的。他只是憑藉著自己的良心,在幫助一個可憐的孩子,正所謂“人在做,天在看”,好人一定會有好報。
那麼我們呢?是不是每做一件好事都要看對方的身份或地位?沒有必要,好事做多了,良心自然安,好運將來自然會找上門來。朱元璋的故事已經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不要隨意去欺負一個乞丐,焉知他將來不會飛黃騰達,焉知將來你不會有什麼把柄落在他的手上呢?
-
8 # 聖祖訓
民間有一句諺語,那就是“窮人可共患難但不能同享福,富人可同享福但不能共患難!”那面對朱元璋和大地主之間一賤一貴、一貧一富的狀況,那當如何解?其實很簡單,富人的恩惠只是大發慈悲,畢竟那一塊地皮對於他來說實在是微不足道。但是對於窮人來講,那就是“滴水之恩湧泉想報!”
這個故事發生在元末,濠州鍾離地主劉繼祖被兩個孤苦伶仃的孩子的孝心所打動,決定給他們一塊土地埋葬自己剛剛亡故的父母。兩個可憐的孩子千恩萬謝,埋葬父母之後便分道揚鑣。劉繼祖萬萬沒想到,其中最為年幼的孩童朱重八,竟然在多年之後定鼎天下,成為洪武大帝。
可以說,劉繼祖做了一筆只賺不賠的買賣。那一方土地對於自己來說機會成本實在太小,也做不了什麼事情。但就是他這小小的一投資,不上戰場不流血的為自己博得了一個侯爵的爵位,義惠侯。世襲罔替,門蔭後世。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親自下旨:“朕微時罹親喪,難於宅兆,爾發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見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贈以侯,並贈其妻婁氏為侯夫人,仍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諱龍潛之事,不忘馬鬣之恩,存故舊,報德施,大哉聖孝,真只千古矣!”
或許有人會說,報恩為什麼不在建國之後就報,為什麼要等十一年呢?
這就要說道朱元璋在洪武十一年乾的另一件事情。這一年,朱元璋親自撰寫了《皇陵碑記》,什麼事《皇陵碑記》呢?就是朱元璋的自專,講述自己的生平往事已經成長經歷,闡述其中發生的大事、奇事。在追憶過去的時候,朱元璋不禁想起了濠州鍾離的哪個地主劉繼祖,於是給他封給了爵位。除了劉繼祖,在這一天還有一個人封爵,那就是朱元璋的老丈人、馬皇后的養父、濠州紅巾軍領導人郭子興。
朱元璋建國之後,繼續著他的平定天下之路,天下初定之後,他便開始了整肅吏治的行動,一大批貪汙腐敗的官員被罷官免職、流放、甚至是剝皮充草。與此同時,朱元璋還特別愛惜民生,他反反覆覆的給官員們強調:“天下初定,連年的戰亂,最受苦的就是百姓,你們一定要加倍愛民。就像是剛剛出生的小鳥,不能拔去他們的羽毛,剛剛生根的樹木,不能傷到他們的根絡,此時此刻,休養生息才是最重要的。”
的確,天下百姓在朱元璋上臺那一刻幾乎得到了“解放”,往日的壓迫被大幅度削減,或許只有從人民之中走出來的帝王才能深切感受到人民的欲求吧!
【文 / 楚南青史君】
-
9 # 史不知味
朱元璋雖說是明朝的開國皇帝,被評價為軍事能力僅次於唐太宗的一代雄主,但他除了擁有輝煌之外,也曾擁有過一段悽慘悲涼的少年時光。
他常常說自己是“淮右布衣”,這一點並沒錯,他曾經確實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出身遠遠低於漢朝開國皇帝劉邦。
劉邦拿著秦朝發的薪水,即便幹活也能活得灑脫,劉邦是想著怎麼活才更好玩。
可是,朱元璋卻是在想怎麼樣才能夠活得下去,只有活下去,他才有資格像劉邦一樣去想怎樣才能活得更好。
饑荒來了,他們吃什麼?他的父母為了能讓他和他的哥哥們吃上一口飯,自己忍飢挨餓,這才餓垮了自己的身體,所以才沒能挺過去。
看著父母冷冰冰的屍體,朱元璋傷心了好一會兒,可很快他又顧不上傷心了,因為人死了總得入土為安才好,但是這對當時只有16歲的朱元璋而言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也可以說是朱元璋崛走向崛起的第一個考驗。
他們家沒有一分地,他要怎樣才能獲得一塊地用來安葬自己的父母?
他當時首先想到的便是地主劉德,父母給劉德當了一生的佃農,自己也曾給劉德家放過牛,再怎麼說也有那麼一點情分。
所以,朱元璋去找了劉德,想讓這位劉地主給自己一塊墳地用來安葬父母,可劉德是什麼人?是一毛不拔的地主,更是吸人血的地主,朱元璋想讓劉德平白無故地給他一塊墳地,無異於是痴人說夢。
劉德一聽說朱元璋這個窮小子來找自己要一塊墳地,一來覺得晦氣,二來當然也不可能捨得給,於是將朱元璋給痛罵了一頓,又讓人將他給轟走了。
朱元璋嚐到了人情的冷漠,也看到了“高高在上”的地主根本不可能和自己談什麼情分,是他自己一廂情願地認為或者奢望劉德會出手相助而已。
對於劉德而言,自然是有好處一切好說,沒好處一切免談。
所謂的“情分”在實打實的利益面前是不堪一擊的,這恐怕也是當時年少的朱元璋在被劉德痛罵之後所領悟到的一個道理罷!
那時候的朱元璋也和多數人一樣,在沒出社會之前認為一切皆是美好的,出了社會才明白現實永遠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加殘酷。
他垂頭喪氣地從劉德家中出來,劉德沒有給墳地,難道要讓父母暴屍荒野不成?朱元璋的內心很糾結,也很痛苦。
倘若後來沒有人出手相助的話,朱元璋恐怕也只能選擇讓父母暴屍荒野了,甚至讓他暴屍的“荒野”都沒有,因為荒野也是地主們的呀!
朱元璋能夠從一個乞丐打拼成為一個皇帝,除了他自己確實很有能力之外,當然也少不了貴人的幫助。
他之所以能夠順利地安葬死去的父母,也正因為得到了一個“貴人”的出手幫助,這個貴人也不是別人,正是劉德的哥哥劉繼祖。
劉繼祖不像劉德那般無情冷血,他在聽說了朱元璋的遭遇之後,生出了惻隱之心,他很欣賞朱元璋的孝心,也很同情朱元璋的無能為力,於是便送給了朱元璋一塊墳地。
對於劉繼祖而言,左右不過一塊三尺之地,只是隨手施捨而已。
可對於朱元璋而言,這卻是再造之恩,所以朱元璋在心中一直記著劉繼祖的這份恩情,想著什麼時候能夠報答劉繼祖。
只是那時候的朱元璋別說報答劉繼祖了,他自己能不能活下去還是一個未知數呢!
朱元璋也是一個豁得出去的人,為了活下去,他決定去皇覺寺出家當和尚,只要打打柴、挑挑水、撞撞鐘,便能夠有口飯吃,朱元璋恐怕做夢都能笑醒,當然要是能夠只念唸經便有飯吃自然更好。
讓朱元璋沒想到的是當和尚也不穩定,皇覺寺養不起那麼多吃閒飯的和尚,所以他才在皇覺寺待了一個月便被打發出去要飯了。
是和尚,還是乞丐?
朱元璋有時也分不清自己是什麼人,他也沒力氣想這些,他只想活下去。
可誰又能想到這個又當和尚又當乞丐的朱元璋竟然在二十八年後當了皇帝呢?這個時候的他也終於有能力去報答劉繼祖了。
朱元璋回到濠州,祭拜完了父母之後,便讓人去找劉繼祖,可惜沒找來劉繼祖,卻聽到了劉繼祖早已死去的訊息。
他不由一陣感嘆,感嘆完了之後,又覺得劉繼祖之恩不能不報答,於是下令封劉繼祖為“義惠侯”,可世代繼襲。
這“義惠”二字,實際上說的便是劉繼祖仗義出手,施以恩惠之事,朱元璋的意思便是讓自己的後代皇帝記住劉繼祖的這份恩情,讓他們善待劉繼祖一家。
朱元璋不僅封賞了劉繼祖,哪怕是曾經對他沒有一點憐憫之心的劉德,他也給了不少賞賜。
這時候的朱元璋已經是皇帝了,對於恩情,他得報答,對於可有可無的仇怨,他也得學會放下,這是帝王當有的胸襟。
-
10 # 中孚鑑
朱元璋雖是貧困出身,但是他有過人的能力、魄力,在他的努力下,終成帝業建立大明王朝,成為了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這一點是得到肯定的。同時朱元璋也是屠殺功臣較為厲害的一個。
元朝末年時,天下狼煙四起,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再加上有一年疾疫嚴重,朱元璋的父親、母親和長兄相繼去世。那時朱元璋的家境是非常貧困的。貧困到什麼程度呢!到了連他父母、長兄也沒有下葬之地。
那時朱元璋的鄉鄰雖然有的有錢有地,但卻不願幫助朱元璋。不過還好的是有一個叫劉繼祖的人。
這劉繼祖雖然不是很有錢,但卻有些善心。他雖然不是大富,卻也算富裕。他見朱元璋此時困難,於是就幫助朱元璋拿出一塊地皮給朱元璋下葬他的親人。
那劉繼祖給朱元璋一塊地葬父,朱元璋做上皇帝后,是如何報答的呢?
劉繼祖幫助朱元璋,給朱元璋一塊地葬父,那時他雖大富大貴,但就是因為他幫助了朱元璋,所以劉繼祖可謂是後福無窮、其家大富大貴。
在洪武十一年的時候,朱元璋說他貧困時失去親人,卻難以下葬,這時你劉繼祖發仁惠之心,給以肥沃的土地。足見惠義,這份恩義是不會忘記的,故而要贈以侯爵。於是追賜劉繼祖為義惠侯,其妻婁氏為侯夫人。並且此侯爵是蔭及子孫,是和大明王朝同始終的。
洪武十一年,誥封劉繼祖為義惠侯,其詞:
“朕微時罹親喪,難於宅兆,爾發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見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贈以候,並贈其妻婁氏為侯夫人。”
-
11 # 鑫明說史
劉繼祖,朱元璋的同鄉,比較富裕的地主。
元末明初,國家戰亂不斷 ,安徽鳳陽附近爆發了瘟疫,朱元璋的父親、大哥、母親 都被瘟疫奪取了生命。
一貧如洗的朱元璋和二哥為無法埋葬死去的家人而愁眉不展。村裡的大地主都對此事無動於衷。這時,村裡稍微富裕的地主劉繼祖可憐朱元璋一家的遭遇,騰出一塊地,幫助朱元璋埋葬了三位親人。其實這塊地是風水寶地。
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 ,感念劉繼祖的大恩大德,追封死去的劉繼祖為義惠候,其妻為侯夫人,其子孫享受恩蔭,在大明一朝世代為侯。
-
12 # 圍爐煮酒話春秋
劉繼祖一個善意的舉動,為家族帶來了無窮福祉,他的故事告訴我們,人還是應該多做好事,雖然不求回報,但萬一有驚喜呢!
朱元璋小時候家裡很窮,史書上用赤貧來形容,因為他家連一塊地都沒有,他的父親只不過是個給人種田的長工,收入非常有限,因此他小時候經常吃不飽飯,時常要靠二姐朱佛女和二姐夫李貞救濟。
據記載,朱元璋小時候給一個叫做劉德的地主放牛,劉德時常虐待他,有一次他氣不過,跟湯和等人一起將劉德家的牛給殺了吃掉,劉德將他吊起來毒打一頓,差點沒把他打死。
朱元璋十五歲這一年,朱元璋的家鄉濠州一帶發生了嚴重的旱災,莊家顆粒無收,他家也因此快斷了口糧,生活十分艱難。
到了第二年春天,濠州一帶又爆發了嚴重的瘟疫,在短短不到半個月時間裡,他的父母及大哥朱重四就先後去世了。
由於朱元璋的三哥朱重七死得早,所以在父母及大哥去世之後,家中就只剩下二哥朱重六、大嫂王氏及一對女兒(朱文正和福成公主),以及他本人了。
朱元璋是個孝子,想要將父母及大哥好好安葬,但可惜他家徒四壁,既沒錢買棺材,也沒有一塊用於安葬親人的地,這讓他感到十分苦惱。
這個時候,朱元璋想起了自己的僱主劉德,他便跟二哥一起去跪求劉德,但劉德十分吝嗇,根本不願意幫他。
無奈之下,朱元璋只得悻悻而去,但走到半路上,遇到了劉德的堂兄弟劉繼祖,劉繼祖雖然也是個地主,但不像劉德那麼有錢,只不過他比較有同情心,見朱元璋家實在太慘,就給了他一小塊地埋葬父母。
就這樣,朱元璋用草蓆子將父母及大哥的屍體裹住,埋葬在了劉繼祖給他的那塊地裡,這塊地就成為了他家的祖墳。
對於劉繼祖的善舉,朱元璋一直銘記在心,他發誓未來有一天自己如果發達了,一定要湧泉相報,而後來他確實做到了,劉繼祖的子孫也因此受惠。
朱元璋安葬父母之後,由於家鄉實在待不下去了,於是他跟二哥、大嫂及其子女分別,到皇覺寺出家當了和尚。
後來,朱元璋的二哥在流浪途中去世了,他的大嫂及其子女雖然也四處漂流,忍受飢寒交迫的日子,但好歹透過乞討獲得了食物,最終活了下來,多年之後才跟他團聚。
不過,非常可惜的是,劉繼祖夫婦在明朝建立前就去世了,但他們有個兒子劉英,卻成為了朱元璋的部下,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朱元璋在皇覺寺當了多年和尚,期間他多次雲遊四方,增長了見識,也開拓了眼界,尤其當時元朝腐朽,各地起義不斷,他在雲遊途中又接觸到了白蓮教等宗教,對“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口號十分著迷,這促使他逐漸產生了推翻元朝的想法。
後來,紅巾軍起義爆發了,郭子興作為首領之一,出兵攻下了濠州,朱元璋的發小湯和大約此時加入紅巾軍,成為了郭子興的部下。
由於湯和驍勇善戰,所以很快就被提拔成為千總,手下有將士一千五百人,是個小頭領。
1352年,湯和聽說發小朱元璋在皇覺寺當和尚,就派人給他送去一封信,請他參加紅巾軍,他雖然很心動,但當時朝廷正在四處圍剿紅巾軍,因此不敢貿然行動。
就在朱元璋猶豫不決的時候,他的師兄告訴他,紅巾軍小頭領湯和給他寫信的事情,被人告發到官府去了,他擔心被官府捉拿,就果斷投奔了湯和。
不得不說,朱元璋就是個天生的軍事家,他入伍之後不久,就因為戰功而被提拔為鎮撫,位在湯和之上,郭子興非常欣賞他,將義女馬氏嫁給他為妻,馬氏就是後來的馬皇后。
後來,朱元璋的大嫂及其兒女,以及二姐夫李貞及兒子李文忠(二姐朱佛女已已經去世了),先後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十分厚待他們,尤其是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更是被他當做兒子來培養。
隨著時間的流逝,朱元璋在紅巾軍內的地位越來越高,也有越來越多的老鄉投奔他,包含劉繼祖的兒子劉英在內。
事情是這樣的,朱元璋雖然是重要的將領,但他的領導是郭子興,當時貴為元帥,只不過當時濠州城內還有孫德崖等四位元帥,這五位元帥面和心不和,常常鬧矛盾,這讓朱元璋很是不爽,便決定外出尋求發展。
1353年,朱元璋帶著少兩人回到家鄉募兵,當時他已經小有名氣了,他少時的夥伴徐達、周德興和郭英等人先後投奔他,他很快就募集到了七百多人。
正當朱元璋準備離開的時候,劉英聽說了這件事,也找到朱元璋,說自己的父母去世了,家裡只有自己一人,不如參加紅巾軍,也可建功立業。
朱元璋聽說恩人劉繼祖死掉了,感到非常傷心,又見劉繼祖只有一個獨子劉英,就熱情接納了劉英,但他沒有讓劉英進入軍隊,而是留在他身邊擔任護衛。
後來,朱元璋返回濠州城,見各位元帥都想自立為王,不是可以共謀大事之人,於是帶著徐達等四十二人再次出走,這些人中也包含劉英在內。
朱元璋來到定遠,靠收編和募兵,很快就招募到了二萬餘人,定遠名人李善長也前去輔佐他,他的事業也開始逐漸起飛,雖然後來郭子興要走了他的部眾,但他依靠過人的膽識和謀略,依然在紅巾軍中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跟隨朱元璋數年之後,劉英開始感到不滿了,眼看其他夥伴一個個戰場殺敵,建立功勳,自己卻只能當個保鏢,就要求朱元璋把他放到軍隊中去。
起初,朱元璋怕劉英戰死後,恩人劉繼祖就沒有後代了,但後來他拗不過劉英,就同意將劉英下放到軍隊中去。
就這樣,劉英得以來到軍隊,在隨後的戰爭中展示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立下不少戰功,得到了朱元璋的肯定。
時間來到1366年,此時朱元璋已經完全掌握了郭子興的軍隊,還被小明王封為吳王,可謂春風得意。
這時候,朱元璋想起了自己死去的父母、兄弟及侄子,便派人到鳳陽來家修建陵園,將家人們一一重新厚葬,這座陵園這就是著名的明皇陵。
當時,負責修建明皇陵的是一個叫做汪文的人,這個人其實也是朱元璋的同鄉,當初朱元璋剛離開家鄉,不知道到哪裡去,是汪文的母親給他指了條明路,讓他到皇覺寺出家。
為了讓朱元璋順利出家,汪母置辦了不少禮物捐贈給皇覺寺,最終朱元璋被皇覺寺高僧高彬收為徒弟,朱元璋也因此可以活下來,不至於在外餓死。
朱元璋成為紅巾軍將領後,就將汪文召到身邊來擔任近臣,等到他準備修建明皇陵了,由於汪文比較瞭解情況,朱元璋又讓他全權負責相關事宜。
1368年,朱元璋已經基本統一了江南地區,並派遣徐達進行北伐,稱帝的時機已經成熟,他便開始準備登基大典,而在此之前,他帶著劉英、汪文回了一趟老家,祭拜自己的父母。
當時明皇陵已經初見規模,朱元璋又想起劉繼祖送給他埋葬父母的那塊地,一些往事浮現在他腦海中。
據記載,當初朱元璋與二哥將父母及大哥的屍體抬到挖好的墓坑前,發生了一件怪事,突然風雨交加,電閃雷鳴,整個天空也瞬間變得漆黑一片。
這可把哥倆嚇得不輕,趕緊找個地方躲雨,過了好一會兒天才變白,但他們又看見一件咄咄怪事,旁邊小山坡上的泥土因為受到雨水沖刷開始往下滾,竟然將朱元璋父母及大哥的屍體衝到了墓坑之內,還形成了一個高約半丈的小土包。
這件事在《明史》和朱元璋所寫的《皇陵碑》中都有記載,當時他不知道這是什麼徵兆,等到他稱帝前返回家鄉祭祖,才回過味來,原來劉繼祖送給他的祖墳,竟然是一塊風水寶地啊!
只可惜,當時劉繼祖已經去世了,朱元璋便將劉英和汪文找來,無不感慨地對他們說,“鄉里親戚愛厚者,惟足下二人”,說老家人中對我有厚恩的,只有你們二人。
說完,朱元璋下令賞賜二人大量金銀財寶,並永久赦免兩家的賦稅,不僅如此,他還下令設定皇陵祠祭署,“以汪文為署令,劉英為署丞,專典祀事”。
署令、署丞當然不是什麼大官了,卻可以子孫世襲,這樣的話,劉英和汪文的後代就有了一個永久吃皇糧的職位,這當然是一場大富貴了。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朱元璋是個孝子,對明皇陵非常重視,祭祀活動絡繹不絕,用於祭祀的經費自然也不少,汪文和劉英作為最高長官,是可以從祭祀活動中獲得一部分收益的,這是明清時期一個不成文的規矩。
當然了,除了汪文和劉英之外,朱元璋還挑選了二十戶人家作為守陵戶,賞賜給他們土地,赦免他們十年賦稅,這其實是一種回饋鄉里的舉動。
在做完這件事之後,朱元璋就回南京登基稱帝了,第二年他下令停止建造鳳陽中都,將材料用於繼續擴建明皇陵,一直到洪武十二年才修建完畢。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再次想起了劉繼祖,倍感家族的富貴跟劉繼祖的幫助分不開,於是下令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其妻婁氏為侯夫人,子孫世襲。
當時,朱元璋在冊封詔書中是這麼說的:
洪武十一年,誥封劉繼祖為義惠侯,其詞略雲:朕微時罹親喪,難於宅兆,爾發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見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贈以侯,並贈其妻婁氏為侯夫人,仍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諱龍潛之事,不忘馬鬣之恩,存故舊,報德施,大哉聖孝,真只千古矣!劉繼祖,字大秀。
朱元璋說劉繼祖對自己有大恩,他不應該忘記,所以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以此來表彰劉繼祖贈地之恩。
當時劉繼祖已經去世了,因此爵位就被兒子劉英繼承了,其實此時劉英並未到鳳陽履職,因為前文說過,他成為了一名武將,當時正在跟著將軍們南征北戰。
事實上,朱元璋之所以封劉繼祖為侯爵,一部分原因還在於劉英的軍功,再加上他跟隨朱元璋二十餘年,兩人的感情也比較深厚,因此朱元璋追封劉繼祖為侯爵,由他來繼承爵位,從而達到變相分封的目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洪武十二年明皇陵完全修建完畢之後,朱元璋讓劉英回鳳陽履職,劉英起初並不願意,但他不知道的是,這其實是朱元璋保護他的一項措施,因為當時功臣專橫跋扈、為非作歹的問題已經逐漸顯現了,風氣不是特別好,朱元璋擔心他也學壞,最終落得個悲慘結局。
在朱元璋的苦苦勸說下,劉英這才返回鳳陽,跟汪文一起管理明皇陵,多年後明朝官場掀起了血雨腥風,大量功臣被屠殺,不知道那時候劉英是否意識到朱元璋的良苦用心。
當然了,汪文的母親對朱元璋也有大恩,但史書上並未記載朱元璋是否封汪文為侯爵,但可以肯定的是,汪文與劉英的結局都很好,而且子孫享受無窮富貴。
洪武二十年,汪文在鳳陽去世了,朱元璋得知訊息後十分難過,“親制文,遣內侍及儀曹官弔祭”,並賞賜大筆喪葬費,從汪文的兒子中國選一人繼承職務。
劉英去世的日期則沒有記載,不過不管明朝官場發生何等變化,他的子孫和汪文的子孫時代都守在明皇陵,直到明朝滅亡為止。
據說,劉英的後代在鳳陽開枝散葉,逐漸成為當地最大的家族之一,再加上他家世襲侯爵,因此地位非常高,而且富貴無極,既可以用侯爵領地內獲取收益,還可以從朝廷再領取一份俸祿,日子過得相當舒服。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當初劉繼祖一個善意的小舉動,被朱元璋銘記在心,讓他的子孫後代享受了近三百年富貴,可見做好事有時候也是有大回報的。
而朱元璋也是個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之人,劉繼祖、汪母曾幫助過他,她就讓二人的後代享受榮華富貴,這個故事歷來傳為佳話。
其實,不光是劉繼祖和汪母,朱元璋對二姐夫李貞也是極力回報的,他稱帝之後冊封李貞及兒子李文忠同為曹國公,並讓李貞擔任朝廷高官,讓李貞在皇宮內居住,總之給李貞的榮耀在當時沒人比得了,而他之所以這麼做,僅僅是因為李貞夫婦曾接濟過他!
而對於不幫助自己的地主劉德,朱元璋也沒有為難他,據說朱元璋稱帝后有一次回家鄉,想起來要見一下劉德,劉德本以為是死路一條,沒想到朱元璋不但沒殺他,還賞賜給他金銀和田地,並免除他家十年的賦稅和徭役。
有人問朱元璋為何這麼對劉德,他說劉德當時又不知道自己會當皇帝,這不怪劉德。
這件事很快就傳遍了大明朝各地,百姓紛紛稱讚朱元璋以德報怨的舉動,其實朱元璋最初可是恨透了劉德,但他當皇帝之後心胸氣度不一樣了,做事的方法也更講究了。
-
13 # 故人史
地主劉繼祖怎麼也想不到,自己出於好心贈給朱元璋葬父的一塊地,會成為日後的鳳陽陵,劉繼祖一個善意的舉動,換來的是若干年後的驚人回報,給子孫後代帶來了無窮的榮華富貴,他的故事告訴我們,人還是要多做好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元朝末年,官吏貪汙剝削現象愈發嚴重,加上接二連三的無情天災,更是把不堪重負的元朝推向了崩潰邊緣。
就在這樣一個黑暗的時代裡,走出了一個叫朱元璋的人,他逐漸走上了歷史的舞臺,開始書寫自己以及同胞的命運史詩。
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出生在安徽鳳陽的一個赤貧的農家,他的父親朱五四是給地主做工的長工,朱重八可以算是標準的貧下中農子弟。
和很多封建皇帝相比,朱重八的童年不免黯然失色,他在童年和少年時代,並沒有什麼雄心壯志,每天的工作就是給地主家放牛。
沒有顯赫的家世,也沒有激昂的少年壯志,朱重八在破敗的鄉間,整日圍繞著溫飽這個實際而迫切的問題四下奔波,就這樣度過了人生最初的十五個年頭。
一直到朱重八長到十六歲,他都依然待在鳳陽那個破敗的鄉下,日復一日地過著重複的赤貧的生活。
他對未來的一切渾然不覺,更沒想過有一天會成為皇帝,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卻讓他無法繼續消沉下去了。
元至正四年(1344年)的春天,各種天災人禍接踵而至,紛紛降臨到鳳陽這片土地上,使得朱重八那原本就脆弱不堪的生活轟然坍塌:不到半個月,他的父親、母親、大哥先後感染瘟疫,相繼病逝。
朱元璋是個孝子,想好好安葬父母,但是家徒四壁,朱家平時只能靠租種地主的土地為生,沒有立錐之地,現在死了這麼多親人,上哪裡找土地埋葬呢?
為了給父母討一塊下葬的地方,迫於無奈,朱元璋不得不整日奔波於街坊鄰里之間,哀求他們給一塊不大的土地來安葬逝去的親人。
走投無路的時候,朱元璋敲開了昔日東家老闆地主劉德的大門,但是劉德太吝嗇,不僅斷然拒絕了朱元璋的請求,甚至還對朱元璋百般譏諷。
此時的劉德或許不會想到,此時孤苦無依的朱重八日後會成為九五至尊的皇帝。
多年以後,朱元璋當皇帝后回家鄉,鄉親們紛紛給他叩頭,朱元璋環顧四周鄉親,發現少了一人:前地主劉德。
從南京出發之前,朱元璋腦海中一直在想,那個劉德如今怎麼樣了呢?
畢竟,在劉德家中跪地磕頭求地的情景,是朱元璋認為生命中最大的恥辱。
朱元璋派人把劉德叫了過來,在場的所有人心裡都緊了一下,誰也不知道,接下來朱元璋會不會殺了劉德。
劉德此時看起來就是個又老又猥瑣又沒見過世面的鄉間老頭。
劉德見到朱元璋,撲通一聲跪倒在地,一邊磕頭一邊口中叨唸:主上開恩,恕小的當年有眼不識泰山吧!可憐小的如今也一把年紀了吧!
朱元璋親自上前,把劉德從地上拉起來,說道:“此恆情耳,不必問。吾貧時,爾豈知今日為天子耶!”
這句話大意是說,你別害怕了,當年的事情,我不和你計較了,嫌貧愛富是人之常情,再說了,你當時也不知道我以後會當皇帝。
在場的人,都為朱元璋的寬容大度所感動。
起居注官連忙將朱元璋所說的這段話記載下來,他知道,這段話以後一定會成為一樁歷史佳話。
話說回來,當劉德拒絕完朱元璋後,朱元璋只能轉身走出劉德家的大門。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正在為難之際,遠遠地看見一個人騎著毛驢朝這邊走來,走進了他才看清,此人正是地主劉德的哥哥劉繼祖。
劉繼祖和哥哥劉德的性情大不相同,劉德刻薄小氣,但是劉繼祖寬厚善良,不像劉德那樣為富不仁。
劉繼祖看著眼前的朱元璋,只見他破衣爛衫,蓬頭垢面,瘦弱不堪,此刻朱元璋已經淪落為家破人亡、無依無靠的孤兒,至於明天將何以度日,生死如何,更是難以預料。
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還能想到借地葬親,實在不是一般尋常的少年。
劉繼祖當著眾人的面,對朱元璋說:“我家有幾畝地,你們就把親人安葬在村南那塊坡地上吧!那裡的土地雖然不肥沃,但是四周樹木遮蔭,是塊好地方。”
朱元璋和二哥慌忙跪在劉繼祖腳下,叩頭謝恩,劉繼祖搖搖頭,嘆口氣說:“不要謝我了,趕緊回去安葬親人,讓他們早日安息吧!”
朱元璋這才停止叩頭,拉起二哥,兄弟倆連忙找出幾件破衣爛衫裹了親人的屍體,抬到墳地草草地埋了,這裡就是後來的鳳陽陵。
幾經周折,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終於算是入土為安,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
後來朱元璋稱帝,曾經多次要給父母改葬,但是又怕壞了墳地的風水靈氣,只得原封不動,陵墓上增加了一些封土,建起一座皇陵,在使之看上去更壯觀一些。
親人的離世在朱元璋心中刻下了無法癒合的傷痕,使得他終生難忘。
對於劉繼祖的善舉,朱元璋一直銘記於心,從劉繼祖給他地讓他埋葬父母那一刻,朱元璋便在內心發誓,將來如果有朝一日衣錦還鄉,一定要報答劉繼祖。
而後來,朱元璋確實做到了,劉繼祖劉繼祖一個善意的舉動,換來的是若干年後的驚人回報,給子孫後代帶來了無窮的榮華富貴。
朱元璋埋葬完父母,家鄉實在待不下去了,朱元璋只能和二哥準備分頭去逃難,臨行前兩兄弟抱頭痛哭。
多年後,朱元璋在《皇陵碑》中這樣回憶當年的慘景:“兄為我哭,我為兄傷,皇天白日,泣斷心腸!”
朱元璋的哭聲驚動了隔壁的汪大娘,老人家過來安慰兄弟倆,說道:“二哥一個人出去還行,重八年齡太小,怎能一個人出門!不如到黃覺寺裡當個和尚吧!”
雖然自己窮得已經揭不開鍋,汪大娘還是掏出壓箱底的錢,替朱元璋置辦了禮品,贈送盤纏,將朱元璋送入了皇覺寺當和尚。
皇覺寺原來是靠收田租過活的,但是災害之年,佃戶們交不出糧食,面對僧多飯少的窘境,寺中長老只能派一些僧人外出乞食。
於是,在寺廟裡僅僅待了兩個月的朱元璋,便開始了三年外出流浪乞討的生涯。
這期間,朱元璋走遍皖西豫東的八九個郡縣,受盡人間的白眼和嘲弄,充分體會到了民間的疾苦,也增加了自己的閱歷,為他後來事業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也就是在朱元璋外出乞討的那段時間,各地的反元鬥爭風起雲湧。
後來,朱元璋投入了郭子興的紅巾軍,改名為朱元璋,意為誅殺元朝的利器,他作戰勇敢,屢立奇功,至此,朱元璋的發跡之路開始了。
郭子興死後,朱元璋成為了這支紅巾軍的首領,他掌權以後,馬上整頓軍紀,廣招人才,加緊訓練,很快使這支軍隊強大了起來。
然而,和當時其他各地的武裝隊伍比起來,朱元璋所帶領的軍隊的力量比較薄弱。
但是,好在朱元璋沉著冷靜,朱元璋聽從了儒生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不去追求王侯之類的虛名,迅速鞏固自己的實力,等待時機,意圖爭霸天下。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朱元璋終於站穩了腳跟,逐漸形成了和陳友諒、張士誠並爭天下的局面。
再後來,朱元璋的隊伍越戰越勇,消滅了陳友諒和張士誠,後來又陸續橫掃各路諸侯,開始了中原的統一戰爭,並滅掉了元朝。
1368年年初,朱元璋在應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登基,年號洪武,國號明,至此,元朝滅亡,從此開始了明朝的統治。
龍興以後的朱元璋沒有忘記劉繼祖的恩情。
劉繼祖在朱元璋起義前已經去世,但是劉繼祖的子孫卻因朱元璋對劉繼祖的感恩而受惠。
早在朱元璋還是吳王的時候,由於他在起義軍隊伍的地位越來越高,老鄉都來投奔他,其中便有劉繼祖的兒子劉英和汪大娘的兒子汪文。
劉英和汪文受到了朱元璋的親切接見,除了一些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慰撫之外,由於朱元璋征戰四方,他擔心父母墓地的安危,因此特命劉英回到濠州,召集二十多家親鄰,承擔起了守陵人的角色。
其實,朱元璋這樣做,是敬重兩位恩人的後代,命令他們給自己的父母守墓,是一種特別的信任,也是朱元璋的報恩之舉。
朱元璋登基後不久,便正式任命劉英和汪文為從仕郎,專門守護皇陵。
洪武七年元月,朱元璋專門設立了皇陵祠祭署,於是汪文、劉英的官名分別又被改為“皇陵祠祭署署令”和“署丞”。
值得一提的是,在祠祭署當差是閒職,待遇優渥,對於劉英等人已經是莫名的尊榮了。
洪武七年六月,朱元璋又特意把恩人的第三代,汪文的兒子汪倫和劉英的兒子劉鑑送到了南京國子監讀書,不僅供應食物,連平時的衣物也一應供給,照顧得十分周到。
洪武十一年五月,皇陵完工之時,朱元璋再次想起劉繼祖,朱元璋下令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其妻婁氏為侯夫人,封侯這一待遇,就連開國元勳劉伯溫等人都沒能享受到的。
不僅如此,朱元璋還下令將劉繼祖夫婦以及汪大娘的神主配在父母陵寢,享受皇家祭祀,這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空前絕後的。
洪武中期,劉英有一次從家鄉跑到南京來看望朱元璋,朱元璋因為有事在身,一時沒時間召見,一直到了三天以後才召見,可是,此時,官員們卻找不到劉英了。
朱元璋下令繼續找,找了好幾天才知道劉英等得不耐煩了,已經回到老家鳳陽了。
朱元璋下令請劉英再次進京,可是劉英認為之前朱元璋三天不召見自己是在拿架子,不高興,因此一直拖著沒動身。
如果是別人敢這樣做,朱元璋一定會滅他九族,然而,對於劉英,朱元璋一點脾氣沒有,不僅沒有怪罪劉英,反而感覺很抱歉,只想著怎麼才能再次把劉英請來。
後來,宮外傳來訊息,劉英病故了,朱元璋深感悲痛,特意寫下了《祭署令劉英》:昔者朕寓居是方,存亡者感英父子之恩,至今猶存情懷,未嘗有所忘也......
朱元璋的開國功臣,後來都被他殺戮殆盡,只有汪劉二姓,得以享盡榮華,世襲為官。
劉英的後代在鳳陽開枝散葉,逐漸成為當地最大的家族之一。子孫後代享盡榮華富貴,終明之世,都世襲為官。
或許,劉繼祖怎麼也不會料到,自己出於好心贈給朱家的一塊地,會成為日後的“龍脈之地”,會成就一個王朝的萬世根本。
結語:
綜上所述,地主劉繼祖給了朱元璋一塊地安葬父母,雖然是一個善意的小舉動,但是在朱元璋當上皇帝以後,一直沒有忘記劉繼祖的恩情,不僅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還對在世的劉氏後人關懷備至。
劉繼祖的子孫後代不但在洪武一朝享盡榮華,甚至終明之世,都世襲為官,劉繼祖後人世代公侯,與大明相始終,朱元璋的報答,可謂情深義重了。
劉繼祖的善行讓子孫後代獲得了世襲禮官的特權,這也正應了那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你們說是嗎?
回覆列表
1344年是朱元璋人生中最慘的一年,當時淮北大漢瘟疫橫行,朱元璋的父母、長兄相繼亡故,卻連葬身之所都沒有,地主們都不肯伸出援手。而就在這時,家境稍微富裕些的同鄉劉繼祖,出於同情的角度給了朱元璋一塊地,讓他安葬了親人。
話說朱元璋還叫朱重八的時候,的確是比較悲催,給地主放過牛、當過和尚要過飯,恐怕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將來能登基坐殿,成為開國帝王。但這些苦難經歷對朱元璋來說,絕對是難得的財富,不僅讓他有了極強的求生欲,更對世事人心洞若觀火,才有了後來的成功。
朱元璋對於劉繼祖的報恩之舉,也正體現了這一點。
根據《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一》記載,朱元璋對劉繼祖一事是這樣描述的:朕微時罹親喪,難於宅兆,爾發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見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贈以侯,並贈其妻婁氏為侯夫人,仍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諱龍潛之事,不忘馬鬣(墳墓封土的形狀,代指墳墓)之恩,存故舊,報德施,大哉聖孝,真只千古矣!
下面這段話才是最關鍵的,朱元璋說:我不避諱身份卑微時的事,也不能忘記劉繼祖給予我墳地的恩情,不忘故舊之人,報答對方的恩德佈施,這就是我所提倡的品德!
如果要報恩給錢給地足矣,沒必要大張旗鼓封侯。朱元璋這麼做,是因為他看問題的角度,已經完全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