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正能量四師兄
-
2 # 北京市凱諾律師事務所
近幾年,隨著棚戶區改造以及舊城改造等拆遷專案的開展,遇到拆遷的老百姓是越來越多,雖然很多老百姓都希望自己家拆遷,但也開始害怕拆遷。
就拿棚改來說,棚改政策自從前兩年開始就一直在變化,之前就有訊息說部分城市取消了貨幣化安置方式,只有產權置換的補償方式。對此,很多老百姓都開始擔心了,如果只能以產權置換的方式給予補償,那麼我們何時才能住進新家呢?安置房的質量符合標準嗎?能不能辦理房產證等....?老百姓所擔心的這些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且現實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事情。
不過棚改過程中,以什麼方式補償必須遵“因地制宜”的原則。對於商品住房庫存不足、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地方,要儘快取消貨幣化安置優惠政策,對於商品住房庫存量較大的地方,則可以繼續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
對於這點,被徵收人應該要知道,取消貨幣化安置優惠政策不等於取消貨幣化安置方式。根據《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中的相關規定,選擇貨幣補償或是產權置換是被徵收人的法定權利,任何政策性檔案均無權剝奪。
除此之外,除了部分老百姓擔心安置房質量、何時能入住以外,在房屋拆遷中,老百姓最為關心的還是貨幣補償能補償多少,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徵收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應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徵收人的合法權益;徵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徵收人的居住條件。”簡單點來說就是,不能降低被徵收人在拆遷之前的原有生活水平。
拆遷補償方式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貨幣補償,一種是產權置換,被徵收人選擇產權置換的,必須要按1:1的比例來補償,當然這也是最低的標準。
可是在實踐過程中,相關部門在評估報告上卻是以幾百塊錢或是一千多一平米的補償來評估的。有的農村房屋在徵收過程中都會被認定為違法建築而不予以補償或是壓低補償。
看到這樣的結果或是遭受到如此不公平的補償,經歷過徵地拆遷的人都會覺得後怕,而對於一些還沒經歷拆遷或是正在遭受拆遷的人來說,當聽到或是看到這種情況時,他們之前所想的一切美好生活或就此破滅。
實踐中,對於如此不合理的補償,老百姓能做的往往就是拒絕簽訂補償協議,可是讓老百姓萬萬沒想到的是,本以為可以以這種拖延的方式來拿到合理補償,但是徵收方卻咄咄逼人,以各種手段逼迫被徵收人簽字,如這兩年常見的斷水、斷電、封路以及堵鎖眼等,或是以各種理由強拆、偷拆、誤拆老百姓房屋,被徵收人是一次又一次的遭到威脅、恐嚇。
雖然在《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二十七條裡有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采取暴力、威脅或者違反規定中斷供水、供熱、供氣、供電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徵收人搬遷。
但是實踐過程中,卻是屢禁不止,徵收方隨意侵害被徵收人合法權益給老百姓造成了一定的恐慌,造成了從起初的“盼”拆遷到如今的“怕”拆遷的心理。
那麼對此,凱諾律師要提醒大家,如果在房屋拆遷過程中遇到了以上任何一種情況,老百姓都要向拆遷主管部門進行舉報,要求查處。其次,可在法律的期限內依法申請行政複議或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追究相關部門斷水斷電、停氣停暖的責任。
-
3 # 盛廷徵地拆遷律師
在當今這個房價如天的時代,“拆遷”似乎是一個看起來可以讓人“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的最省力途徑。對於奔波在一二線城市中的人們來說,能有一個舒適的安身之處,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做著月薪3000朝九晚五的工作,但是手握幾套回遷房,每年還可以出國遊的人們,也成了大家豔羨的物件。也有人時常幻想著,自己啥時候能有一個有幾套黃金地段的房子待拆遷的老爸。
但是,拆遷真的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開心興奮的事嗎?答案是否定的。對於農民來說,他們就不願拆遷。那麼,農民為什麼不想拆遷呢?
第一,青袍白馬有何意,金谷銅駝非故鄉。現在我們國家的農村,年輕人多數出去打工,即便是沒有到大城市打工,也會在自己所在的村的鎮上打工或者做小生意,農村的老人居多數。對於“根文化”比較濃重的我們國家來說,尤其是在農村地區,人們尤其是老人們都有期望著落葉歸根。在自己生長了幾十年的土地上,住著自己一磚一瓦壘起來的房屋,吃著自己種植和養育的農作物。每天在自己的小院中種種菜,可以供給基本的生活。每逢集市,到鎮上趕個集也足夠添置新物。茶餘飯後,到小院裡納納涼,坐在村口的大榕樹下和村民們嘮嘮家常。這些,足夠讓村裡的人們安心的生活。
第二,現今農村建設好。中國現在的農村,已不再是幾十年前的草房、土路,很多農村,村民們已經自己建起二層小樓,主要街道上有硬化的水泥或者瀝青路。有的農村的路邊都設有固定的垃圾筒,人們的意識也有所提高,農村的環境也變得較好,人們生活舒適。
第三,農民得不到滿意的補償,拆遷後反而越來越窮。對於農村和城市的土地,在徵拆過程中,補償的方式差別還是很大的。對於農村的土地,因為距離城市較遠,因此價值相對來說低很多。因為補償的較少,有農民在拆遷後,得到的拆遷款也僅僅是能夠換來一個住處,有些甚至還需要自己再進行補貼才能擁有舒適的住處。與此同時,拆遷之後自己曾經的小院便沒有了,生活上的吃穿用度都需要夠買,這又是額外一筆開銷。因此,“越拆越窮”是真實存在的。
由此看來,對於老房子的深厚感情以及拆遷得不到較為滿意的賠償是農民不想拆遷的主要原因。
-
4 # 即明律師事務所王迪
沒經歷過拆遷的人羨慕拆遷戶,經歷過拆遷的人不想拆遷。都說拆遷會暴富,但為什麼農民朋友不想拆遷呢
1.補償不合理。因為各地拆遷補償都是不同,這個我也無法說什麼。不過在有的地方給的拆遷款有點勉強。不管是在農村重新蓋新房,還是進城買房。這筆拆遷款顯得就無比的小了。不過,有的地方就會產生暴發戶的現象。有些人也可能用這些用到合理的地方,而有的人則揮霍無度甚至還會返貧。
2.生活沒有了保障。很多農村地區的人們除了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就是留守村莊的老人。而在家的老人也只能選擇種地。沒了土地人們的生活就沒了來源。而且有的地區農民文化偏低,年紀大一點的在城裡也不好生存。在老家至少還能種個地,養活自己。
3.俗話說的好,手裡有錢了,難免會控制不住自己。在很多不需要花費的地方上卻花費很多。沒有正確來對待這筆錢。大家也知道手裡有錢了,就想錢生錢。而我在這裡給大家提醒一下。雖然拆遷款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但也謹慎花費。避免處理不當,到時候錢沒了又返貧。
4.還有就是老人常說的後路沒有了。其實很多老一輩的農民並不想拆遷搬走。祖祖輩輩紮根在這裡,也有了不一樣的感情。而且在農村的話,自己想種點菜或者下個地,都可以讓自己餓不著。如果遠離了農村,自己也沒有生活來源,可花銷每天都有。以後的日子又該怎麼過呢?
說到這裡,很多朋友就說了,有的人願意看到拆遷,而有的人則不願意看到拆遷。大家怎麼看呢?有沒有什麼想要說的呢?
最後,感謝您百忙之中,抽空閱讀我們的回答。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徵地拆遷知識,可以直接進入【律土網】檢視! -
5 # 北京在明律師事務所
在時間的推移下,社會的發展也是越來越好。如今,很多農村地區也走上了小康的道路。甚至有的農村地區搞拆遷,為了能夠讓生活過的更好。當然,一說到拆遷,很多人都非常希望拆掉的地方就有自家。這是為什麼呢?難道自家房屋拆掉好嗎?其實啊,這還得說到拆遷款方面。因為很多人因為拆遷一夜成為暴發戶,只要關於到拆遷,人們的注意力一下子就投入到這個方面。當然了,也會有農民感覺到不舒服,越來越多的人反而不願意拆遷了。
而農民不想拆遷,在明律師根據多年徵收拆遷代理經驗總結出以下原因:
一、想把房子和土地傳給子孫
在很多農民朋友眼中,城市房屋就管70年,但農村房屋可以世代相傳,土地也是祖祖輩輩耕種的,等於是“永久產權”。留給子孫後代,也有個落腳紮根的地方。“如果孩子混的好就去城市打拼,混得不好就回農村,至少老還有兩畝薄田,一套房子。
二、補償低,怕越拆越窮
由於拆遷涉及鉅額的財產流轉,中間不免引發利益商的“投機”行為,且聯合地方政府聯合牟利。使徵收操作程式偏離正規的法律程式,發生諸如強拆、偷拆、斷水斷電等違法操作,直接會影響被徵收人最後的補償利益。再者,很多被徵收人總會覺得房屋被拆、土地被徵後拿到的補償款,根本不夠再次購買一套新房,以及之後的生活情境都無法想象,所以,為了保證平衡的生活,也是拒絕拆遷的。
但總的來說,不管被徵收人是否願意,徵收拆遷是目前全國發展的大趨勢,徵收拆遷不可避免。對此,被徵收人一味地抵抗是沒有用的。而是應該採用積極的態度去應對不合理、不合法徵收拆遷。在明律師提醒大家:面對強拆、偷拆等違法徵收,被徵收人需及時採取法律訴訟手段進行救濟,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
-
6 # 每日新況
為什麼有的農民不願意搬遷?
個人認為不願意搬遷還是因為補貼的不到位,相互思想不統一,農民都有自己的小算盤,要他們離開原來住了幾十年的地方,會遇到很多困難,這諸多困難和補貼產生了衝突,如果補貼不到位,農民自然不滿意。
農民從小就在一個地方長大,對家鄉的一土一木都是那麼的親切,因此對老家有著濃烈的感情,很多農民在家鄉產生了一種生活習慣,突然哪一天這個習慣被強行改了,自己該怎麼生活?
比如,每戶家庭都有自己的一塊田,他們在生活中種植一些小菜解決日常蔬菜問題,假如搬遷後還有地方種菜嗎?假如菜地被徵收了,這種方便是否能換來更多的補貼?
還有部分村民的地裡位置很好,比如靠近河流,靠近馬路等等,出行、洗菜、打水都非常方便,這些可是自然資源賦予了部分家庭很多便利,那這些優勢到底能不能得到更多的補貼呢?
還有不同房子的修建費用也不一樣,包括材料費、裝修費等等,不同的房子費用相差很大,一棟是新房子,一棟是老房子,價格相差幾十萬,那是按照每平方進行統一定價呢?還是針對特殊房子特別定價,就像去菜市場買東西一樣,不同質量的東西價格是不一樣的。
還有就業問題,農村搬遷後,農民是否還有地可種,如果沒地種了,那以後如何生活,假如可以安排就業,那收入是低還是高?是否穩定?等等。
總之農村搬遷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部分人漫天要價不講道理,有些人補貼不符合農民的自身利益,覺得補貼過低,而農村搬遷比城市裡的城中村搬遷更加複雜,在城市裡都有釘子戶,在農村搬遷同樣也會產生釘子戶,無法就是道理沒說通,錢補貼不到位而已。
-
7 # 立放
不知道現在拆遷具體怎麼補貼多少,僅僅以一個農民的角度看看為什麼不願意搬
1農村人建房選址有一個特點,一定要有路進去,這裡所謂的路是要車子能進去的,很多老一輩的人為了換來一塊靠路的地基,用填換,用錢買,窮盡一切辦法,好不容易在這塊屬於他的土地上建起了房子,你讓他搬,這塊傾盡全力得來的地基以很低的價格被賠償了,你讓他怎麼甘心?
市場經濟所謂的價值決定價格,那他們買下這塊地基十來萬,你為什麼幾萬塊就讓他們退出呢?
2農村大家都有餵豬牛,雞鴨,搬到所謂的安置房去,在陽臺養他們嗎?
3二十歲的你背井離鄉都會感到難受,你讓紮根在這裡的農民,特別是五六十歲的人,離開他的鄰居,去到一個在家需要關門,不知道對門住的誰的地方。換你你願意?
5你知道賠償的價格有多低嗎?特別是西部農村地區
6很多農村地區都還是土葬,且喪事置辦繁瑣,搬到一個不熟悉的地方,房子還是公寓樓房,很麻煩並會產生更多的花費,村裡有很多人家有車,但不是每戶人家都有車,萬一誰家有人過世了,那全村人開車去幫你家?現實嗎?
他們也不願意做釘子戶,只是對故土的不捨,對生活習慣的習慣而已
-
8 # 荷花五柱
農民不願意搬遷,只要是對故土的一種眷戀,還有就是對陌生地方的恐懼,不安全感。再者,就是搬遷費給的遠遠不到他們心目中的數目。
-
9 # 說笑論人生
簡單說幾句,因為我的老家有已搬遷的,還有將要搬遷的,從已搬遷的來看,農民雖然搬到縣城或縣城周邊的地區,但農民已喪失了土地,沒有生活來源,更無經濟來源,一個家庭生活都是困難,年輕人可以出外打工,但上了年紀的老人無事可幹,每天花費也大,水錢丶電錢、菜錢、米錢、面錢藥錢等等,這一切花費,老人們如何掙的?菜市場、菜地是這群老人、無生活來源人的常去地,拾點菜葉度日。以前在老家,老人們辛苦一點,在房前院後種點菜,責任地裡種點糧夠了吃,多種點還可賣錢,賣點藥,水錢不用花,做飯取暖在外面撿點柴,也就夠一年的生活了,移民後有生活不了的,又回到老家繼續種地,注意,這是過去的移民,現在將要移民的,土地已無退耕還林的補貼,而且搬走之後,土地已以其它方式轉讓,而且無補償,農民實際是被趕出農村,生活自理,與國家無關,想回去種地,地已易主,這樣的移民誰想?
農民以種地為生,種地是農民度日、養老的最後保險,一旦沒有了土地,就等於掐斷了生活來源,讓你到大城市居住,農民都不敢,因為沒錢,不是不想而是不敢離開農村這個最後的也是唯一的養老的地方,農民的憂愁誰能理解,誰又來理解。
-
10 # 先峰迴村
1、沒文化,農村很多農民,像我老家雲南大山裡的農民就是這樣,從小沒上過學,沒有文化,除了祖傳的幹農活其他的什麼也不會,所以他們自然不會想搬遷。
2、捨不得家鄉,很多農村人因為從小在農村長大,生活。對家鄉有不可替代的感情,而且世世代代都生長在這裡,捨不得離開自己的祖籍,也捨不得自己農村的一畝三分地,所以他們不願意搬遷。
3、以上兩點是我認為的觀點,下面我給大家講講我的老家農村的現狀,我通過採訪老家的農村家庭,大概得出以下結論:
1、在家鄉自己有土地,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離開家鄉怕養不活自己一家人。
2、沒有一技之長,怕去到別的地方養不活自己,所以還不如安於現狀,懶得再冒險。
3、認為自己在家鄉很好,沒必要搬遷。有部分人非常熱愛家鄉的生活,感到非常滿足和享受所以覺得沒必要搬遷。
4、比較孝順,因為家鄉有自己的祖輩,所以要守住自己的祖祖輩輩。
回覆列表
農民不願意拆遷有很多原因,各不相同,這裡僅歸納一些多數人的想法吧。
一、經濟因素,農村拆遷有個特點,就是大多為城市近郊城鄉結合部,這些地方的老百姓們大多家庭經濟還算不錯,對城市生活早就有了長足的認識,對比自身覺得並沒有太大的經濟優勢甚至不如自己。
比如城裡人吃糧吃菜都得花錢,而自己則可以自給自足,吃喝上每年節省下來的就是一筆不少的錢,而自己在農閒事進城務工掙的錢,基本都可以攢下來。
再比如有些頭腦活泛的人早就開始利用自己的地理優勢,做一些私人產業,比如小飯桌之類的,因為他們有房有場地,一旦搬遷,這些行業都無法再繼續了。
一旦拆遷後,自己掙的錢就必須有一部分要用來生活,這對農民來說等於無形中降低了收入,而老一輩農民在知識技術儲備不足的情況下,也基本與高薪崗位無緣。這是切切實實的生計問題,自然顧慮重重。
二、土地情懷,其實很多農民對於土地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他們見不得好好的耕地被糟蹋,對,你沒看錯。對於這一部分農民來說,土地不能用於耕種就是在糟蹋土地。他們是發自內心的捨不得這一片土地。每天看著自家地頭上種子發芽生長,對他們來說就是這世間最美好的事情。
三、家情節,其實這個情節大家都有,作為老百姓很多人心裡都認定了有房才有家這個理念。很多城裡人剛剛買了房,拿到鑰匙進了房間都會感慨,從此以後這裡就是我們的家了。但相對於城裡人,農民的這種情節更深刻,因為他們的房子基本上都是自己盯著一磚一瓦蓋起來的,而本人也需要跑前跑後張羅修房的事情,這種情感城裡人是很難體會的。農村不管誰家修房都是大事,立房或者叫上樑(主體竣工)時都要擺酒慶賀的,可見農民對房子的感情。
我做拆遷工作時,身邊有農村同事家裡遇拆遷,拆房的時候都會跑回家看,非要眼睜睜看著那生活了十幾二十年的房子被拆掉,很多人的眼眶都是溼的。那棟房子包含了太多的記憶和印記。
四、人文環境,鄉村生活多少還是帶著點悠閒和恬淡的,房前一個大院子,沒事晒晒太陽串個門,拉拉家常。過慣了這種生活的人,忽然讓他們住進高樓大廈,獨門獨戶的房子,他們真的不太習慣,出個門還要先上下樓或者坐電梯,真的不習慣啊,與家人朋友的走動也變的麻煩了,也沒有院子這個半開放場所可以供大家隨意娛樂了。去了別人家看別人家裝修的好,收拾的乾淨,不由得就會多了一層拘束感和隔離感,再也找不回那種悠閒和恬淡的感覺了,久而久之大家的感情就淡了,這也是農村人很在意的事情。
五、生活習慣,適應了農村的生活習慣,忽然之間要去改變,而且變的比之前還繁瑣,無論對誰來說都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六、拆遷補償低於預期,這個是大家都能想明白的事,但還是要多說一句,很多老百姓不是真的覺得低,而是覺得自己絕對不能比別人低。
七、對拆遷政策不滿,這個就是比較細節的問題了,比如以後的生計,比如要多支出一些原本並不需要支付的費用(物業費、停車費),林林總總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