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追風少年已經老去
-
2 # 小炒說
居高不下的財政支出把宋朝給拖死了,玩通貨膨脹把宋朝給作死了。
另外,宋朝經濟政策並不開明,相比唐朝差遠了,民間經濟繁榮乃是經濟規律使然,與政策關係不大。
北宋財政收入上,主要分三塊:
1、農業稅上,北宋沿襲唐德宗的“兩稅法”,承認土地私有制,按土地面積定額徵稅,一般每畝收1鬥(12.5斤,畝產300斤左右),江南等地每畝收3鬥,兩稅收入2000萬-3000萬貫之間;政府養兵,沒有了兵役,但還有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北宋農民的稅負並不輕。農業稅總共在5000萬貫-7000萬貫之間。
2、商業稅上,宋朝鼓勵商業發展,出現了完整意義上的商稅制度,宋仁宗在一道詔書中稱:“商賈不通,財用自困。”,工商稅率比較低,2%-3%之間,商稅最初500萬左右,中期保持在1000萬左右。低稅率成就了宋朝經濟的繁榮,但民間商業集中在利潤微薄的產業中下游,如服裝、玩具等。
3、國營專賣上,宋朝的國營專賣比漢唐都要嚴酷,專營的領域更廣,囊括了鹽、酒、鐵、茶、香料、醋等上游產業,並且制定嚴酷的法律禁止民間涉入,更是加強了對專營商品從生產到銷售的全程管理。專營收入達到4000萬貫,是晚唐稅收總額的兩倍。
北宋初期財政總收入是7000萬貫至8000萬貫,中後期的財政總收入在1.2億貫至1.5億貫之間,峰值是1.6億貫,遠超前朝。
北宋一改歷代王朝開國的輕徭薄賦傳統,從一開始就是重稅,遠超漢唐。
在鼓勵商業上,宋朝遠不如唐,政府佔據上游重要產業,只將下游薄利行業留給了民間。宋朝的商業繁榮,與政府關係不大,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規律使然。
財政支出上,軍費是大頭、為防止地方作亂,北宋實行中央養兵,創設最複雜的官僚系統,官員互相牽制。
北宋養兵120萬,創歷史之最,軍費一度佔到財政收入的80%以上。關於北宋軍費開支之巨大,宋仁宗時的大臣蔡襄曾提到:“禁軍一兵之費,一歲約費錢五十千文。廂軍一歲費錢為三十千文,通一百一十八萬餘人,一歲約費四千八百萬緡。”這還只是士兵的工資,不包括前線支出、軍官俸祿等費用。加總起來,達到6000萬貫。如遇到戰爭,費用又得增加千萬巨。
北宋初期在編官員2.5萬名,疆域更大的唐朝從沒超過2萬,地方吏員二三十萬名,科舉取士人數是唐的5倍。俸祿支出1200萬貫。
軍隊和官員的支出就已經是7200萬貫。這還不包括大規模戰爭、基建、皇室開支、後期官僚系統膨脹等支出。
宋仁宗寶元年間(1038-1040年),北宋對西夏開戰,僅陝西一帶的戰前開支為2000萬貫,開戰後瘋長到3300多萬貫。土地兼併的嚴重激發了民變。北宋的財政問題凸顯。
於是開始范仲淹改革,縮減開支。很快失敗。
然後創設鹽鈔:商人先向官府交一筆錢,換取憑證,這張憑證就叫“鹽鈔”,商人憑鹽鈔到指定機構支取食鹽,再到指定邊關地點銷售,商人自己負責運輸。緩解了邊境的軍費開支,但政府發行了過量的鹽鈔,越來越不值錢,後來也無法實行了。鹽鈔跟現代的房地產很像,有興趣的可以去研究下。
宋神宗上位後,財政出現赤字,於是開始王安石變法,政府全面介入經濟,擴充財政收入。也很快失敗。
北宋末年,財政年年赤字,財政收入只能覆蓋支出的3/4。兩次變法,財政收縮和財政擴張均失敗,面對赤字,政府無所適從,只得喝下通貨膨脹這杯烈性毒酒。
公元1102年,作為王安石女婿的哥哥,斂財能臣蔡京成為北宋的宰相,四處斂財,新增收入2000萬貫,搜刮完民間後,就利用貨幣的通貨膨脹不斷從民間抽取財富。
1102年5月,在蔡京的主持下,政府鑄造折五錢“聖宋通寶”,貶值2.5倍,試行成功,經濟未出問題。
1103年,朝廷下令鑄造折十錢“崇寧重寶”,其中銅錢3億文,鐵錢20億文,幣值再貶2.5倍,新幣總額將近市場流通總量的1/10。
新幣大幅貶值後,宋徽宗又開始回收貨幣,但官府收購折十錢的價格較低,百姓財富憑空遭受巨大損失,再次遭到政府洗劫。相當於又來了一次通貨膨脹。
公元1107年,再鑄折十錢。公元1111年,宋徽宗命令折十錢貶值為當三錢,持有折十錢的人的資產一下子縮水70%。
隨著折十錢數量的越來越多,溫水煮青蛙,老百姓生活日益貧困。
政府不僅將銅錢、鐵錢大幅貶值,還將具有貨幣功能的區域性紙幣交子、錢引也大幅貶值,而且紙幣的貶值更加輕鬆高效。
民間財富被政府剝奪乾淨,當北方戰事又起時,政府已經無力籌集軍費了。1126年,蔡京被罷官之後的第二年,二帝被俘,北宋滅亡。
從開始實施通貨膨脹,到北宋滅亡,僅僅24年。
南宋南宋基本完整繼承了北宋的體制,只是人口和土地有所縮減而已。南宋從建立伊始,就自帶財政失衡這個基因。
在財政收入上,南宋財政收入分為農業稅、專營收入、地方的上供、各類商稅。
南宋喪失半壁江山,人口降至七八千萬,耕地降至700萬頃,加上戰爭的破壞,作為祖宗正賦的兩稅收入自然大幅減少,1500萬貫左右。
南宋朝廷要求地方各級政府每年上供,折錢交納,“以助國用”,初期每年上供1500萬貫左右。
鹽、酒、茶等各類專營收入4000萬貫,僅鹽利一項就有1500萬貫。政府之手伸向民間經濟很深。
各類商稅合計2000萬貫。
財政總收入9000萬貫,峰值是宋寧宗嘉定期間(1208-1224年)的1億貫。
財政支出上:
南宋初期,政府部署六大集團軍,近20萬人,“月費兩百萬緡”,年花費2400萬貫;川陝前線至少40萬人,年花費“錢三千餘萬緡,糧一百六十餘萬石”。兩項合計,南宋初期的軍費開支6000萬貫,中央行政支出1300萬貫,兩項剛性支出合計至少7500萬貫,這還不包括基建、賑災等大額支出。對於一個剛建立在廢墟上的政權而言,這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相比北宋,南宋多了個北伐戰爭這個財政黑洞。南宋政權的合法性就是北伐收復失地,南宋國祚152年,進行了4次北伐:岳飛北伐、隆興北伐、開禧北伐、端平入洛。每一次北伐持續多年,包含多次戰爭,大家耳熟能詳的岳飛北伐,持續6年,來回折騰4次,大小戰爭10餘次。每一次戰爭都是巨大的財政支出,南宋的財政赤字如影隨形,帝國隨時都有財政崩潰的可能。
在不爆發戰爭的平靜年代,南宋財政勉強平衡。一旦發生大規模戰爭,陡增的軍事開支讓財政立刻入不敷出。
南宋發行了紙幣會子,使用範圍比北宋時期的交子更廣,與北宋一樣,南宋政府又想到了通貨膨脹這個“夜壺”。
1161年,南宋在全國推行會子,最初的發行量在1000萬貫左右;
隆興北伐後,宋孝宗淳熙年間(1174年-1189年),發行量達到2400萬貫,增長2.4倍,會子貶值了25%,能兌換750文錢,還算比較剋制;
宋寧宗(1194-1224)上位後,就不是那麼回事了,他希望通過會子解決財政問題,以支援北伐,史稱開禧北伐。會子發行量達到1.4億貫,比繼位初增長14倍,引發了劇烈的通貨膨脹,會子價格跌到100文錢(原值1000文)。
宋理宗(1224-1264)時期,公元1234年端平入洛後,會子發行量達到3.2億貫,比繼位初增長2倍多,貶值25%,米價暴漲至每鬥3貫400文,是宋孝宗年間的13倍。1247年,會子發行量達到峰值6.5億貫,200文的會子連一雙草鞋都買不到,會子基本成為廢紙。
公元1262年,宰相賈似道發行“關子”取代喪失價值的“會子”,但強制作廢、兌換比例不合理的措施導致了更嚴重的通貨膨脹,紙幣又成為了廢紙。
與北宋末年一樣,貨幣不斷貶值,民間經濟被掏空,造成國家財政枯竭,無力擴充兵員抵禦外敵。
公元1279年,蒙古人叩關入侵,政府財政枯竭,無力抵抗,南宋滅亡。
如影隨形的財政緊箍咒,使得宋朝無法發動持續性戰爭。與北方戰爭,小規模戰爭宋朝總能取勝,大規模戰爭總能一敗塗地。軍事策略只是表面原因,財政緊張造成的急於求勝才是本質。
-
3 # 王銘葦
宋朝在中國的歷史上堪稱是一個最奇葩的朝代,它的經濟、文化、科技在當時穩居世界第一,但同時它又是強敵環伺,被西夏、契丹、女真、蒙古人的輪番吊打。當然,這還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它自己開門揖盜、昏招迭出。
在宋朝的歷史上,藉助軍事同盟以達到消滅敵國,而最終盟國演變為更強大敵人的事情,已不是第一次,北宋與女真人結盟滅遼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自從宋朝的建立之初,或許是受到宋太祖趙匡胤“揚文抑武”的國策所影響,宋朝軍隊的戰鬥力一直不敢恭維,以致在面對北方強敵遼國時,幾次伐遼均為遼國所敗。當然,宋朝有宋朝的長處,那就是它不差錢“用錢能擺平的事那都不叫事”,所以,宋朝便用錢與遼國和平相處長達百年之久,而遼國也成為了宋朝北部的屏障。
此時東北的女真人迅速崛起了,在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諸部之後,於1115年1月28日在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建立大金國。
女真人原本是遼國的藩屬,但在他們建立大金國之後,迅速的拿下了遼國的東京遼陽府、上京臨潢府而聲威大震,此時北宋的君臣認為遼國必亡無疑,他們想借機收回丟失一百多年的“燕雲十六州”,於是北宋便與金國聯合滅遼,並立下了"海上之盟"。然而北宋的軍隊卻不給力,兩次大戰皆被遼軍所敗,尤其是童貫率領十萬大軍在攻取燕京時,卻被幾千遼軍打得損兵折將,這也令女真人看到了宋軍的無能,金軍便隨即撕毀了與北宋的盟約,在1125年滅遼之後,至1127年僅僅的兩年時間,就滅了北宋。
應該說,此時遼國與宋朝和平相處已達百年之久,當遼國得知宋朝準備聯金滅遼時,便派使臣表示願意向宋朝稱臣,希望宋朝不要和金聯盟攻遼。
遼國的使臣直言道“宋、遼既是兄弟之邦也是脣亡齒寒,女直蠶食諸國,若大遼不存,必為南朝憂,脣亡齒寒,不可不慮”。而這其中的利害關係,甚至連宋朝的藩屬高麗國王都看得出"聞朝廷將用兵伐遼,遼為兄弟之國,存之足為邊捍,金為虎狼之國,不可交也!"。但宋徽宗根本就不知周國之間均衡態勢的重要性,仍然固執的聯金滅遼,直至發生了“靖康之恥”,自食惡果之後方才醒悟,但悔之晚矣,只有南望故國而以淚洗面,最終身死於異國他鄉。
時間到了13世紀初,蒙古諸部在成吉思汗的征戰中逐步完成了統一,已經有了足以與金國分庭抗禮的實力,而曾經不可一世的金國也逐漸的處於下風。
嘉定四年(1211年),金軍主力盲目出擊尋找蒙軍主力決戰,結果接連在野狐嶺、會河堡兩次會戰中慘敗,金軍的主力野戰部隊幾乎是損失殆盡,為避蒙古鐵騎的鋒芒,嘉定七年(1214年)七月金國舉朝南遷,把兩河、山東等地區讓給了蒙古人,將兵力收縮在一些大城池中,此舉果然奏效。事實上,當時的蒙古人雖然在野戰中所向披靡,但還不具備很強的攻城能力,所以,成吉思汗不得不留下木華黎繼續經略兩河、山東等地,自己則率領主力西征。
紹定五年(1232年)十一月,當蒙古大軍再次進攻金國的時候,南宋居然再次祭出了藉助軍事同盟以達到消滅敵國的法寶。
根據聯蒙滅金的策略,南宋出兵相助蒙古人一起圍攻開封,金哀宗被迫逃往了蔡州,但此時南宋軍隊又攻陷了鄧州、申州、唐州,徹底切斷了金哀宗的西逃之路。眼見形勢不妙,金哀宗派遣使臣以"脣亡齒寒"的道理請求南宋不要出兵,而且此時的金國,已經對南宋構不成任何的威脅了,但南宋軍隊依然抵達蔡州城下與蒙軍會師。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宋蒙聯軍攻破了金國最後的據點蔡州城,金哀宗完顏守緒匆忙傳位後自縊身亡,金末帝完顏承麟也在亂軍中喪命,金國滅亡。
其實早在南宋建立的初期,南宋朝廷便開始注意到了蒙古人這支力量,並試圖藉助蒙古人來制衡金國。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當海陵王完顏亮撕毀"紹興和議"而渡江南侵的時候,為了減輕自己的軍事壓力,南宋大將劉錡、吳璘便傳檄蒙古、契丹諸部共同攻金。事實上,南宋聯蒙滅金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而且過程更是一波三折,金國在蒙古和南宋的聯合夾擊之下終告滅亡,南宋即報了“靖康之恥”,也結束了宋、金之間長達100餘年的對峙。但這一結果對南宋而言卻並非福音,甚至比聯金滅遼的後果還要嚴重,因為南宋接下來要面對的是比女真人更為強悍的蒙古人,契丹、女真人不過是要錢,而蒙古人要的則是命,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滅亡南宋。
在聯蒙滅金的過程中,南宋是收復了一些失地,乍一看南宋在"聯蒙滅金"中算是受益者,這樣即拖延了必將到來的宋蒙大戰,同時也趁機搶得了一些地盤,增加了戰略縱深。
但從長遠來看,南宋與蒙古結盟滅金無疑是給自己掘好了墳墓,因為此舉是送走一隻老掉牙的暮狼,卻迎來一隻壯年的猛虎,既然不能置身事外,那為何不等到交戰雙方精疲力盡而坐收漁利?宋朝的兩次開門揖盜,第一次葬送了北宋,第二次滅亡了南宋。
諂媚得不到尊重,協從換不來和平,二戰蘇聯與德國瓜分波蘭,沒能打消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東北軍在東三省的一槍不放,也並未阻止住日寇的侵華步伐,只會讓敵人變本加厲,一句話:“求人不如求己”。
-
4 # 紅塵如鏡
首先紅塵君要說明一下,沒有一個朝代是不會滅亡的,從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開始,就註定有一天會滅亡,緣起則聚,緣滅則散,萬事萬物,概莫能外。
其實在歷朝歷代之中,兩宋超過三百年的國祚已經算長的了,它的滅亡其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重文抑武,冗官,胥吏。
下面且聽紅塵君一一道來:
第一,重文抑武大家都知道宋太祖趙匡胤乃是武將出身,他是從底層武官做起,一路靠著戰功提升到殿前都檢點(相當於首都軍區總司令兼ZNH防務負責人)這個絕高的位置的,然後陳橋兵變,被麾下眾將硬是“逼著”做了皇帝。
但正因為趙匡胤是武將出身,又是這種方式上位,所以對於手握重兵的武將也是十分忌憚——這個也好理解,只有同行才是赤裸裸的仇恨,而且彼此最為了解。
因此宋太祖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杯酒釋兵權,以兵不血刃的方式解除了麾下石守信,高懷德等功勳重將的兵權,但同時也賜給了他們無上的榮華富貴。
趙匡胤這個做法,從積極意義來說,等於最大化的增強了中央集權,解決了自從唐末開始的地方割據的局面,而且還是以比較平和的方式。
但是從消極的層面來講也有兩大隱患,第一就是重文抑武的開始,而第二,就是埋下了冗官的種子——這個我們第二點再談。
接下來的宋太宗以及後面皇帝,也都繼承了這種精神,把文官的地位大大提高,而壓制武將的權力,當時同級別的武將見了文官預設低一級,而且許多重要的武官角色——比如說太尉(高俅大家總知道吧?雖然水滸有些誇張,但還真有這人物),都由文官來擔任。
這樣皇帝倒是放心了,因為文官的統率力不夠,無法擁兵自重,但是整個國家軍隊的戰鬥力無疑大大削弱了。
這裡紅塵君再多舉個例子,一個悲傷的例子,北宋第一名將狄青,當時建立了許多功勞,卻被一眾的文官聯手打壓的差點沒自殺以謝天下,包括歐陽修等重臣最後都明說了,他們並不是和狄青有什麼個人恩怨,甚至也很尊重和佩服狄青本人,但是武將不能掌權,這就是大宋朝的規矩!
多可怕的規矩啊。
所以整個宋朝,名臣無數,但優秀的將領卻屈指可數,幾乎只有狄青一人,而岳飛也只是北宋滅亡和南宋誕生這種過渡時期才有可能存在,南宋稍一安定下來,馬上就把他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了。
其實這件冤案中,秦檜不過是個直接下手的凶手而已,幕後真正的黑手有兩個,一個是不願徽宗欽宗回來的高宗趙構,另一個就是這從建國就留下來的武將不能掌權的規矩。
第二,冗官冗官指的就是多餘的官——他們只拿錢不辦事,或者只佔位置不做貢獻,甚至還造成內耗。
這個問題其實歷朝歷代都有,但是以宋朝最甚!
何以故?
我們剛剛講過了,趙匡胤一方面不願意武將掌握兵權影響皇權的安穩,但另一方面他是個寬厚的人,做不出朱重八那種喪盡天良的鳥盡弓藏血洗功臣的罪業,所以他都高官厚祿的安置了石守信等老弟兄們,這樣就多出許多“虛職”出來。
我們如今都喜歡用“官職”一詞,但是這個詞在宋朝其實是分開來使用的,“官”指的就是你的品級和俸祿——換句話說就是待遇;“職”才指的是真正的責任和權力,這兩件並沒有直接關聯。
比如梁山征討方臘歸來之後,宋江是這樣被冊封的:
先鋒使宋江加授武德大夫,楚州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像這個武德大夫就是“官”,只是四品左右的頭銜,有俸祿拿,可以享受對應的權利,但卻沒有具體工作內容,真正的職務是後面的這個“楚州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這官職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已經是地方大員了,所以才招惹到了高俅楊戩的嫉妒,如果只是個武德大夫的虛職的話他們可能就懶得理會了。
而宋朝向來重視讀書人和士大夫,招攬了許多,最後又沒有那麼多的官職可以封賞,只能多加了許多的虛職出來,導致宋朝的官員數量遠超歷朝歷代,不僅給國家造成了嚴重的負擔,同時還增加了內耗。
不要總覺得人多好辦事,其實大部分情況,人多又不能很好的管理的話,效率只有更低!
第三,胥吏胥吏其實也是兩層含義,“吏”指的是八九品低等級的小官,有些甚至不入流——比如宋江,而“胥”則指的是民眾地方的人,比如每個村都有的里正——比如晁蓋。
這胥吏其實也是歷朝歷代都有,但是宋朝卻是最為嚴重,他們等於是地方官員和百姓們之間一座橋樑。
但是這橋樑最開始還有一些積極的作用,但是越到後期就越是貪腐黑暗,貪贓枉法,欺上瞞下,無惡不作。
還拿宋江哥哥來舉例子好了,他造反之前是鄆城縣的押司,正好算作比較高階的“吏”,而且還是負責犯法牢獄等方面,水滸裡面說了,他刀筆精通,吏道純熟,仗義疏財,幫助了許多人,所以才有“及時雨呼保義”之稱。
但是這件事也可以反過來理解,宋江這樣有良心的“廉吏”其實是很少的,大部分都是凶殘貪婪之人,整部水滸裡面這種情況實在數不勝數,林沖,武松,宋江,盧俊義等等好漢,無一沒有被管營,差撥,差役這些“胥吏”們敲詐勒索過,只要不從,輕則打罵侮辱,重則一頓殺威棒取你性命。
正是大量胥吏的所作所為,導致宋朝許多本來很不錯的政策和法律,根本就無法執行到下面去,直接就導致了百姓和朝廷矛盾的激化,因此宋朝類似宋江,方臘這樣的農民起義數不勝數,間接的導致了國力的削弱和統治的安穩。
紅塵君說綜上而述,正是“重文輕武”,“冗官”,“胥吏”這三大禍害,直接導致了宋朝的滅亡,當然了,這些問題從根源上來說都是封建社會不可能解決的問題,區別只是程度輕重,滅亡早晚而已。
我說完了,誰贊成,誰反對?^_^
-
5 # 探尋歷史奧祕
南宋滅亡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戰略失誤
這個原因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是“聯蒙抗金”,由於南宋對金國的極度仇視,使他們採取了十分不明智的外交戰略,正所謂“脣亡齒寒”,金國一亡,南宋的勝算就更加微乎其微了,如果南宋可以暫時放下仇恨,選擇援金抗蒙的話,也許還有翻盤可能;
二是南宋錯誤的選擇了消極的防守,沒有把握往機會。很多人都認為南宋軍事實力很弱,其實,南宋的軍事能力並不弱,更是比北宋軍隊戰鬥力強上幾倍甚至更多,這是因為南宋之兵大多是由中興四將自己招募的,自然沒有被北宋的重文輕武所影響,這點從實戰中便可體現:1127年,在靖康之恥後,橫掃東亞,勢頭正盛的金軍南下,誓要一舉消滅南宋,而南宋呢,立足未穩,風雨飄搖,整個國家籠罩在喪權辱國的陰影之下,然而,金軍的南下之路卻頻遇阻撓,多次敗於眼看就要完蛋的南宋軍隊,三次南下,皆無功而返,且遭受重創,尤其是在黃天蕩,韓世忠幾乎將完顏宗弼所領金軍全殲。更是在1161年完顏亮親率四路大軍攻南宋時,虞允文在採石以一萬八千兵力大敗十五萬金軍,引得金軍中大亂,金主完顏亮也被部下殺死。
在面對蒙古時,南宋也並不是一觸即潰,面對蒙古多次進犯,南宋頑強抵抗,多次擊退,1235—1241年間,蒙古大汗窩闊臺在四川、荊襄、江淮地區三線併發大舉攻宋,除了攻下成都以外,其餘兩線不進反退,宋軍一舉收復了淮南各地和京襄諸郡。以上這些事例都可說明,南宋在軍事上的力量並不弱,可是南宋統治者卻採取了消極的態度,雖然南宋有淮海至川陝、長江以及五嶺三道防線,可卻不會主動出擊,在防禦蒙古過程中,南宋的人力物力被消耗過多。
在1239年,蒙將達海入蜀,進攻東川地區,攻破夔州後,直趨三峽,南宋急忙調兵防禦,達海撤軍,長期以來,蒙古採取的都是攻下城後將城中燒殺過後撤軍,以消耗南宋國力。這聽起來很奇怪,蒙古為什麼不乘勝追擊,反而要撤軍呢?這是因為蒙古當時的主要目標是西方,並不是南宋,蒙古只是留下部分部隊牽制侵擾南宋,1235年,窩闊臺決意西征,征討欽察、斡羅思等未服諸國,只派皇子闊出和闊端牽制南宋,此時南宋完全有機會反攻,窩闊臺此時遠在西亞,根本無力來管南宋,可是南宋卻依然龜縮防線之中,被動挨打,將機會白白浪費掉。這是南宋滅亡的重要原因。
第二:經濟崩潰
南宋末年,偏安一隅的南宋統治者不思收復失地,卻一心壓榨底層民眾。大量荒地被豪強佔領,北宋農民可以隨意與地主停止合作也成為歷史,大量農民淪為地主的佃戶,地主趁機大抬地租,佃戶收成的大半都要歸地主,生活困苦。朝廷的苛捐雜稅十分恐怖,雜稅竟達正稅九倍之多。與底層人民的困苦相對的是統治階層的奢靡,宋高宗大肆修建宮殿,宋代林升曾有詩曰“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吹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描寫的就是南宋統治者荒淫無度的生活。為了彌補這巨大的財政虧空,南宋統治者開始濫發紙幣“會子”,自1205年起,紙幣發行量開始暴增,短短42年,從1168年限額“三年立為一界,界以一千萬緡為額”的會子迅速增至一年發行六億五千萬緡,到了景定四年(1263年)更增每日印十五萬緡以救急,這引起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在1240年,一升米的價增至一千緡,到了1275年,一雙草鞋竟貴至二百緡都買不起。嚴重的通貨膨脹將南宋經濟徹底擊垮。這也是南宋滅亡的原因之一。
-
6 # 入團積極分子
一個國家的消亡從來不是某個單一因素所決定的。南宋的滅亡原因應該從兩方面看。
一,內憂
1,經濟 一 南宋末期 土地兼併日益嚴重 社會矛盾不斷深化 富者有上萬畝田地 貧者無立錐之地 而士大夫卻又免賦稅 負擔加在百姓身上 造成惡性迴圈 二 與元朝的持久戰爭 不僅損害邊境 整個國家的財政幾乎被拖垮 為了緩解危機 國家無節制的發行交子 導致通貨膨脹 國家經濟崩潰 三 蒙古大軍橫掃西亞 阻斷商路 對外貿易大受影響 四 有錢的行業都被權貴集團霸佔 而政府卻無錢入庫
2,政治 南宋後期,君主驕奢淫逸,紙醉金迷,重用貪官汙吏,甚至出現了賣官鬻爵的現象,國家管理機構已是貪汙腐化無法逆轉
3,軍事 由於宋得國於黃袍加身,所以統治者始終對軍事將領保持防範,讓文官管理軍隊,高階將領進行定期輪換,無法行程有限的軍事管理
二,外患
聯蒙滅金 南宋聯合蒙古滅掉金國好像忘記了脣亡齒寒的道理,讓蒙古完全掃除了北方的抵抗力量,直接和南宋短兵相接
-
7 # 灤陽誠毅
大家好,我是麻雀誠毅。
南宋的滅亡類似於北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國家執行了錯誤的外交戰略,北宋聯合女真攻擊遼國,南宋聯合蒙古攻擊金國。最終都導致了北方政權的覆滅。可以說“遠交近攻”的戰略是相當高明的,不過這個戰略成功的前提是國家軍事實力強悍,可以通過攻擊附近的國家獲得更多的利益。很顯然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都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保障戰略的執行。
南宋滅亡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的國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實際上兩宋的經濟是相當發達的,以發達的經濟實力建立強大的軍事力量是可以實現的,但是由於老趙家是通過軍事政變上位的以至於天然的防備武將的權力,軍事制度建設落後,軍事機構臃腫,但發達的經濟提供了強大的軍事器械,所以宋朝軍隊的守城戰一般打的都還不錯。兩宋的馬場都丟失了,騎兵根本不成規模,野戰實力大打折扣。岳飛北伐也是通過強悍的步兵完成的。
還有一個可以說是上天安排的原因,那就是蒙古騎兵太強大了,橫掃歐亞大陸,更何況是南宋這樣一個偏安政權了。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就是一句話。南宋政權自己作死怨不得別人。
-
8 # 夜狼文史工作室
第一,軍事。
北宋的軍事能力一直處於當時大國的最底端,不是培養不出精兵強將,而是極端的重文抑武。這一點與北宋的老祖先趙匡胤得位不正有關係,也與唐朝藩鎮割據戰亂不止有關係。祖先得位不正,北宋包括南宋的所有皇帝都要提防武將再來一場“黃袍加身”。唐朝的藩鎮之禍和五代烽煙也讓宋朝的皇帝戰戰兢兢,不敢卸下防備全身心相信武將。一國之君是這樣的態度,武將的地位可想而知。
雖然皇帝薄待武將,但是有一些人天生就是要上戰場的。他們不在乎皇帝的偏心,文官的輕視,只想做一點有利於家國的事。
軍事力量如此薄弱的北宋,偏偏遇上一波又一波的強國。北邊先有遼國後又金朝,西邊還有蠢蠢欲動的西夏。整個宋朝,說在夾縫中生存也不為過。但是這些還不是全部,著名的兒皇帝石敬瑭早就把燕雲十六州送給了遊牧民族,因此整個宋朝早就失去了天然屏障。冷兵器年代,他們一直在用步兵對抗騎兵,用血肉之軀對抗野蠻民族的屠殺。種種因素之下,戰場上接連失敗是意料之中的事。
第二,政治。
在這一點上,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王安石與司馬光。這兩個人都是正直之人,也是真心把國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人。但是在黨爭的過程中,他們逐漸偏離了最初的想法。王安石是改革派,他認為只要發現了問題就要解決,還要從根本上解決。即便是祖宗法令也可以革新。司馬光是守舊派,他以史學家的眼光也能看出當時的北宋必須要改革,但是司馬光的想法是溫和改革,不要那麼尖銳。
第三,經濟。
都說宋朝是最富有的封建王朝,官員俸祿高,百姓生活好,若是想要穿越到古代,宋朝是第一選擇。但是經濟條件好也有好的弊端,首先就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宋朝的北面是遊牧民族,西面也不消停,並且都是軍事能力極強的野蠻民族。這些人在自己的地盤上餐風露宿,看著風景獨好卻軍事薄弱的宋朝能甘心麼?很多時候,生活質量高也是一種罪過,尤其是沒有能力守護的時候。
萬般無奈之下,他們只能把下一年的種子都交給朝廷。王安石備受爭議的青苗法就是這麼來的。老先生想通過這項措施讓每一戶農民在春耕時節都有種子可以播種,朝廷也能增加收入。只可惜現實太殘酷,這項超前的變革被不完善的制度和貪婪的官員破壞了。
北宋在政治、軍事、經濟三方面都有重大問題,宋徽宗還把絕大多數心思放在作畫和瘦金體上,並且任用奸佞小人。這樣的國家,怎麼可能不滅國。
-
9 # 愛吃的阿毛
以下個人觀點。
可能是以文御武吧。據說宋朝人當兵是要在臉上刺青的,但是在古代往往都是一些罪大惡極的囚犯才在臉上刺青。
武人地位地下,打仗軍功不顯。要知道古代打仗最重要的是“士氣”,明知道打成什麼樣都不會有什麼好的,誰有心情去跟你認認真真打。
在戰場上文官的命令甚至比將軍的命令大。打仗可不是你作幾首詩,嘴皮子利索就能贏的,你不知哪種兵種在什麼時候能發揮什麼作用,如何用兵,怎麼用好,這都是需要經驗和智慧的,讀過幾本不是兵書的兵書怎麼可能贏?
戰場之上瞬息萬變,陰謀詭計層出不窮,這往往就需要將軍隨機應變,見招拆招。“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皇帝不放權,要不然你回來就被砍頭,古代交通又不發達,一個軍情回到京都可能就是十幾天後了,平白延誤戰機。
據說,將軍在外打仗,皇帝不知死活地要畫什麼“陣圖”,叫將軍按照“陣圖”打仗,不問地形,不問敵情,不問狀況,這怎麼可能打贏?
加上宋朝丟了養馬的馬場,步兵對騎兵,本來在兵種上就走天然的弱勢,加上對付騎兵的方法失傳,加上朝廷一群不知軍隊的領導領兵,加上戰機延誤,這麼打仗,能贏,我覺得才奇怪。
-
10 # 終南高揚
重文輕武、黨派之爭,內鬥,是經濟上非常繁榮的北宋再外交上一再失敗的原因。
政治不能用道德去衡量,任何時候,國與國之間[握手]並無道德或法律框架,兩國政治間的鬥爭,一旦開始,想低頭就已經不再可能。
網友對中美關係的期望過於樂觀,總認為妥協就會好一點……而真正兩國的關係首先是從談判籌碼開始的。如果沒有談判籌碼,我們仔細看看北宋對金國的希望,其結果無知而悲痛。
北宋最初和金國屬於盟國,倆人約好了合夥打擊遼國,後來因為方臘和宋江起義,北宋的兩個執政黨內鬥激勵,軍隊建設緩慢,錯過了攻打遼國的機會,於是,遼國瞬間被金國消滅了……然後,金國漫悠悠就開進了開封城……有人說,你倆不是兄弟夥嘛?有話好好說吧,金國皇子說“已經好好說了啊,但你們有啥實力跟我討價還價”?
然後,給北宋開了個單子:
1、金子100萬錠,銀子500萬錠,需要在10天內繳納;
2、如果不能按時完成,一個公主、王妃抵1000錠金子;一個親王女兒抵500錠,其他皇親國戚家的公主抵200-500/人。
3、道宗、太子、康王、宰相等六人帶隊做人質,宮廷一應器物充貢品。
4、割河南及汴京,以公主至少倆人、宗姬族姬各四人,宮女1500人,女樂1500人,工藝3000人,帶到哈爾濱貢給大金;每歲銀絹500萬兩匹送哈爾濱貢金。
看了這個清單,不知道一直迷戀著老美動不動就指望顛覆的人是啥感覺?
正月二十五日,開封府送人、物給金兵寨,有:婦女5000人,處女3000人,皆盛裝……然後,因病又退回一千多人。
是夜,宴,令陪酒,鄭、徐、呂三婦抗命,斬;烈女張、陸、曹抗二太子意,刺以鐵桿,流血三日;
宋徽宗當時有公主21人,皇后皇妃5人,皇孫女29人,其他嬪妃一百多人,皇子妃34人,宗室的侄女22個小公主。除了富金公主(會的多,後來有了一點地位)和惠福公主被納為妾外其他人都被牲畜一樣的分配$$$&
14000人分七批被押往哈爾濱,第一批男2200餘人,女3400餘人,這些人被迫“露上體,披羊裘”,宋徽宗的皇后也一樣待遇。《呻吟語》說掠走的婦女不下20萬人,十人九娼名節喪身命亡……
《宋俘記》說:
天會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俘其妻孥3000餘人,宗室4千餘人,貴戚5千餘人,行一萬四千餘人!
北行,男10存4,女10存7,從河南一直走到黑龍江。
宋徽宗有子27人,女23,妻5,妾31,婢封夫人67,入國後又生6子8女,還有子女5人,但不一定是他自己生的,康王趙構沒逮住,跑了。
公元1127年、趙構在商丘(即南京應天府)即位,為宋高宗。
任何一次推翻舊世界,都是一次人口的驟減,隋煬帝5千萬人,唐太宗1千多萬人,北宋1122年男丁4673.4萬人,女子未記,總人口應該過億了。
“告別革命,才能大發展”。王安石和司馬光之間兩個黨派的敵對,遠勝於特朗普和奧巴馬之間的距離。
回覆列表
宋朝因為頭兩位帝王都是以不正當手段篡位登基的,所以之後的宋朝統治者一向對武將戒心甚重,軍事方面習慣以文統武,因此常表現的擅守不擅攻,而且對待戰爭的態度過於計較實際利益的得失而忽略了軍事方面的勝利對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正面意義和精神層面的價值。
從經濟學角度上來說,送給外族的歲幣完全可以在之後設立的互市貿易中數倍的賺回來,而戰爭不僅勞民傷財、會死人還要冒著巨大的政治風險,如果戰敗,主戰者只能是替罪羊,國民永遠只看結果,而即使戰勝,軍方勢力大漲,將會動搖文臣的壟斷性地位,畢竟宋朝的“天子與士大夫共天下”不只是說說,而是宋朝基礎的政治形態。
低頭納歲幣只是丟點面子,財物都還有的賺,更不用承擔任何的政治風險,至於面子,對於信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儒生來說,需要有嗎?但是長期在軍事上的示弱,會讓整個國家的國民包括軍人都認為我們在軍事上就是打不過別人,這種心理或者說心理陰影面積才是最致命的,因為古代的冷兵器戰爭,將士懷有必勝(必將獲勝或者必須獲勝)信念(即各部兵書中一再強調的士氣)是戰爭勝負的一個最關鍵因素,也是各個著名以弱勝強的戰例中成功的關鍵。畢竟冷兵器戰爭很難真正全殲對手,往往傷亡達到一定比例,其中一方的軍隊就會開始潰敗,而潰敗的真正原因就是對獲勝失去了信心。
朝廷的文武就像公司裡必須有的兩種人:拓疆狼與守戶犬一樣,文臣是守戶犬,武將就是拓疆狼,兩種人的利益訴求根本不同,一個好的皇帝就必須懂得如何營造兩者的平衡,並駕馭兩者之間的矛盾,將其轉化為種種激勵手段,這種能力就是傳說中的帝王心術。
真正的帝王心術與臣子的權謀之術大相徑庭,往往是陽謀,說白了就是聯弱削強與利益交換,只喜歡用陰謀詭計的帝王往往下場很慘,老喜歡耍小聰明的人往往格局有限,難成大事。
宋朝的文臣獨大是其滅亡的本質原因。想想韓琦為了敲打大勝歸來的狄青,隨便找了個藉口就斬了為大宋立下汗馬功勞的狄青愛將,還揚言只有東華門唱名者方算真英雄豪傑,再想想岳飛之死的真正原因,不能不令人齒冷心寒。
宋朝對武將太過苛刻,宋朝的武將是升遷和降級速度最快的,有軍功就升,但是一旦犯點小錯,馬上會快速降級,一個武將打了打勝仗,文臣一定會先找這個武將在此戰中的錯處,以磨勘手段敲打此人,故宋朝的武將一向如履薄冰,好好的拓疆狼被文臣弄成了哈巴狗,遇到以拳頭論英雄的外族,宋朝焉能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