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為有識智為先
-
2 # 自歷史來
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大家都瞭解,這裡就不多作過程的介紹了,就來說一說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杯酒釋兵權”?或者說,“杯酒釋兵權”在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過程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建隆元年(960年),在趙匡胤代周立宋之後不久,昭義節度使李筠和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相繼擁兵反叛,趙匡胤親率精兵良將出徵,至十一月方將叛亂平息。此後的一天,趙匡胤向心腹謀臣趙普詢問息兵止戈、國家長治久安之法。趙普指出,藩鎮割據、臣強君弱是導致國家戰火不斷的根本原因,然後向趙匡胤提出了“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為解決藩鎮問題的總方針。
趙匡胤出身行伍,深知自唐末以來的五代亂局中兵權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因此,趙匡胤把收回兵權作為解決藩鎮問題的第一步,就發生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成功收回了功臣們的兵權,隨後又對地方實行了以下幾方面的措施:
第一,稍奪其權。為削弱節度使的行政權力,把節度使駐地以外兼領的州郡——支郡直屬京師。同時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地方行政官員,直接對中央負責,不再聽令於節度使。
第二,制其錢穀。限制節度使的財政糧餉許可權,除留少量應付日常經費外,地方上其餘的錢帛都要送到京城上交中央。
第三,收其精兵。加強對禁軍的控制,把藩鎮所轄軍隊中驍勇的人都選送到京城補入禁軍。又選強壯的士卒定為“兵樣”送到各路。召募符合“兵樣”標準的人加以訓練,然後送到京城當禁軍。
通過這些措施,在宋初時,唐末五代以來的那種專制一方的藩鎮便逐漸消失了。
-
3 # 慕雲舒
這其實要從唐的藩鎮說起,熟悉歷史的都知道,自宋朝開始,中原王朝開始重文輕武,武將的地位開始被被不斷打壓,其後果就是軍備鬆弛,沒有了相應的武力保護,中原王朝的繁華不過是周邊各個部族眼中的一塊肥肉。要知道在宋以前,中原王朝其實都是尚武的,那麼,由尚武轉向重文輕武的原因是什麼呢?
唐朝前期,皇帝們都是熱衷於開疆擴土的,唐初先後擊破了東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諸部,設立都督府;此後,又打敗西突厥,滅高昌,於其地設立州縣治理,奠定了唐朝遼闊的疆域。但進攻的步伐還沒有停止,顯慶年間又平西突厥賀魯,設立二都護府統其地。又在新疆以西,波斯以東的地區分置都督府。這就是藩鎮的起源。
至唐玄宗年間,由於府兵制的徹底崩壞,募兵制開始取代府兵制,各節度使自行就地募兵就成為必然。自開元二十五年以後,各鎮節度使下的軍隊都相繼變成了募兵。募兵的來源相當複雜,其中主要是失去土地的農民和無職業的流浪人、亡命無賴以及走投無路或無依無靠之徒。這些士兵一般都終身從軍,兄弟相繼,父子相承,世代以軍旅為家。因為藩鎮節度使掌握著他們的生殺、賞罰、升降等權利,士兵們對藩鎮節度使的依賴性也極強,他們“唯知其將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於是,藩鎮節度使們便逐漸培養起只忠於自己的親兵部隊,擁有了軍權。
安史之亂的爆發正是這種制度的體現,安史之亂以後,整個大唐藩鎮割據,唐王朝不但失去了向外開疆拓土的實力,而且整個中原幾乎回到了春秋戰國,大唐朝廷開始無力控制四方藩鎮,天下各路節度使尾大不掉,目無天子。這直接影響了此後千餘年的中國歷史程序。
朝廷上,當政宦官們開始任意廢立李世民的子孫;地方上,藩鎮節度使們擁有自己的私人軍隊和領土,他們不服從朝廷的調遣,於各自的領地內形成事實上的獨立王國。
即便當地的節度使死去,新任的節度使也不可能出自於大唐天子的選擇,藩鎮的兵將們會推選一個能夠代表他們利益的新的節度使出來。於是一個更加扯的局面出現了。各藩鎮的兵將們往往為了對現有權力的重新分配,開始對節度使行使廢立之權,從此,殺一帥,立一帥,有同兒戲。節度使們也成了藩鎮兵將們手中的一枚棋子。
以魏博鎮為例,田承嗣死後,魏博牙兵無人能制。平常欺行霸市,強取豪奪;殺人越貨,官府無人敢管。二百年的時間裡,隨意更換節度使的人選。比如史憲誠、何全皞、韓君雄、樂彥貞,都是牙軍們隨意擁立。平常的賞賜稍不如意,就有可能被軍士殺死,甚至是全族被殺。
到了五代十國,此風氣更是愈演愈烈,就由大將廢立節度使變成了大將廢立皇帝,事成則一起升官發財;事敗,則被擁立的冤大頭背鍋。武人干政達到了中國數千年以來的頂峰。
如:石敬塘做河東節度使時,他的部下就在他率兵出征時突然譁變,向他高呼萬歲,意欲擁他為帝,石敬塘當時大驚失色,急忙下令斬殺為首的三十多名將領、親兵以表示自己的忠誠。至於以後的兒皇帝那時後話。
再有後晉大將楊光遠率兵至滑州時,也有將校突然要擁立他為帝,楊光遠斥他們:“天子豈汝等販賣之物?”鬚髮飛張,聲色俱厲,這才喝止了他們的蠢動。大將符彥饒在瓦橋關守戌時,亦有部將欲“擁立”其。其只得假裝應允,然後暗伏甲士將這些人盡數殺光。
後唐時,楊仁晸率軍出征,軍士皇甫暉等興兵作亂,推舉指揮使楊仁晸為統帥,楊仁晸不從,亂兵居然將楊仁晸殺害,皇甫暉提著楊仁晸的頭顱來脅迫趙在禮為帥。趙在禮聽說發生兵變,想爬牆逃走,被皇甫暉拉著腳從牆頭拉下來,然後把刀架到趙在禮脖子上,把楊仁晸的首級給他看,還說,不從我們就如此首級。“趙在禮知道不可抗拒,才不得已答應。
還有後唐明宗李嗣源,他率兵征討魏州不得已叛變的趙在禮時,兵士譁變,結果與魏州叛軍會合,居然劫持李嗣源,要擁戴其稱帝,此時的李嗣源並無反意,還為此偷偷逃出了自己的軍營,只是當時事態已成,此時回到朝廷表忠心也難逃一死,才將錯就錯稱了皇帝。
包括後來趙匡胤的陳橋兵變其實與前面說的歷次兵變沒有什麼區別。
此時的武將簡直就成了“武禍”,同為亂世但是與三國與南北朝相比,五代的武人們可謂毫無廉恥可言,投降叛變簡直和吃飯一樣普遍,對於五代的武人來講,投降、叛變、擁立這種升官途徑可比戰場廝殺同強敵作戰風險小多了,他們自然樂此不疲。就如後周世宗柴榮即位時,遇到契丹南侵,這時諸多大將不思退敵,居然要逃跑,在他們看來,誰當皇帝都一樣,打不過就投降唄。惹得柴榮連殺70多員逃跑的將軍才算穩住了局勢。
到北宋建立,這種“武禍”的局面已經持續了兩百年之久,為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自北宋起,歷代中原王朝都對武人嚴加防範,不斷打壓武人的地位。
然而,凡事不可因噎廢食,限制武人沒有錯,但是把武人打壓的一錢不值也要出大亂子的。
唐以前,人們講究的是功名只應馬上取,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李賀的這首詩其實就是那個時代人們對功名的寫照,可是自宋以後呢?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宋真宗的這首《勸學詩》代表的是宋以後人們對功名的態度,韓琦一句:“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兒。”更是給武人徹底定了性。從此,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看看狄青最終怎麼被文官迫害致死就可以看出,抑制武人的出發點已經跑偏了。
武人的地位一降再降,到明朝,戚繼光對首輔張居正居然要自稱門下走狗,武人的地位尊嚴蕩然無存。然而僅僅靠道德文章能夠擊敗侵略者嗎?自宋以後的一出出、一幕幕已經給出了答案。
-
4 # 它山狼煙
正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盛唐以來,朝廷生平日久,從而致使邊鎮節度使做大,進而爆發了安史之亂,此後雖然歷經郭子儀、李光弼等名將的力戰,方使李唐國勢得以延續,但始終無法中興到貞觀至開元的盛世。而且安史之亂雖然撲滅,但邊鎮兵權、財權中央政府已很難管轄,尾大不掉之勢已無法解除。至唐末,黃巢起義更是成為了壓死大唐的最後一根稻草,此後唐朝皇帝更是失去了起碼的尊嚴,被太監和邊鎮節度使輪流甚至雙重羞辱。
公元907年,受朝廷重用的黃巢降將終於按捺不住,直接取代李唐建立後梁,自己當了皇帝。此後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短短几十年內五個朝代走馬燈似的更換,都是由於武將擁兵自重,從而取代前朝。
至於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更是如此,趙匡胤武將出身,在金庸老先生的武俠世界裡,相傳太祖長拳就是他創立的,而他本身就是後周將領,當時後周在經歷郭威、柴榮兩代明君後,國力漸盛,柴榮甚至一度收回了燕雲十六州的部分失地,可惜由於柴榮在關鍵時候不幸感染惡疾,倉促離世,留下少主。在這種情況下,趙匡胤被石守信等手下將領推上帝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和黃袍加身。
鑑於上述百年內接連發生的武將叛變事件,包括自己的那次,趙匡胤可謂心有餘悸,為了擺脫這種惡性的迴圈,他必須對武將的兵權問題加以限制。而在大宋以前,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後也曾清洗武將功臣,但由於所用手段過於直白、血腥,進而導致不少武將人人自危,紛紛叛變。趙匡胤借鑑了劉邦失敗的回收兵權的教訓,從而想到了這個相對文明,也比較顧情面的回收兵權的方式。就是給錢、給官,換回兵權,至於喝酒,只是挑起話題的一種方式而已。
-
5 # 白玉湯1975
子胥功高吳王忌,文種滅吳身首分……
一旦天平定,君主往往要大殺功臣,這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漢朝的劉邦,明朝的朱元璋就是這樣的典型,然而宋太祖趙匡胤非但不殺這些功臣,反而釆取了一種和平的策略,他按排了一場著名的酒局,讓君臣之間都有了一個較好的結果。這就是歷史上的:
宋太祖趙匡胤憑藉手中的軍事實力,輕易的就取代了後周,成為中國北方的統治者,登基之初,他便嘉獎了參與“陳橋驛兵變”的眾位將領。
分別任命慕容延釗、高懷德、韓令坤、石守信……這些老將在禁軍中擔任重要職務。
這位出身軍旅,又經過“黃袍加身”的皇帝深知掌握兵權意味著什麼。
建隆二年,也就是趙匡胤稱帝的第二年。他見到國家局勢己經得到了控制,就動了解除這些禁軍將領兵權的心。
起初趙匡胤還是有些顧忌的,也不想這麼快開罪這些老部下,然而趙普的進言,使他下定了決心。
趙普說:“如果石守信的部下有人貪圖富貴,擁戴他仿效陳橋驛兵變,將黃袍披到石守信的身上,這些人還會繼續忠於您嗎?”
同年七月,宋太祖把石守信等舊部召來飲酒歡聚。當眾人酒酣耳熱之際,趙匡胤揮手屏退侍從,仰天長嘆一聲,對眾將言道:“如果沒有你們對我的擁戴,我是無法座在這張龍椅上的,但是你們不知道我這個皇帝做的十分困難,每天夜不能寐,就是作惡夢。說句實話還不如做節度使的時候與大家在一起來得快活。”
眾將忙問這是為什麼呢?宋太祖道:“這不是很清楚嗎,我這個皇位誰不想要呢?
聽罷,眾將大駭,慌忙跪下。言道:“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己定,天下歸心,誰還敢再起異心。宋太祖見狀感嘆一道:“我知道你們對我忠心不二,沒有異心。可你們的部下呢,如果有一天他們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就算你們不想當皇帝,又能辦得到嗎?”
這一翻話聽得眾將汗毛倒豎,五雷轟頂。知道自己因為手握兵權遭到君主的猜忌,一句話說錯就可能引來殺身之禍。紛紛請求趙匡胤給指一條“可生之途”。
宋太祖一見眾將惶恐,忙開導眾將說:“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轉瞬而己。如今大家功成名就,不如放下兵權,購買良田美宅,歌伎舞女,日夜飲酒相歡,頤養天年。我趙氏宗室也同你們結成婚姻,從此,你我君臣之間再無猜疑,相安無事,這樣不是很好嗎?”
石守信等眾將見宋太祖如此推心置腹,然而又是一點不留迴旋餘地,只能府首聽命。
次日,眾將紛紛上表稱病,要求皇帝解除其手中的兵權,宋太祖順水推舟,欣然同意。
事後趙匡胤也遵守了自己的許諾,給予眾人金銀田產,並與這些舊部結成姻親。
宋太祖此舉,把軍權牢牢的集中於自己一人之手,在最大限度上防止了兵變的產生。
-
6 # 福郎的探索
建隆二年(961)七月,初秋的開封天高雲淡,清明時節新煮的酒正好開壇。受邀的石守信等人都很高興,因為他們都是陳橋兵變的重要人物,大宋王朝的開國元勳,也是趙匡胤發跡之前的老弟兄。這樣的聚會,總是開心的。太祖皇帝卻顯得若有所思。石守信看出問題來了。
他問:陛下有心事?趙匡胤說:皇帝不好當呀!我每天晚上都睡不著。石守信問:為什麼?
趙匡胤說:我這個位子,誰不想坐?石守信等人大驚失色。他們齊刷刷地跪下來說: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
趙匡胤說:你們是不會,別人呢?石守信問:誰?趙匡胤說:諸位手下那些貪圖富貴的人呀!萬一他們故技重演,也弄件黃袍披在你們身上,請問拒絕得了嗎?石守信等人以為自己受到猜忌,一個個魂飛魄散,淚流滿面地說:臣等一介武夫,冥頑不化,何曾想到許多?懇請陛下慈悲為懷,為臣等指點迷津,給條活路。
趙匡胤說:人生苦短,如白駒之過隙。對酒當歌,悲富貴不常在。你們為什麼不替自己好好規劃一下呢?
石守信等人都說:請陛下明示。
趙匡胤說:交出兵權,換個肥缺,興豪宅,置田產,擁歌姬,飲美酒,子孫無虞,自己也快樂。我再與你們都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很好嗎?
眾人都說:陛下體貼入微,恩重如山!第二天,他們紛紛宣稱自己身體不好,請求辭職,太祖皇帝則給予了親切的慰問和豐厚的獎賞。太祖皇帝要防止別人黃袍加身都是肯定的。同樣可以肯定的是,交出兵權的功臣們都受到給了厚待,不但自己安享晚年,子子孫孫也富貴榮華,以至於在開封城內,紙醉金迷的高消費群體和時尚引領人,就是將門子弟娼門女。
總之就是要加強皇權,消除因為從晚唐五代以來,藩鎮割據尾大不掉,節度使獨斷專行,割據一方(我們說的五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武將傭兵自重,弒君奪位的隱患,也是為了避免黃袍加身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將領身上。
比起歷史上很多兔死狗烹的帝王,我給個人認為趙匡胤還是仁義的。
-
7 # 我不愛吃發麵餅
經過這件事之後啊,宋太祖趙匡胤心裡一直感到不安,他非常害怕還會發生這樣的事情。而且趙匡胤還經常在夢中,夢到當初自己是怎麼樣登上皇位的,他每每想到這些,心裡就十分的後怕。後來有一次,趙匡胤就找來了趙普,趙匡胤就對趙普說:“自從唐朝末年以後,就是五代十國了,戰爭從來就沒有停過,我心裡非常的傷痛啊,不知道天下有多少的老百姓是死於戰火之中的啊,到底要怎樣才能結束無休無止的戰爭呢?”趙普對趙匡胤說:“這個道理非常的簡單,國家之所以會混亂,就是因為各個藩鎮擁有太大的兵權了,如果把這些藩鎮的兵權都集中到朝廷來,那麼天下就會太平無事了。”宋太祖連連點頭,表示贊同他的說法。
石守信等人說完這些之後,宋太祖趙匡胤也沒有急著回答他。等了一會兒他才說:“你們幾位老將我是信得過的,但是你們手下的人就不一定了,他們之中肯定有貪圖富貴的,如果他們往你們身上披黃袍,你們想不幹,恐怕也是不行的吧。”石守信等人聽了這些話,他們感到了自己大禍臨頭了,就連忙在那裡磕頭,哭著喊著說:“我們都是一些粗人,實在沒有想到這麼周到,就請陛下給我們指一條明路吧。”宋太祖趙匡胤就對他們說:“我已經替你們想好了一條明路了,你們把你們的兵權交給朝廷吧,去一地方做個閒散的官,然後再買一些土地,你給子孫留下一點點家業嘛,平平安安的度過一個晚年。然後我再與你們結為親家嘛,這樣一來,我們彼此就不用猜疑了,這樣不是很好嗎。”石守信等人異口同聲的說:“皇上您這個辦法想得太好了,我們願意照顧你的辦法做。”
-
8 # 文具盒16
宋太祖乾徳初年,建國已經四五年的宋太祖趙匡胤,還在為一件事情而苦惱——那就是如何根治自唐朝滅亡以來,朝代更替過快的問題。
因為在這之前,從唐王朝滅亡的907年,到大宋王朝建立的960年,短短53年時間,中原地區竟然先後有五個朝代更迭——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平均十年一個朝代,更迭速度之快,在中國歷史上都是極其罕見的。
宋太祖心中非常清楚,如果找不到這個問題的根源,消除不了這個隱患,自己的皇位和王朝,也會和前面幾個短命王朝一樣,不久之後也會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終於,在一天下朝之後,趙匡胤單獨留下了宰相趙普,並且把自己的這個煩惱告訴給了他,希望他能夠為自己出謀劃策,之處問題的癥結。
趙普思量片刻之後,告訴趙匡胤,前面的五個王朝之所以短命,是因為它們高階武將的權力太大,而最終滅亡於內部的鬥爭。想要國家長治久安,就要吸取前面五個朝代滅亡的教訓,消弱那些高階武將——尤其是節度使般的封疆大吏的權力。
宰相趙普回去之後,宋太祖趙匡胤仔細思量了他的建議,認為趙普分析的很到位。
在趙匡胤看來,也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王朝長治久安,走出前面五個短命王朝的怪圈。於是,在經過認真思考之後,宋太祖趙匡胤決定罷免石守信等幾位手握重兵的武將的官職。但是,在方式方法上,宋太祖認為還是委婉一些比較好——畢竟他們都是開國功臣,如果方法太過暴力,會有一定的風險。而且,其他將領也都在看著自己的舉動。
最終,宋太祖選擇了最委婉的方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然後以豐厚的俸祿來安置他們。
於是,宋太祖特意備下了幾桌酒菜,來宴請石守信等人。
酒過三巡之後,宋太祖認為時機差不多了,便開始了自己的情感攻勢——他先是表揚了一番石守信等人的不世功勳,表示要不是他們,自己也不會有今天這個位子。然後,趙匡胤話鋒一轉,又表示:自己雖然貴為天子,但還沒有你們這些節度使們日子過得快活。
因為自己自從登基以來,就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然吾為天子,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安枕而臥)。
剛開始,石守信等人也沒有對宋太祖的話太上心,以為他就是發發牢騷而已,便隨口說了幾句讓他寬心的話——“現在整個天下都是皇帝您的,誰還敢對您有二心啊,陛下您就不要為此而擔心了!”但是,隨後趙匡胤所說出的一句話,讓石守信等人頓時醒了酒,渾身大汗淋漓。
只聽趙匡胤說道:“人沒有不想富貴的,一旦你們的部下也給你們來個黃袍加身,到時候你們就是不想這樣做,也已經由不得你們了(人孰不欲富貴,一旦有以黃袍加汝之身,雖欲不為,其可得乎)!”聽到宋太祖說出這樣震撼的話,石守信等人當即感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再也沒有心情喝酒了。他們幾人連忙跪下向宋太祖請罪,表示一切聽從宋太祖的指示。
只見宋太祖深深地嘆了一口氣,表示人生苦短,建議他們多多積攢錢財、購買田宅,也好將來留給子孫一筆財富。有了錢財和華麗的宅院之後,再豢養一些舞女,從此之後就可以,頤養天年就好了(人生駒過隙爾,不如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
趙匡胤還告訴他們,如此以來,他們君臣之間也不會互相猜疑,自此和睦相處,是一個一舉兩得的好辦法。
石守信等人本以為宋太祖會向前代的皇帝那樣,對他們斬草除根,沒想到宋太祖竟然還會給予他們錦衣玉食般地待遇,便都一個個磕頭謝恩。於是,在第二天上朝的時候,石守信等人都表示身體有病,不能再為國家效勞了,請求皇帝收回他們的兵權。
而宋太祖趙匡胤,在對他們進行一番表彰之後,聽從了他們的意思,收回了他們的兵權。隨後,趙匡胤就下令對石守信等人進行豐厚的賞賜,既讓他們安心,也讓其他將領安心。
-
9 # 靖遠0204
既要維護趙家王朝的統治,又不想傷害幫助自己黃袍加身的結社兄弟,也許這是當時能想到的最好辦法了。
宋太祖親眼目睹了唐末五代藩鎮割據、武將亂政的亂像,親身參與了郭威代替後漢,做為後周禁軍大將又親自終結了周的統治。可以說真的是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正如後晉節度使安重榮說的,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再讓這些將領像過去的自己那樣手握重兵,難保有一天不會再來一次黃袍加身。
難能可貴的是宋太祖沒有像其他帝王那樣過河拆橋,屠戮功臣,而是採取和平演變的方式拿走了兵權。做為交換,我可以給你們高官厚祿,良田美宅,與這些將領們結為兒女親家,讓你們子子孫孫永保富貴。歷史證明宋太祖的目的是達到了,唐中期以來困擾中原王朝幾百年藩鎮割據局面再也沒有出現。可凡事有利有弊,宋王朝自上而下過於重文輕武,也造成了軍隊整體戰鬥力的衰弱,因此宋在對外戰爭中屢戰屢敗,連小國西夏都得年年靠歲幣維持和平。
-
10 # 縱筆寫文章
唐玄宗為了抵禦外患,在邊疆地區設定了大量節度使,如河西節度使、劍南節度使、范陽節度使等約十個左右。這些節度使在轄區內擁有高度的兵權、財政權、人事權、監察權等,儼然一個個獨立的小王國,被稱之為“藩鎮”。
玄宗末年,身兼范陽等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起兵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朝政府歷經八年才將其平定。以後又在內地陸續設定節度使,這些節度使漸成尾大不掉之勢,逐漸與朝廷抗衡。到了唐朝後期,逐漸變成朝廷與藩鎮,藩鎮與藩鎮之間的戰爭。907年,實力最大的宣武節度使朱溫,滅亡唐朝建立樑朝,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的皇帝們,大都原是手握兵權的藩鎮、將軍。這一時期的成德節度使安重榮就曾說“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耳”。
宋太祖趙匡胤一開始是一個無權無勢的流浪漢,迫於生計參軍入伍投入到後漢郭威帳下,郭威建立後周,趙匡胤一步步建立軍功受到重用,到後周世宗柴榮時期任禁軍高階將領。柴榮死後,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
他為了防止日後部下效仿,便在一次酒席上,勸大將石守信等手握兵權的將領,放棄兵權、多置莊田。第二天,石守信等人便紛紛交出兵權。趙匡胤又改革地方和軍事制度,重文抑武、加強皇權,避免了唐末五代時期軍閥混戰的重演。
回覆列表
要闡明杯酒釋兵權這一典故,就不得不從陳橋兵變說起。
史載,959年,周世宗柴榮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階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
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宰相範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後世之人經多方驗證,此為趙匡胤故技重施,假傳軍情,然後又謠傳說“點檢即天子位”,並無契丹聯軍攻週一說)。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當然,五千年文明史記載,凡有私心造反即皇帝位者,均要假意推辭一番,以示對權力的淡漠、對前朝的忠心。黃袍加身後的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因此,武將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錡、張光翰、趙彥徽等皆成了開國元勳,自然皇帝要給予很高軍權。
宋開國之初,軍隊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禁軍,即由中央政府直屬的殿前司、侍衛親軍司,總兵力不足20萬人;二是沿襲唐制的藩鎮節度使部隊,即由駐守全國各地的節度使統領的軍隊,部隊人數皇帝並不掌握。因而靠軍隊支援奪取政權的趙匡胤,深感軍權旁落對政權的潛在威脅。
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和九月,趙匡胤登基後不久,兩個實力派藩鎮昭義節度使李筠、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相繼擁兵反叛。趙匡胤親率精兵良將出徵,至十一月方將叛亂平息。經此一事,趙匡胤更是憂心忡忡,心裡對於那些開國元老分封各地的節度使更加不放心。
據《宋史·趙普本傳》記載:“太祖數微行過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問夜,普意帝不出。久之,聞叩門聲,普亟出,帝立風雪中,普惶懼迎拜,帝曰:‘已約晉王矣。"已而太宗至,設重裀地坐堂中,熾炭燒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與普計下太原。”可見,趙匡胤對本家文官謀臣趙普還是很信任的,諸多謀略均為趙普初設。趙匡胤問:“自唐末數十載,帝姓八換,烽火四起,生靈塗炭,朕欲平天下,國家長治久安,若何?”趙普答:“陛下,以當前之勢,君弱臣強而已。欲治其本,唯有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太平了。”話雖如此,實施起來就要大費周章了。而要“杯酒釋兵權”,還必須有相應的鋪墊才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時間跨越較長,完全達到目的,長達八年之久(961年至969年)。宋太祖與趙普君臣還制定了相應的策略:
首先就是移鎮。皇帝下詔令命藩鎮按期移鎮以防止其原地做大,形成割據勢力。要想順利執行這一策略,立國之初太祖皇帝對禁軍將領加官進爵,坐大中央軍事權力,以依靠他們打擊那些不服從中央政府的藩鎮。而對那些服從中央政府的藩鎮,趙匡胤採取了傳統的移鎮措施。建隆元年(960年)末,朝廷先後命令李繼勳、袁彥、楊承信、張永德、楊廷璋等六個節度使移鎮。961年,又命功勳卓著的節度使王景、慕容延釗、韓令坤等人移鎮,同時免去慕容延釗、韓令坤的殿前司、侍衛親軍司統帥的職務。
其次用文臣代鎮。即以文臣易武將,收州郡之權。凡節度使退休、死亡、遷徙、遙領的州府,皆以文臣治理。如建隆四年(963年)平定荊南、湖南後,任命戶部侍郎呂餘慶權知潭州(今長沙),樞密直學士兼戶部侍郎薛居正權知朗州(今常德);鳳翔節度使王景死後,以樞密直學士、尚書左丞高防權知鳳翔府(今陝西鳳翔);鎮國軍節度使李崇矩免官,華州之地改派知州管理。
話雖如此,實施起來就要大費周章了。而要“杯酒釋兵權”,還必須有相應的鋪墊才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時間跨越較長,完全達到目的,長達八年之久(961年至969年)。宋太祖與趙普君臣還制定了相應的策略:
首先就是移鎮。皇帝下詔令命藩鎮按期移鎮以防止其原地做大,形成割據勢力。要想順利執行這一策略,立國之初太祖皇帝對禁軍將領加官進爵,坐大中央軍事權力,以依靠他們打擊那些不服從中央政府的藩鎮。而對那些服從中央政府的藩鎮,趙匡胤採取了傳統的移鎮措施。建隆元年(960年)末,朝廷先後命令李繼勳、袁彥、楊承信、張永德、楊廷璋等六個節度使移鎮。961年,又命功勳卓著的節度使王景、慕容延釗、韓令坤等人移鎮,同時免去慕容延釗、韓令坤的殿前司、侍衛親軍司統帥的職務。
其次用文臣代鎮。即以文臣易武將,收州郡之權。凡節度使退休、死亡、遷徙、遙領的州府,皆以文臣治理。如建隆四年(963年)平定荊南、湖南後,任命戶部侍郎呂餘慶權知潭州(今長沙),樞密直學士兼戶部侍郎薛居正權知朗州(今常德);鳳翔節度使王景死後,以樞密直學士、尚書左丞高防權知鳳翔府(今陝西鳳翔);鎮國軍節度使李崇矩免官,華州之地改派知州管理。
再次整頓禁軍。在將地方藩鎮整頓定策後,宋太祖開始整治身邊的禁軍,挑選精武之士,忠貞之臣。也可以講這是第一次杯酒釋兵權。趙匡胤登基前為殿前都點檢(禁軍殿前司統帥),在政變成功的同時,也意識到來自禁軍將領的威脅。登基伊始,論功行賞,原禁軍將領全部得到重用。而與趙匡胤職位相當的原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將領慕容延釗和韓令坤,則被派往遠離京城的外地帶兵。經過一番調整,禁軍兵權全部掌握在趙匡胤的親信手中,而本就有功的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等人隨後平定“二李”的征戰中更是立下汗馬功勞。
這時皇帝認為,任命心腹帶兵,政權已足夠穩固。但其謀臣趙普卻深以為慮,多次請求將他們外調。趙匡胤心裡也開始打鼓,猶猶豫豫。但趙普有一段話說到皇帝的心坎裡了:“我也不擔心他們自己反叛。我是擔心他們都無統御之才,難以控制屬下。萬一他們的部下作亂,事情恐怕由不得他們自己。”皇帝心想,這不就是自己奪權的翻版嗎? 962年七月的一天,趙匡胤詔石守信等人飲酒,開始了“杯酒釋兵權”的演繹。讓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等人乖乖交出兵權,帶上重金離開了權力中心。
開寶二年(969年)十月,趙匡胤在後花園宴請來京覲見的節度使。這應該是第二次“杯酒釋兵權”的完美實施了。與第一次收回石守信、高懷德等人的兵權如出一轍。飯飽酒酣之際,皇帝講:“你們都是國家的功臣,長年在外操勞,這可不是我優待功臣的本意啊。”鳳翔節度使王彥超明白趙匡胤的意思,馬上說:“臣本來就沒什麼功勞,蒙皇上恩寵已久。如今年老體弱,願意告老還鄉。”而對於其它不甘心交權的節度使,趙匡胤卻毫不客氣地全部撤銷職務,改任閒職。這次事件距第一次“釋兵權”有八年之久,宋朝根基基本穩固,“此一時彼一時”,藩鎮已完全無力對抗中央政府,這一次“奪權”乾脆利落,不留餘地,自唐以來尾大不掉的藩鎮勢力從此終結。
從人道上講,宋太祖還是比較溫和的皇帝,“武夫仁心”,通過“杯酒釋兵權”等一系列的措施,削弱藩鎮軍事,集軍事政事權力於皇帝一身。前車之鑑漢高祖劉邦,後車之覆明太祖朱元璋,均以殺伐之策對待開國功臣。從理論上講,這不是皇帝的個人素質和修養的問題,無論什麼身份的人,一旦站在了權力的巔峰,面臨的就是無限雙眼睛對自己權力的覬覦。這個時候沒有什麼其他辦法,唯一能做的就是對功高的人或有能力的人或坊間有不利傳聞的人進行剷除或打壓,扶持一些文人或背景較弱的或根本沒有背景的人,正所謂“能幹不能幹沒關係,只要聽話就行。”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伴君如伴虎”、“功高必震主”等等,在中華帝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周而復始地上演著相同的鬧劇,讓朝朝更替的歷史陷入一個怪圈,無論你如何掙扎,終究不能走出迴圈。可見封建皇帝對待能人特別是有能力的武將,是多麼的殘暴。歷史的天平,往往在國難的時候傾向於武將,一旦天下太平,武將就得低調,文官必會得勢。武將打天下,文官治天下,亙古不變的常理。因此,“杯酒釋兵權”這一典故,實際上完全道出了武將在封建皇帝眼中的價值走向。